韩志新的微博,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记录

韩志新的微博,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记录

鲍先志是新中国的开国中将。参加了鄂豫皖苏区一至四次反"围剿"、长征、夜袭阳明堡战斗、百团大战、太行山区反"扫荡"斗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等。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历任军政委、地委书记、军区*治部主任、军区副政委等职,为军区机关和部队建设、民兵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妻子韩志新有一个儿子鲍声苏。也许我们不知道他的儿子鲍声苏是谁,但很多人应该都记得在《闪闪的红星》中勇往直前的潘冬子,潘冬子的原型就是鲍先志将军的儿子鲍声苏。儿子鲍声苏,,红军长征后,果*当反动派和还乡团把鲍声苏卖给了恶霸地主,遭受了巨大的折磨。鲍声苏悲惨的童年给李心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深深打动了他,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素材。李心田创作了《闪闪的红星》,为了不让大家忘记像鲍志苏这样的红军子女艰难的童年,并告诫后人。

鲍先志, 1911年3月6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今为市)乘马岗区鲍家湾一个贫农家庭。儿时父母双亡,由叔祖父抚养长大。8岁时曾入私塾读书1年,因家贫辍学参加劳动。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武汉,家乡**形势迅速发展,他毅然投身**宣传活动,并加入少年儿童队,任队长。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遂任乡青年总队长、乡青年俱乐部主任、乡苏维埃青年团支部书记。1930年曾当选村苏维埃主席,当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5月转入**。后任红4军第11师经理处监护连排长,第10师*治部秘书,10师31团*治处主任,红4军*治部总务处处长、军卫生部*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到陕北后,随红4军参加了山城堡战役。**战争初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治部宣传科科长、第769团*治处组织股股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响堂铺等战斗。1938年6月,升任第769团*治委员,和团长王近山率部转战冀南和太行地区,攻柏乡、克宁晋、袭鹿庄,设伏孟壁,屡挫强敌。次年8月调任*第2团*治委员,后复任第769团*治委员,率部参加了百团大战和邢沙永等战役。1942年6月任太行军区第六分区*治委员,参加了太行区反“扫荡”。 1943年11月入*央党校学习。**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旅*治委员,第6纵队*治部主任、副*治委员。先后参加了邯郸、出击陇海路、定陶、豫北等战役。1947年随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军大别山。后任皖西军区副司令员,坚持大别山区反“清剿”斗争。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11军*治委员,率部参加了渡江、西南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第11军*治委员兼川东军区万县军分区*治委员,山东军区*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治部副主任,南京军区*治部主任、副*治委员。1969年12月~1975年8月任济南军区副*治委员。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土地**——

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村团支部书记,后又任乡青年总队长、青年俱乐部主任、苏维埃青年团委书记,领导青年开展反霸斗争,开始了早期的**活动。

1930年,当选村苏维埃主席,同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1年6月,加入**。历任鄂豫皖红四军第十一师经理处粮秣员、班长、副排长,第十师二十八团二营四连文书、书记、团*治处秘书,师司令部秘书,师司令部书记,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司令部书记,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师三十一团*治处主任,师*治部代主任,红四军*治部总务处处长。

1936年11月至1937年8月,任红四军卫生部*治委员。

**战争——

**战争初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七六九团*治处组织股股长,参加了夜袭阳明堡烧毁24架敌机的战斗,后转战山西平定、昔阳一带,参加创建太行山区**民主根据地。

1938年2月,任八路军靠前二九师第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治处副主任,同年8月任该团*治委员。

1940年8月,任八路军靠前二九师第三八五旅七六九团*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日夜连续战斗,击溃板井大队,消灭了赤边大队,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作战中他沉着勇敢,指挥果断,旅部授予他二等奖章。

1942年6月,任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治委员,认真贯彻执行了*中*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积极发展**武装,带领军民开展反扫荡斗争,为巩固和发展太行山区****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1943年10月至1944年10月,任太行军区第六军分区副*治委员。参加太行山区反"扫荡"斗争,巩固和发展太行山**根据地。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冀鲁豫的代表出席了中共七大。

解*战争——

1945年11月至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区第六纵队*治部主任。认真总结了王克勤的带兵经验,组织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

1947年6月,任第六纵队副*治委员兼*治部主任,在刘伯承、邓**同志指挥下,与纵队其他领导一道,率部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突破黄河防线,一战定陶,二战六营集,三战羊山集,连战连捷。尔后跨过黄泛区,强渡汝河、淮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果*当心脏地区,为粉碎果*当的重点进攻,拉开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47年9月,任鄂豫军区副*治委员、中共鄂东工委书记,积极扩展解放区,建设地方政权。

1948年7月,任皖西军区副司令员,在坚持大别山地区游击战争中,他不畏环境险恶,斗争残酷,带领部队灵活作战,打破果*当的封锁,巩固扩大了解放区。

1949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治委员,坚决执行*委和刘、邓首长关于渡江作战的指示,指挥部队由安庆一举突破长江天险,全歼果*当一七四师及九十六军一部,为渡江战役的胜利,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接着他带领部队乘胜追击,连功克衢州、丽水、金华等十余座县城,歼果*当军五、六万人,解放了浙南全境。

1947年8月晋冀鲁豫区第六纵队一路挺进湖北麻城,第六纵队副政委鲍先志近乡心怯,距离他当初离开家乡参加红军队伍已经过去了17年了,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跟随队伍南征北战从来没有回过家,也没有收到过家里的消息。

得到上级领导应允的鲍先志先一步离开队伍前往家乡看望亲人,却不曾想等他站到家门前时看到的只是破败不堪的院落,经过打听后他才得知自己的妻儿竟然被族长卖掉。得此消息的鲍先志会如何做?他是否找到自己的妻儿?

“先志,前边就是你的家乡西张店了,准备一下东西回家看看吧。”1947年6月为了打破果*当得整体战略布局刘邓大军得到毛**的指示千里挺进大别山,同年8月7日夜晚,刘邓大军分三路成功进入大别山。

回到久违的大别山,鲍先志内心感慨不已,他朝着家乡所在的方向不停的眺望着,时间犹如白驹过隙,此时距离他离开家乡已经有17年之久了,“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司令员王近山知道那个方向是鲍先志的家乡,也知道对方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也没有收到过家里的消息了,于是王近山开口让鲍先志回家看看,听到来人的话后鲍先志再也压抑不住思乡的情绪。

“是得回去看看,我走的时候家里就剩下爷爷和怀孕的妻子了...”说到这里鲍先志就想到了他离开家时的情景,妻子余毛身怀六甲,挺着大肚子连夜为他将身上破旧的衣衫缝好,亲自送他离开。

鲍先志的童年经历十分坎坷,出身贫穷人家吃不饱饭、念不起书已经是他早年生活最不值一提的苦难,一岁丧父,五岁丧母,小小年纪就失去双亲,叔父见他可怜便承担起了养育他的担子。

可是在那个“吃人”的年代谁家也都不好过,鲍先志的叔父是一名裁缝,靠着微薄的收入将他送进了私塾,不到半年的时间鲍先志因为无法按时缴纳学费而离开了学堂,回到家中靠务农来减轻家里的负担。

正因为年少时的苦难经历让他小小年纪就有了斗争、反抗的意识,直到1926年北伐军占领了武汉,农民运动的风刮到了他的家乡,年仅15岁的鲍先志勇敢的踏出了改变的靠前步,参加儿童团,不久后便担任了本村儿童团的团长。

这一段站岗放哨、送信的经历让他的内心在不知不觉间埋下了一颗名为**的种子,这颗年少时就种下的种子在1930年时长成了参天大树,这一年的10月已经19岁的鲍先志参加了工农红军,迈出了**的靠前步。

也就是这一年鲍先志选择为了**、为了千千万万个大家而舍弃自己的小家,战况愈发严峻、战火不断蔓延,纵然鲍先志内心不舍万分,他也别无选择。

看出来丈夫心中担忧的余毛主动开口劝慰道:“你就放心的走吧,家里的一切都有我呢,以后我一定带着伢子去找你,咱们一起当红军、干**。”

妻子的话仿佛给鲍先志吃了一颗定心丸,随后便一步三回头的跟着大部队离开了。

家破人亡

原本家里就只剩下他们三人相互支撑、相互依偎,如今鲍先志离开了,家里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余毛一个人身上。

而彼时的他们谁也没想到这一次的分别竟成为了永别,鲍先志跟着队伍一路与果*当反动派游击作战,可惜在1931年10月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而鲍先志也差点在这一次“反围剿”中丢失性命,幸得他背后背着的包裹变相的救了他一命。

那是在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第十师向果*当军队发起了进攻,鲍先志为了保护队伍的资料文件,选择将这些东西全部打包背在身上。

确认安全无虞后鲍先志便进入了战斗,战斗中他感到背后传来异样却没有来得及多想,等战斗结束后他才发现背后的包裹上赫然有着刺刀穿透的痕迹,所幸包裹没有被完全划破,这些文件不仅没有丢失还变相的救了他一命。

不过因着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原本计划着伺机重新打回大别山,在如此境地下只能被迫放弃,就此鲍先志失去了回乡的机会。

之后红军被迫走上西征的道路,鲍先志也跟随着队伍南征北战,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爬雪山过草地、夜袭阳明堡、神头岭伏击战、百团大战、千里挺进大别山、大杨湖战役等都有他的身影。

屡立战功的他从最初红军队伍中籍籍无名的普通士兵步步高升成为了纵队副政委,这一路上只有他自己知道其中的艰辛与不易。

可他并不知道的是远在家乡的妻儿整日里巴巴的盼望着他的归来,他们娘俩的生活也在鲍先志的离开后陷入无穷尽的黑暗之中。

在红军的队伍离开后,果*当反动派便立刻占领了鄂豫皖根据地,卷土重来的果*当反动派对所有的红军家属展开了猛烈的报复,“杀光根据地的男人,卖光红军的女人。”在敌人的叫嚣声中余毛整日里担惊受怕。

她一个怀有身孕的弱女子怎么可能斗得过对方,尤其是在他的叔父与爷爷相继去世后孤立无援的余毛就被身为还乡团成员的族长给盯上了。

“回去看看吧,如果生了个带把的你就把他带上一起去打仗。”政委杜义德的玩笑话将陷入回忆中的鲍先志拉回了现实,第二天清晨鲍先志便带着两名警卫员回到了鲍家垸。

满心欢喜的鲍先志站在破败不堪的院落外暗自神伤,随着他推开大门就看见了院内长满了杂草,而屋中早已没有了妻儿的影子,鲍先志定定的站在屋内失声痛哭。

他的动静很快引来了同村其他乡亲的关注,众人看到打仗回来并且一身功勋的鲍先志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还是在鲍先志的再三追问下才有人向他吐露真相,他的爷爷和叔父早就离世了,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起名为鲍声苏,也就是在这时候他们娘俩被还乡团抓住,族长以50块大洋的价钱将他们卖给了歧亭镇郭垸的一个驼背男人。

父子相认

得知这个消息的鲍先志悲喜交加,悲的是他家破人亡,喜的是他的妻儿还活着,但在这个情绪下还有一层恨意。“红军现在已经回来了,果*当反动派马上就会垮台,你们受苦受难的日子马上就会过去了,我希望你们可以配合*产*展开土地**,与反动派斗争到底。”说罢鲍先志便带着警卫员怒火朝天的来到族长家中,想要为妻儿讨回一个公道。

却不曾想那个族长已经去世十多年了,族长的家人见此情况也只能不住的跪地求饶,此时已经冷静下来的鲍先志深深的看了一眼这个让他爱恨交加的地方,随后迈步离开。

他要去郭垸,去把他的妻儿接回来,然而噩耗接踵而至,好不容易打听到妻子的消息,却得知了她在前几年就忧患成疾、含恨而逝,而他的儿子也被那个驼背的男人带离此地不知道逃亡到哪里了。

“我来晚了。”在村里人的带领下鲍先志来到了余毛的坟墓前,看着眼前的土堆鲍先志懊悔不已,那个善良体贴、深明大义的妻子终究还是离开了他,“你放心我一定会找到咱们的儿子。”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先不说他根本不知道两人去往了哪里,光是他身上担负着的重任就不允许鲍先志为了儿女私情而肆意挥霍时间。

战事紧张,来不及打听儿子下落的鲍先志掩埋悲伤情绪快马加鞭返回到队伍当中,继续跟随红军队伍四处征战、解放祖国、解放受苦受难的百姓。

花开花又落时间眨眼来到了1949年3月,时任第二野战军第十一军政委的鲍先志率领部队解放了自己的家乡麻城,他趁此机会再一次去到了歧厅镇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当他再一次来到郭垸来到那个男人的家时,他一眼就看到了正在院外忙碌的驼背男人,男人看起来四十多岁的年纪,一身破旧衣衫,佝偻着身子。

鲍先志看向对方时对方也恰巧看向了他,只一眼那个驼背男人便跪倒在地,不停哀求,见此情形的鲍先志快步冲上前去,情绪激动的他瞬间就掏出了腰间的*支,对准了对方。

“不要杀他,他是一个好人。”就在此时从人群中冲出来一个年轻小伙,他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驼背男人,与鲍先志面对面“对峙”。

“像,太像了,这就是我的儿子。”鲍先志看清了对面男子的样子后内心忍不住惊叹,他一眼就确定了眼前人是自己消失了19年的儿子。

此时那个跪在地上的男人艰难起身,哽咽着说道:“申苏,他是你亲爹。”一句话让原本还怒火中烧的两人都恢复了理智,鲍声苏想起了母亲在世时经常对他说起的那个大英雄。

母亲口中有关那个大英雄的一言一语在此刻与眼前中年男人的身影重合起来,一声迟到了十几年的“爹”从他的嗓子中艰难发出。

鲍先志举着的*支在确认了对方就是自己儿子后的一瞬间就收了起来,这一声“爹”让鲍先志忍不住泪流,两人抱作一团失声痛哭,分别了19年的父子在这一刻才靠前次相见、相认。

鲍先志并没有再为难那个驼背男人,反而向对方赔礼道歉,并且为了感谢对方对于鲍声苏多年来的养育之恩,他将自己的积蓄留给了对方。

建国以后——

1949年10月至1950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一军*治委员、党委书记。后又进军西南,参加了歼灭宋浠廉、罗文广两个兵团的战斗。此后,进攻重庆、逼近成都,参加成都战役,与兄弟部队一道,聚歼胡宗南部30余万人。成都解放后,进入川东,兼任万县地委书记,帮助建立政权,肃清残敌匪特,为川东地区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开国中将鲍先志与“三大互助”首创者:王克勤的故事

解*战争时期,鲍先志中将曾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副政委兼*治部主任。王近山司令所率的6纵,之所以成为一支威名远扬的英勇部队,与当时部队*治工作做得好是密切相关的。鲍先志曾被前苏联顾问誉为"中国军队*治工作的专家"。鲍先志发现并挖掘的王克勤和他的”三大互助“更是其经典案例之作。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的原型是谁?是许世友之子还是鲍先志之子?

王克勤自创“三大互助”

1946年11月初,鲍先志主持召开纵队*治工作会议,会上第18旅政委李震汇报了王克勤的事迹,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会后他带领工作组深入18旅调研,与王克勤进行了多次交谈。鲍先志了解到王克勤出身贫寒,经过部队中多次诉苦教育,迅速提高了*治觉悟。

王克勤是安徽阜阳颖州人,1939年7月被果*当军抓去当壮丁,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被6纵部队俘虏入伍,成为6纵18旅52团1营1连的一名战士。

1945年12月的一次诉苦会上,王克勤走上讲台,把积压在心里20多年的苦水全倒了出来。他满面泪水,衣角把眼睛都擦红肿了,哭哭讲讲,讲讲哭哭,一个人讲了两小时。台下“向地主们讨还血债!”“打倒果*当!”的口号响了一遍又一遍。他边哭边说:“提起地主老财,我恨不能咬他两口。黑心的果*当可把我害苦了。可我…… 他捂着脸,呜呜地哭着走下台去。

诉苦会上使王克勤25年的苦闷得到彻底宣泄。他找到了新的自我,感到无比痛快,从来未有过的痛快。在1946年的初春到来后,他更是判若两人,他开始接近班长、亲近党员,开会积极发言,训练操课开始刻苦认真。

开始时,他投弹只有20多米,便私下做了一个10多斤重的沙袋,偷偷练臂力,一个月后,投弹成绩猛增到40多米。加入解放军一年多来,他一人,歼敌232名,俘敌14名,9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

1946年10月加入党。他当班长后,虚心学习,努力钻研带兵经验,善于细心总结经验。班里每每补充新战士,他总是现身说法,启发新战士的觉悟。他用“在家靠父母、**靠互助”的朴实道理,教育大家搞好团结,并最先在部队里组织起互助小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组长由大伙推选,自由结合编组。

思想互助:主要办法是开展以诉苦活动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治工作。班里战士有了思想疙瘩,王克勤总是耐心说服,从不耍态度、发脾气。技术互助:是尽快提高军事素质。他提出勇敢与技术结合,战斗与训练结合的口号,带领战士从难从严地进行军事训练。生活互助:也称体力互助。部队过河时,他把受伤的战士一个个背过去;部队夜行军,他把自己的绑腿解下来拧成一条绳,让全班战士牵着绳子走;部队宿营后,他忙着烧水给战士们烫脚、挑泡。

“三大互助”使王克勤班迅速增强了凝聚力,提高了战斗力,并在不久后进行的山东巨野战役中得到了检阅和考验。他们全班与果*当军激战一天,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毙伤敌人123名,而自己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18旅为该班记大功一次,将王克勤提升为排长,并在全旅推广了他的带兵经验。

感人的故事

1946年10月初的一天,在一次战斗中,王克勤发现阵地后面的村庄烟雾弥漫,走过去,他听到一座燃烧着的屋子里有呼救声,便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当他把一个烧伤的妇女背出来时,房子倒塌了,他自己的头发全被烧焦了,脸部也被烧伤。部队宿营毕庄。王克勤排被分配到一个老大娘家。他看到老大娘家有年轻的妇女,就告诉大家说:“山东老乡忌讳当兵的进家门,我们暂时先不要进屋。”他们把背包放下,立即先给大娘家挑水、扫地、盖高粱垛。晚上就在房檐下宿营。夜里,大娘和媳妇听到雨声出来盖高粱时,发现已经垛好,看见指战员们都在房檐下宿营,激动地说:“俺一辈子没见过这样好的兵。大家快快进屋,一个也不许在外呆着。”说着,硬把战士们拉到了屋里。第二天要出发了,大娘拉着王克勤的手不让走。王克勤再三解释说:“咱们军队有任务,说走就得走。”大娘把四个鸡蛋塞在王克勤口袋里,再三叮咛:“孩子,不要忘了俺。这是毕庄,俺姓毕,打了胜仗捎个信来。下次来了,还住俺家。”

王克勤创造的三大互助运动,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使他自己闻名全军全国。据1946年12月6日*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报道称:“冀鲁豫前线屡次大捷,部队中展开的‘王克勤运动’起了很大作用。”

鲍先志敏锐地觉察到,宣传王克勤事迹,对瓦解果*当军,进一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一边向政委杜义德、司令员王近山汇报,建议在纵队内部开展学习王克勤活动,一边组织力量,整理王克勤事迹,将其总结为“三大互助”带兵经验,在晋冀鲁豫军区的《战友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上连续刊登,又责成纵队文工团编演了话剧《王克勤班》,到各部队巡演。

6纵先后授予王克勤“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产*员”的称号。

王克勤的事迹和带兵经验很快在6纵宣传推广开来,较好地解决了部队迅速扩充兵员后如何带好新兵的问题。

王克勤的“三大互助活动”及其在实战中彰显出来的巨大威力,受到野战军首长的高度重视。刘、邓首长获悉6纵开展的学习王克勤活动后,立即加以肯定。邓政委说“王克勤班开展团结互助活动的经验很好,符合部队情况和战斗需要,对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有很大的意义,6纵这件事抓得好”。

根据野司张际春副政委的倡议,野战军*治部发出了学习王克勤班的指示。11月以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普遍开展了以“三大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王克勤运动”。各部队根据王克勤班的经验,普遍建立了互助组,使部队战斗力大为增强。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

王克勤“三大互助”带兵经验在全军迅速推广。一时间,全军几乎所有的班、排都成立了互助小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三大互助”运动,大批王克勤式的模范班、排和英雄人物不断涌现,迅速提高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1947年6月3日,鲍先志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撰文《评王克勤运动》,进一步推动学习王克勤活动。

英勇牺牲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主力4个纵队12万余人,一举突破黄河天堑,拉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7月5日拂晓,大军突然包围了山东定陶城。10日,在攻打定陶城北门的战斗中,王克勤率领全排奋勇登城,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牺牲。

7月18日,王克勤烈士追悼大会在定陶北门隆重举行,鲍先志连夜写成《追悼王克勤同志》一文,并在追悼大会上代表纵队党委致悼词。定陶县民主政府决定把定陶城的北门改名为“克勤门”,以永远纪念王克勤。

在中国人民**历史博物馆,在烈士家乡阜阳市,在定陶县,在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都辟有王克勤烈士事迹陈列室,供后人学习、瞻仰。

鲍先志将这个不幸消息上报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刘伯承、邓**等首长十分悲痛。刘伯承司令员捶着桌子喊道:“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刘伯承司令员亲笔书写了与邓**政委联署的唁电,拍发到6纵。

对于王克勤的牺牲,刘伯承司令员激动地说:“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并以自己和邓**政委的名义题词:“王克勤同志永垂不朽!”

在我军军史上,野战军的军、政两名*高首长为一名排长的牺牲而亲笔撰写唁电,并一连用了“极其悲痛、无限崇敬、永垂不朽”等多个非常极致的词语,是非常罕见的。悼英雄王克勤 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也亲自致电刘邓首长,痛悼英雄王克勤。

新华社播发了王克勤牺牲的消息后,延安军民也相继组织系列悼念王克勤烈士的活动。《解放日报》还专门刊登了李直作词、铁民作曲的悼念歌曲《开王克勤运动》。歌曲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广大解放区战场传唱。

从此,王克勤成为我军的一面旗帜。鲍先志又一次来到王克勤生前所在连现场总结经验。

解放后的“尊干爱兵模范连”

几十年来,这个连队坚持学习王克勤不动摇。从王克勤牺牲直到现在,该连每次集合点名,总是靠前个喊响王克勤的名字,然后全连齐声回答,“到!”,表示王克勤永远活在他们的行列中。学习王克勤运动,是鲍先志挖掘的“三大互助”工作的较好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以尊干爱兵、团结互助为核心内容的王克勤运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战斗互助小组被写进战斗条例,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在各部队持久地开展着。

1990年12月,原“王克勤连”被授予“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的长篇通讯,详细介绍了王克勤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学习王克勤的事迹。王克勤这个名字又一次响彻全军、全国。全军上下再一次掀起王克勤运动新高潮。

又过去7年,2009年9月,王克勤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从果*当兵到解放军大英雄,其事迹又一次感动全国。而此时,发现并全力推广王克勤这一先进典型的鲍先志将军,已去世21年了。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花花onOt"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gkB1C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