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3 年“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到如今名列中国“三大博物馆”,90年来,南京博物院书写了一段中华文明的壮丽篇章。为了庆祝建院90周年,南京博物院将于11月8日推出院庆90周年重磅展览《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本次展览汇集了90组242件院藏珍贵文物,展现了南博90年辉煌院史及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
文物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有力实证。展览中,一件“三足黑陶鼎”来自1936年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这件陶鼎大口、直腹、圆底、鬼脸式足,腹饰凸弦纹,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据介绍,龙山文化的发现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让中国学人对当时甚嚣尘上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予以更加理性、更有根据的探讨和批评。
三足黑陶鼎
南博是甲骨文收藏的重地之一,收藏了从武丁至帝辛时期的甲骨接近3000件。本次展览就展出了多件甲骨,其中一块是为商王武丁妻子妇好分娩占卜的记录。卜辞释读为:丁巳卜,争贞:帚好娩。不其嘉。十月。三。
妇好甲骨
展览中,还有比甲骨文更加古老的“文字”。在一件1993年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上,刻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是探究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实物。
黑陶盆口沿残片
展览还汇聚了南博一批名誉海内外的文物珍品。例如明代万历三十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制作了中文版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图》,目前刻本已经失传,但万历三十六年的宫廷彩色摹绘本一直保存至今。该图是椭圆形世界地图,涵盖五大洲、四大洋以及赤道、昼长线、昼短线、极圈、南北极等地理信息。《坤舆万国全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是中西方地理观念碰撞交融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坤舆万国全图》
现存唯一一件完整的明洪武官窑釉里红带盖梅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也在展览中亮相。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瓷器品种,也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代表品种,为皇家御用瓷。这件梅瓶出土于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夫人安成公主的墓中,是明洪武以红为贵礼制的印证。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展览中的宋徽宗赵佶的真迹《鸲鹆图》,是这位“书画皇帝”极少保存至今的作品之一。鸲鹆即八哥,这幅作品笔墨纯和,是其工笔花鸟画的代表作。画面上方还有赵佶的专用款识“天下一人”。在后世的流传保护中,乾隆帝还留下了极富特色的题跋“活泼泼地”。
《鸲鹆图》
通讯员 杨小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