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大背景下的东莞故事(7)
台湾着名作家李敖曾经说过,他要写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名叫做《第七十三烈士)。人们都知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那么这个“第七十三烈士”指的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做莫纪彭(1891——1972),他参加了黄花岗起义,但幸运地活了下来。
剧社被解散,石龙找不到梦天醒剧社的老屋
莫纪彭,字宇非,曾用名莫侠仁,东莞高埗人。他的革命道路从石龙中山路起步。当时,东江侧畔的石龙因为水陆运输便捷,是广东四大名镇“广佛陈龙”之一,是东莞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到石龙中山路做买卖,到石龙的龙溪书院上学,都是必然的选择。
莫纪彭与石龙的李文甫、林直勉和黄侠毅在这里成为同学。在民主革命路上,莫纪彭与李文甫、林直勉、黄侠毅四人情同手足,共同立誓为国民革命奋斗终身。他们在石龙成立了“醒天梦剧社”,专门演出东莞历史剧目的剧团,旨在宣传民族主义,鼓舞人们救国。
1909年剧团的声名远播,在香港的孙中山也很赏识他们的革命精神,邀请他们去香港演出。他们在香港的演出一度引起轰动,得到同盟会老党员冯自由的赏识,莫纪彭、莫侠仁与醒天梦剧团的兄弟加入了同盟会,正式走上革命之路。之后又介绍演剧的演员,东莞同乡十余人联袂加盟中国同盟会,成为东莞县中一条革命小支流。满清政府侦知醒天梦剧社与中国同盟会有密切的关系后,借口该团意在造反,强行把剧社解散。
至今,石龙还保留着很多革命古迹,如李文甫纪念碑等,然而熟知莫纪彭的人很少。今天的石龙中山西路依然是镇内繁华热闹的条街道,窄窄的马路两旁保留着古旧的骑楼建筑。这里曾是莫纪彭的居住地,但具体是哪间房子,现在已无迹可寻。
东莞市石龙镇中山西路
刊物被查禁,老莞城曾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莞城是莫纪彭和他的同学们经常从事革命活动的另一根据地,那些老街上留有他们奔走革命的足迹。年轻时的莫纪彭已展示出强烈的民主斗争精神。
在莞城那条叫作万寿路的一条狭窄的老街里,有一所1906年创办的学校叫作东莞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即今天的莞城中心小学)。十七岁时,莫纪彭考入东莞师范学堂,在校课业常居第一,素为校长丶教员所器重。他就发挥自己文思特长,在莞城秘密创办出倡导民族主义,鼓吹革命的《东莞旬刊》。一百多年前,莫纪彭、林直勉、李文甫、黄侠毅等人就在这设立一个秘密的编辑室编辑出版宣扬民主革命的《东莞旬刊》。由于宣扬革命,后来这本旬刊被查禁。
莫纪彭等人创立振武神社的地方东官善堂,则在今天莞城振华路的东园茶室内。据文史专家杨宝霖老师介绍,现在东莞市人民公园足球场旁,公厕前的一片空地,曾是莫纪彭进行秘密革命活动的阵地。当时莫纪彭在此有一间房子,名为“秀园”。莫纪彭在这养鸡、养蜂,这些活动仅是掩人耳目,实际上,莫纪彭与其它革命党人经常在此进行地下革命活动。没多少人知道秀园的真正用途,也没人记得秀园何时被拆只知这空地上长着的树木已有几十年了。
莞城万寿路
“东莞三杰”莫纪彭、李文甫、林直勉策动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莫纪彭参加了广州新军(庚戌)起义,这是他一次参加反清武装起义。莫纪彭作为一个起义参与者,他后来写了一篇《同盟会南方支部之干部及庚戌新军起义之回顷》的文章“1909年7、8月间,同盟会南方支部就开始酝酿发动起义,当时决定派出广州的倪映典为领导者,莫纪彭、朱执信、陈炯明、林直勉等人协助,决定于庚戌农历元宵节前后发动起义。其中莫纪彭负责联合新军的接洽工作,其间他曾与徐维扬到花县发展会员,组织建立同盟会番花分会,加盟者甚众。”
未料,起义之事早让清军有所防备。1910年2月12日,广州出现意外情势,倪映典决定立即起义,这突然提前的起义,新军的准备很不充足,人数仅千余人,相对过万的清军寡不敌众;仓促发难,组织涣散,血战两日两夜,起义以失败告终。倪映典牺牲,同盟会中的“东莞三杰”莫纪彭与李文甫、林直勉等纠集残部,转战直至弹尽援绝,沿广九路退回香港。
广州新军起义
黄花岗起义下幸存的勇士
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十九日),广州爆发举世震惊的黄花岗起义。
在起义发起前4天的4月23日,莫纪彭与黄兴等人联署了一封信给在香港的孙中山。信中先是汇报了起义的各项筹备工作。并对起义抱定了不怕牺牲的决心。他在信中是这么说的:“天下无必成之事,以此吾人之心志,精神所到,或可补物力之不充。背城借一,无所用其踌躇。若不捷者,以广州城为巨冢,而葬许多甚正当之革命党于内,后之继者,仍不患其无也。”
在黄花岗起义中,莫纪彭被选为第三路先锋队队长,与徐维扬率领一百广东北江同志攻打督练所在强弱悬殊的情况下,臂缠白巾向总督衙门发起进攻。他们面对的是清廷数以万计的军队,成败的结局早在意料之中,他们的战斗多少有点唐吉坷德挑战风车的荒唐,但是他们的步伐却是那样的从容。
起义中,莫纪彭先是与喻培伦携手奋战于观音山(即越秀山),后与但燃辛等人会合,转往东城迎接新军,亲率志士,扑攻两广总督衙门,巷战达旦,占领观音山阵地,但后来途中被清廷警察冲散,莫纪彭孤军力战十二小时,辗转突围出广州,九死一生幸免于难。他被编入敢死队之列,但是“敢死”却未能死,他的功绩并不逊于那些安息在黄花岗烈士墓下的勇士。
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墓
被打断了两根指头的起义总指挥黄兴,脱险后,为七十二死难烈士写下了凄美的词句:
转眼黄花看发处,
为嘱西风,
暂把香笼住。
待酿满枝清艳露,
和香吹上无情墓。
回首羊城三月暮,
记血肉纷飞。
气直吞狂虏。
事败垂成原鼠子,
英雄地下长无语。
香山起义后,带领香军首先进入广州西关
五个多月后,莫纪彭又参与了香山起义。
澳门同盟会成立后,就全力以赴准备策动香山起义,新任主盟人林君复与莫纪彭、何振、郑仲超等负责策动驻在前山的新军,郑彼岸等负责策动驻在香山县城的防营、团练。驻守前山的新军约有2000余人,他们参加过1910年的广州起义,军官中很多人有革命思想,澳门同盟会很快控制了这支军队,又控制了团练和县署亲兵。
不同于前两次起义的死里逃生,这一次香山起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11年 11月2日,香山起义在小榄爆发 ,莫纪彭带领澳门同盟会成员,乘月夜入驻在香山县前山(现为珠海) 。11月5日,前山的新军与县城的团勇亲兵同时起义,并于当天光复香山县城 石岐 。 遂于石岐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决定把各路起义军统一改编为“香军”。莫纪彭出任参谋长, 进驻广州西关。
“香军”于11月9日抵达广州,成为最早进入广州市的义军。香军驻扎西关,对民众秋毫无犯,受到广州市民的欢迎。胡汉民先生晚年撰文认为香军堪称首义,值得大书特书。
相州起义发起点大冲安堂
民国建立后,莫纪彭功成身退,下帷读书,与刘师复等创办“心社”,提倡世界大同,在学术上再立旌旗。后在程璧光海军总长麾下任海军秘书,及任省长公署秘书等职。陈炯明叛变,纪彭非之,后去香港办《大同报》并任主笔。抗战时期,他转赴重庆,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修。抗战胜利后回穗,重建粤东女子职业学校于广州,并创办霭文中学(莫纪彭夫人李霭文为留日学生,与叶挺夫人李秀文是堂姐妹,出身清代名门)。解放前夕去了台湾,1972年7月27日病逝于台。着有《中国国民党史》丶《秀园诗稿》丶《同盟会南方支部之干部及庚戌新军起义之回顾》丶《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血战军记》等。莫书法纯熟,亦岭南大家。
见证国民党编纂的党史
台湾着名作家李敖
怪不得,李敖要将莫纪彭成为黄花岗第七十三烈士。要为他写小说了!
50年后的1961年4月27日,身在台湾的莫纪彭对后人说:“我是活在过去里、活在革命先烈里,但我并没活在死人堆里,他们啊,是活人、对我是活人,虽死犹生、活生生的人,而他们所留下的我,反是活死人。”
“流落到中国东南方的小岛,在‘中华民国’亡国后,又看它尸居余气、年复一年,看到小朝廷的作威作福,最后看到蒋介石的衰亡。”老人不仅对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当局的政策充满了反思,对自己的人生也充满了慨叹。
他说:“其实,从另一角度看,七十二烈士比我幸运,他们比我少活了五十年,但却有幸没看到‘中华民国’的成立与衰亡、没看到同志的鼠窃狗偷,也没看到窃国大盗的嘴脸,不论是蒋介石的、还是谁的。……七十二烈士没有我这样苦涩,虽然他们战死了、被杀了,但他们满怀憧憬的离开了这世界,他们的视野是灿烂的,他们在革命、革命,青年人活在革命的热情里,多么有远景啊。没有被偷走的革命,是最美的革命。七十二烈士死得其所、死得其时,我越老而未死,我越羡慕他们。”
莫纪彭见证了死的历史,也见证了活的历史。莫纪彭1930年进入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良知来编纂这段革命历史。但他哪里知道编纂的资料中,太多太多的历史根本与中国国民党不相干,但都被国民党兜收了。
那时候,国民党北伐后在南京建都,眼看打到天下了,便把清末以来所有的革命人物都都收到致名下。
革命元勋章太炎对这种做法大为不满,讲过一些不同意见。但是没有什么用!国民党一方面抹杀掉立场不同同志的历史;另一方面,吃下了根本不是国民党的历史。最明显的是徐锡麟、秋瑾他们。他们跟国民党毫不相干,可是他们死后,好像都被国民党强迫入党了。
李敖为黄花岗起义的着作《73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