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茶有道道,点击上方“ 关注 ”,我们为你分享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茶马古道川藏线专题 从 成都 出发,沿着川藏线 寻访古驿道沿线周围的重要 城镇 。我们希望通过 这条世界上地势*高、山路最险、距离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了解更多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和沿途周围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 上一站我们在天府成都拉开 寻访 茶马古道川藏线之旅 ,沿着川藏线,我们进入雅安境内。雅安是茶马古道沿途重镇,又分“大路”和“小路”,各支线城镇很多,后续我们会一一介绍。我们先分享川藏线第五站: 荥经县 。
荥经县 ,隶属四川省雅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处雅安市腹地,东北接雅安市雨城区,东南邻洪雅县,西南连汉源县,西交泸定县,北靠天全县。县政府驻地严道镇向阳巷1号。G5京昆高速和 国道108线 贯穿全境。荥经 是古代南 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 的重要驿站。
“ 荥经之水,岩石嶙峋;荥经之城,空气氤氲。 ”80多年前, 黄炎培先生 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 齐白石先生 则为荥经友人篆刻了一枚“ 家在清风雅雨间 ”的印章,这七个字高度概括了雅安市荥经县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特点。 千年严道,绿美荥经,鸽子花都 ,独具魅力。
航拍荥经县城全景
荥经历史悠久,建置古远。新石器时期,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有县至今已逾2316年历史。秦惠文王更元之十三年(前312年)置县名严道,站所在今六合乡古城村。唐武德三年(620)改置荥经县,站所在今严道镇。民国28年(1939年)西康建省,县隶之。1955年随西康裁并,复归四川省至今。
荥经县城新貌
荥经县城与国道交叉口
荥经在四川盆地的西部边缘, 处雅安市腹地, 是一座建县2300余年的古城,先秦设严道县治;后因若水(即荥河经河)在县境内,城在荥经河二水的怀抱之中,故县名称为荥经。这是一座深藏于山中的古城。它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故乡。它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它至今仍有四座古城遗迹——即秦代设治的 严道古城 ,相传诸葛亮屯兵之处的静冠古城,汉代邓通铸钱的集散地 邓通城 和诸葛亮七擒孟获地之一的 孟获城 。 荥经县古名严道,县境内文化底蕴厚重,建制古远,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严道”为研究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史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颛顼帝 在位78年。他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禁近亲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被后人推戴为“历宗”。
荥经县黑砂文化广场,又称颛顼广场
颛顼 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以上的重要贡献,是因为他少年时即走出了交通不畅信息不畅的封闭性的大山。遥想他从家乡到中原的长途跋涉中,一定深切体验到了中国之大,各区域风情自有异同,因之有了版图概念的萌芽;一定深切体验到了人口之众多,没有规矩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因而产生了男女婚嫁制度和建立统治机构的萌芽;一定深切感受到了炎凉寒暑、风霜雨雪与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总结民间经验,定下了四季和二十四节气……
荥经县黑砂文化广场 ,又称 颛顼广场 ,修建于牛头山墓地之上,呈坡道阶梯式,分历史、现实、未来3个主题,体现历史性、神圣性、宏大性,兼具公益性,同时也是文化休闲场地。颛顼像后的牌坊全部用荥经出产的优质花岗岩建成,牌坊为五开间重檐结构石牌坊,明间上方为荥经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享有代表“天下和谐之印”的巴蜀印章,牌坊的匾额“颛顼广场”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书记张飚题写,字体苍劲有力、古朴厚重,写出了对华夏人文始祖——颛顼帝的敬仰之情。颛顼广场代表着荥经县的历史文化悠久,是荥经人民平时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开阔的场地,优美的绿化环境,是荥经县文旅文化建设的亮点。
荥经县博物馆
穿过县城中开阔的颛顼广场,我们走进 荥经县博物馆 。这里出土的一件件珍贵文物,无声地诉说着悠悠往事——其中有几件最引人瞩目,是馆藏镇店之宝!
在一个东汉石棺的外壁上,刻有若干人和动物的浮雕图案。细观之,竟然有一幅男女接吻图:男左女右,男戴高冠,女着宽袖绣衣,两人半跪对坐,脸贴着脸,互吻着对方的唇。人物造型具有含蓄高雅、稳重端庄的儒家风格。 据介绍,这件石棺1969年出土于荥经县严道古城遗址,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后来据专家考证,此图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接吻图,故命名为“ 中华靠前吻 ”。
资料图片:东汉石棺上的“中华靠前吻”图案
博物馆里 这里还原了 一件国宝级文物 《何君阁道碑》 (又称 《何君尊楗阁刻石》 )的发现现场。《何君阁道碑》位于荥经县荥河畔峭壁上,是四川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古籍上曾有它的记载,但由于位置太隐蔽,一直未被人找到,直到2004年,才偶然被一名游泳的小学教师发现,并被文物工作者确认。随即,新华社向全球播发了这条消息:原传散佚的“汉隶之首”《何君阁道碑》隐藏千年之后在荥经县重现,中国现存书法碑刻出现纪年因此上溯至公元57年,改写了中国现存书法碑刻出现纪年。
资料图片:何君尊楗阁刻石
这块岩石上刻写的52个字,字迹清晰完整,以篆书线条作隶,线条圆劲,笔势纵横,典雅古拙,记录了1900多年前蜀郡太守何君役使刑徒修筑栈道的事迹。《何君阁道碑》不仅刷新了历史学家对南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对研究古代交通史、行政管理制度、公文行文方式、计量、书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战国巴蜀虎头纹“成都”铭文青铜矛(成都矛)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巴蜀虎头纹“成都”铭文青铜矛,系荥经博物馆镇馆之宝。矛的弓形双耳间的骹面上,铸饰有一只浅浮雕虎像,从矛的侧面,可以看到虎像的全貌,在虎首前端的骹面有阴刻的铭文“成都”二字,刺身背上另有阴刻铭文“公”字。因此,此矛也被称为“成都矛”。在这支矛被发现前,关于“成都”城市称谓的最早由来是西汉,而在战国墓里发现了“成都矛”,说明当时已经有关于“成都”的说法了,由此将成都历史向前推了200年。
战国巴蜀镶嵌绿松石勾连凤鸟纹四钮青铜盖罌
战国巴蜀镶嵌绿松石勾连凤鸟纹四钮青铜盖罌是1986年在同心村发掘出土。罍,青铜质,合模铸造。由盖与罍身两部分组成。盖,圆形,盖面作覆碗形,盖顶四对称环钮。每个环钮的上棱面均凿平行环槽两周,两侧面凿环形平槽一周,槽内嵌以绿松石填平。盖顶中亡刻涡旋文及变形的勾连凤鸟纹一周,纹饰上均镶绿松石。罍身为平囗,直方唇,直颈,溜肩,鼓腹,平底,圈足,圈足底微向外侈。肩腹间有些对称环形竖耳,四环耳中有三个为素面;另一个的接面凿有等分的平槽三周,两侧的环面上亦各凿环形平槽一周,槽中嵌以绿松石填平。一环身右侧的腹上有阴刻的巴蜀符号一组,与此对称的左侧也刻有一组。器身颈及肩上各饰一组鸟纹和勾连凤鸟纹,四竖耳间的腹中部,各饰一由涡漩及变形凤鸟纹组成的圆形图案,纹饰上均嵌绿松石。
严道古城遗址
严道古城遗址和何君尊楗阁刻石2006年被纳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荥经县的严道古城遗址景区,也是双遗农业主题公园。分为古城遗址,古城田野自然学校,108黑沙艺术村,黑沙文化体验区,黑沙博物馆,还有一个修建中的国际露营地等,主要以荥经比较出名的黑砂工艺品为主题。
严道古城遗址
严道古城遗址是保存完整的汉代古城遗址,遗址位于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古城坪),东距荥经县城约1.5公里。古城地处中峻山下荥河南岸的第三阶地上。台地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750米,高出荥河约40米。南面为中峻山,北面陡坡下为青下坝,东面为打鼓溪,西面为经河陡坎。经河水从西南角向北又折向东,环绕古城坪流过,形成天然的沟堑。严道城坐落在台地西部,濒临荥河陡坎。城西南方的高山与经河之间的狭窄的隘口是严道与外部联系的唯一通道(今川滇公路仍从此经过),地理形势十分险要。严道古城由主城与子城两部分组成。城址规模虽然不大,但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布局完整。
严道古城遗址碑记
严道古城是战国晚期至西汉分割汉文化与西南夷地区的界限,处于汉文化向西南地区扩张的前沿。它是古代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分界岭,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边徼重镇,对于研究汉代大一统对西南夷的开发和边疆地区汉化进程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民族史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严道古城是秦灭巴蜀后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原文化体系的边城。成为秦国在西南的大后方,是边防军事重镇,对于秦国向山东六国发动战争,最终实现大一统有着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严道古城遗址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边徼重镇和贸易集散地,又是抵御“西南夷”的军事要塞,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因此而建的“何君尊楗阁栈道”才有了“开道、治边、略边”的*治意义。何君尊楗阁刻石及严道古城遗址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遗存的重要遗迹,它们保存完整,为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考古资料。
严道古城遗址现在也就只剩下了这两块碑, 分别写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些年,周围已沦为田地。附近还建有一个古城田野自然学校(农业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据说这所学校就是建在古城遗址上。有几根柱子上面雕刻了一些当地比较出名的景点,比如牛背山等等。
108黑砂艺术村
沿着108国道六合乡古城村段,进入在荥经这个中国砂器之乡的核心区域—— 108黑砂艺术村。这里是南丝路·黑砂都的核心,主要包括黑砂博物馆、砂器活态馆、砂器一条街、丝路砂都自然教育大本营、非遗传承人及陶艺大师工作室等区域,是集非遗文化保护、展示、体验为一体的黑砂非遗文化中心。砂器的制作方式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荥经砂器属于*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08黑砂艺术村
108黑砂艺术村 砂锅盖墙
荥经砂器陶艺大师工作场景
荥经砂器陶艺大师工作场景
砂器一条街 两旁是摩肩接踵的店铺,家家户户门前都堆放着砂器,大大小小,高高矮矮,或古朴憨厚,或现代新潮,形态各异,成千上万,在阳光下闪着纯银般的光泽,绵延近1公里,煞是好看、壮观。 荥经砂锅砂器很出名,制作砂器砂锅等工艺品的原材料,就是当地的这种黏土,俗称白善泥。荥经小坪山一带盛产土质细腻、粘性极强的白善泥,再掺以筛过的煤渣便成为神奇黑砂的原材料。 以前的“荥经砂锅”几成了荥经的代名词,外地人从砂锅开始认识荥经。1981年后,随着产品的多样化工艺的发展,统一称为“荥经砂器”、“荥经黑砂”。
白善泥
荥经砂器烧制的馒头窖要开窖
泥与火的洗礼 馒头窖开窖场景
馒头窖开窖后的砂器成品
馒头窑,因窑炉像馒头笼而得名,火熊熊燃烧着,窑工们将要焙烧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用铁杆将巨大的铁盖子移来盖上。约1小时后,砂器就出窑了。轻烟腾空而起,红红的火苗蹿出地坑,场面甚是热烈而壮观。
据《荥经县志》记载:六合乡古城村多粘土, 砂器 生产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荥经砂器与宜兴紫砂齐名。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砂器生产。这种砂器的制作是采用严道古城独有的优质粘土,加上本县优质煤炭燃烧后的残渣碾细按比例混合搅拌而成,手工制坯,雕饰龙、凤、狮、鱼、兰、竹、菊等图案,经高温烧焙上釉层而成,原材料具有唯一性,制作方法在土陶器皿中独树一帜。
荥经砂锅
荥经砂锅与现代不锈钢汤锅比较
砂锅雅鱼的专用烹饪工具——荥经砂锅
荥经砂锅具有耐腐蚀、不氧化、不变色,炖煮食物不与食物中的酸、碱、盐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具有味美色鲜,保质、保温、保鲜的特殊功能,是理想的纯天然绿色炊、饮具,也是四川名菜“砂锅雅鱼”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烹饪工具。
何君尊楗阁刻石(何君阁道碑)
《何君阁道碑》 原石刻 发现 地点在 荥经 县城西北方向的 烈士乡冯家村钻山洞荥河南岸陡崖峭壁上 ,也就是现在108国道荥河畔。 《何君阁道碑》是在 2004年3月14日,由民建小学的老师在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游泳时偶然发现的。《何君阁道碑》系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所刻。这是史有记载,未曾见物的国宝,历朝历代的考古工作者、史学家、书法家梦寐以求的古代文物。说它是碑,是因为史书中记载为碑,实际上是摩崖石刻。刻石镌于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页岩自然断面上,上面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有效地保护了刻石免遭日晒雨淋。
何君尊楗阁刻石 发现地石壁
《何君尊楗阁刻石》拓片
碑记原文: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橼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就,道史任云陈春主。
翻译: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蜀郡太守平陵人何先生,派遣他的下属官吏临邛人舒鲔,率领着服徭役的队伍来此修路。建造了高脚柱栈道,南北共长55丈。用了1198个工作日。建武中元二年六月完成。严道地方官任云、陈春主(记)。
《何君阁道碑》 失踪千年,仅存古籍拓片 “作为文物考古工作者要是在有生之年,你能发现‘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功莫大焉!”1999年,篆书名家、时任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徐无闻这样告诉雅安荥经籍学生李炳中。徐无闻所指的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在史书中多次提及,也曾留下许多拓片,但历代研究者苦苦追寻,只闻其名未见实物。
时光倒转千年,宋代大学士洪适就高度赞扬了何君阁道碑。“字法方劲,古意有余,如瞻冠章甫而衣缝掖者,使人起敬不暇。”洪适把对何君阁道碑的溢美之词收录到他编纂的《隶释》中,《隶释》共27卷,收录汉碑碑文等258种珍贵的书法碑帖,何君阁道碑拓片也在其中。这是有关何君阁道碑的最早记录。碑帖的书法价值尤其被中国后世书法家推崇。不单是宋代的《隶释》记载了何君阁道碑的碑文,之后的《碑式》、《字原》、《墨宝》等著作,也都对此碑赞誉有加。直至清代,冯晏海的金石学著作《金石索》,仍对何君阁道碑称赞不已。
千百年来,各种金石古籍中,关于何君阁道碑的出处去向、字体变化都众说纷纭。甚至在荥经旧版县志中,还有关于何君阁道碑被盗的记载。研究者普遍认为,该题记已经散失,无从查找。
《何君阁道碑》在荥河之畔沉睡了近2000年
小学教师偶然发现,国宝级石刻神奇现身 失传千年,研究者都认为,这块传奇的碑刻已经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了。谁也没有想到,2004年,四川省荥经县文物部门上报国家文物局,何君阁道碑竟然神奇现身当地一处绝壁之上。何君阁道碑以极其偶然的方式给了历代追寻者一个回应。
2004年3月12日,雅安市荥经县民建乡中心校老师牟健在河边游泳,抬头的一瞬间,偶然发现国道路基下的岩石上隐约有些字迹。牟健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同校老师、爱好书法的刘大锦。3月14日,刘大锦顺着河岸边的小路,一路攀爬来到石碑前,他对着碑文看了半天,记下碑文。当天,刘大锦把电话打到了书法爱好者秦启华家中。他照着抄写的文字一字一句地念着。念到一半,秦启华说:“不用念了。”随后,秦启华将碑文的后半部分脱口而出,并激动地说:“你立了一大功!”
消息层层上报,文物部门迅速派专家前往,来自书法、碑刻、文物方面的专家聚集在一起,对摩崖题记进行了考证。通过对行文格式、用笔风格的初步判定,该题记就是汉代何君阁道碑真迹无疑。至此,这块自宋代就消失了的摩崖题记得以重见天日,专家发现,古籍中所说的“何君阁道碑”,其实应该是摩崖石刻。
《何君阁道碑》原石刻发现地
从北京复兴门到云南昆明,全程3356千米的国道108线,连接起首都到边陲的无数乡镇。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烈士乡,只是这条南北大通道上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就在烈士乡境内108国道的路基下,一块岩石上刻写的52个字,记录了距今1900多年的一段筑路历史。刻石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是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渡的代表。1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事件,让失踪千年,之前仅在古籍上留下只言片语的何君阁道碑重现人间。作为四川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刷新了历史学家对南方丝绸之路的认识,也对研究古代交通史、行政管理制度、公文行文方式、计量、书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此刻石题记的发现,更正了唐宋以来对南方丝绸之路路线走向的认识,意义非同小可。它的出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由司马相如开通的 西夷道荥经段是从花滩向西,经泗坪—三合—大矿山—泸定,然后才折而向东到汉源的宜东 ,而不是长期以来被史学界认定的花滩—黄泥—大相岭—清溪一线。其次它还证明了这条官道至少在东汉还在维修使用,而不是有的学者断定的“ 东汉初就改走相岭 ”。 同时也为“牦牛道”荥经段 路线 找到了实物证据,推翻了以往史学界的不实记载。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时带了许多汉人的土特产和生产技术,其中茶叶引起了吐蕃人的浓厚兴趣,开始在吐蕃上层人士中传开。所谓“ 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茶叶迅速在西*地区普及,带动了汉与藏的茶马互市。其实,这只是官方公认的事情,民间的茶叶贸易早已有之。由于荥经古代是多民族杂居地区,与涉藏地区很近,是最早开通官道的地方,也是大面积种植茶叶的地区,可以肯定,最早的边茶贸易是从荥经开始的,最早的边茶生产基地是从荥经扩散出去的。
荥经气候、水土适宜茶叶生长,茶叶产量颇丰,是边茶输出主要地之一,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茶马古道从雅安至汉源要经过荥经三个驿站,即 新添站 (新添镇 新添村 )、 靖口站 ( 安靖乡箐口村 )和 黄泥 铺 ( 古称黄泥堡、凰仪堡 ,现今 凰仪 乡崃麓村 ),至今部分街道仍保持了古朴的原始风貌。茶马道上,马蹄印和拐杖窝至今仍清晰可见。
新添段茶马古道遗址(新添老街)
茶马古道新添驿站位于雅安市荥经县新添乡新添村。 相传是清朝康乾年间,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护送**喇麻进藏经过荥经时增设的驿站,故而得名新添驿站。 新添段茶马古道由驿站和驿道两部分组成,驿站位于场街中部,古道东西走向,现残存古道长约300米。新添场原有多处驿站,现存较好驿站有两处,分别为兴盛店和中和店。
茶马古道新添驿站(荥经县新添古镇)全景
新添站兴盛店驿站坐东向西,建筑占地面积约为720平方米,临街面(西立面)面阔约10.20米,整个驿站通长约为48.50米,东立面面阔约为21.40米。驿站为川西风格穿逗悬山木结构建筑,驿站为二进院落布局,共三个天井(分别为一进天井、二井天井、栓马房天井)。中和店为两进四合院布局,穿斗式排架结构,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567平方米。
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新添站)碑记
村口的地名石碑
荥经河从这个古老驿站和场镇间穿过。站在高处眺望新添,小镇场头小、场尾大,蜿蜒的河流包围着宁静的小镇,像一个葫芦,场头有一条通往大云寺庙不到百米的缓步坡路,寺庙门口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大桢楠树,大树连着路,大路连着新添站场头,故有“金线吊葫芦”的美誉。当地村民说,以前运输茶叶的背夫马帮,都得由此而过,人来人往,住店歇脚,吃饭睡觉,这新添站也就兴旺起来了。在雅荥旧路上往来的客商,若是到不了县城过夜,就会在新添这个大驿站住宿,新添也就一直这么热闹着。老街正中,有一座木结构的戏台。当地村民说,这戏台的历史多半上了百年。几十年前赶场天,戏台就会演大戏,敲锣打鼓之声让热闹的乡场更加喧嚣。如今,往日热闹的戏台上已不见戏子的踪影,这里成为了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
新添老街中心
新添老街正中心的大戏台
昔日从雅安来的茶马商旅,沿着雅荥旧路进入荥经县界之后,必须经过这里才能去往大相岭到达汉源县,直到出川入藏。而作为雅荥旧路沿线的古老要冲,在茶马古道衰落以后,新添站仍旧作为地方大驿站而存在。
驿站在我国古代运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古代驿站各朝代虽形式有别,名称有异,但是组织严密,等级分明,手续完备是相近的。封建君主是依靠这些驿站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以达到封建统治控制目标的实现。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局限,其速度与数量与今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也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新添站见证了茶马古道的兴衰,新添站建筑本体蕴含着雅安地区穿逗悬山木结构民居的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新添站整体布局科学严谨,造型美观大方,左右厢房基本对称,现存木质格窗比例匀称,其现存竹编夹泥墙表面印刻雕花尤为精美,二进天井木制镂空吊挂雕刻做工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新添站房屋主体保存较好,为我们研究雅安地区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形制、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茶马古道新添站古驿道(背夫场景再现)
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起于秦汉,盛于唐。一条途经名山、雅安、荥经、汉源至凉山(古旄牛道);一条途经芦山、天全、雅安、荥经、汉源至康定和天全翻越二郎山至康定化林坪(茶马古道)。雅安市区域早在商周时期,由于文化交流及民族迁徙等原因,便已形成了一条北通中原,南及南亚的古道。从唐宋至清代是古代四川境内段联系西南夷、吐蕃诸民族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与东亚、南亚、中亚,以及西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西南丝绸古道的开通,大大促进了蜀地经济的发展,而雅安段古道便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段。新添站这一历史实物,已成为展示茶马古道荥经段历史文化和历史建筑较为重要的窗口,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曾经,背夫背着沉重的茶包要走过这段极其艰辛的道路,从荥经县城出发,经 严道古城 沿荥河南岸经六合四方碑、水池堡至花滩坝 (花滩镇) ,折而向西经石佛寺到箐口站,过 大通桥 ,继续前行经 栖止堡 进入 黄泥堡 (凰仪堡),从 黄泥堡 翻越大相岭要经过二台子、小关、大关(古称: 邛崃关 )、金鸭滩、板房、蛮坡子、长老寨、草鞋坪、羊圈门到清溪;从清溪往前要经建黎、宜东、三交坪、飞越岭、化林坪、沈村、冷碛镇、甘谷地、泸定、日地到达康定。如今,不要说背运,就是以最轻装的出行踏访一遍,这条古道也显得很长。
这条路线是官道,大道在沿途设有脚店、客店,脚店主要用来宿放牲口,客店用来住宿“背二哥”,就是背茶叶过山的背夫,至今仍有一些“幺店子”和商铺的遗存,街道保持着古朴的原始风貌。如今仍能看见石板路上用“拐子”和马蹄走出的深深印迹。著名的大通桥横跨于相岭河上,原为荥经至清溪之要冲,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中的一段。
现在的荥经县 安靖乡是茶马古道必经之路,文化积淀深厚,遗存众多,有“一寺一庙、一街一堡、一桥、一站、二关”即石佛寺、王母庙、大通桥及其老街、凰仪堡、小关、大关、汉源羊圈门的茶马古道,以及当时背夫留下的拐子窝、马蹄印、灯座、无字碑、水缸等仍保存完好。
石佛寺
荥经县六合乡富林坝的石佛寺,历经千余年风雨,依然屹立在茶马古道旁。石佛寺主龛凿于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应是初开茶马古道之时,由于道路艰险生死难料,人们就在此依山凿刻了237尊佛像,希望神灵保佑过往的行人、商贾。以后宋、明各代均有补凿。
从石佛寺顺河而上不远就是靖口驿站。当年果亲王在靖口站喝杯“观音仙茶”,后被列为贡品,此茶却未能真正声名远扬。试想,当时果亲王行到靖口站时又饥又渴,所饮之茶自然感觉清香四溢,回味甘甜。再往上走就是大通桥和大通桥老街。
大通桥 是茶马古道在荥经县内的必经之路。据《荥经县工交志》载,此桥为“成康驿道之要渡”,明洪武十年,朝廷派大军平定云南叛乱时初建,最早为木结构笮桥,清朝乾隆三年,改建为廊桥,唤作大东桥。到清同治八年,大东桥毁于洪水,在一位名叫夏沛田的县令倡议下,重修为石板平桥,历时三载方竣工,桥名也更改为“大通”。此桥建成后,就成为南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官方干线,昔日的马帮商旅在这桥上来来往往,热闹非凡。 1988年,该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通桥遗址
大通桥遗址
在荥经县安靖乡民建村的公路上,两座石桥矗立在关河两岸之上。公路桥上,车辆和行人往来络绎不绝。站在桥上可见另一座低于公路桥约一米的石桥,矗立在河中。大通桥有三座巨大桥墩,那桥墩上精美的明代雕刻,还清晰可见,桥头写着“大通桥”三个大字。现在石桥上写着禁止行人通行的字样。据说,此桥上的石板一块就重达15吨,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下,也不知道是怎么完成这种高难度施工作业的。前几年,有人曾专门使用当时的施工技术,试图把建桥的过程重演一遍,但却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大通桥的建筑要求。
此桥建成后,就成为南路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官方干线,昔日的马帮商旅,背夫走卒,不知在这桥上来来往往了多少个春去秋来。草木青黄之间,古桥经历风雨,却仍坚固结实,直到几年前,大通桥仍是当地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前,这桥都还可以过大货车,当地人不太懂得保护文物,后来过往的汽车越来越多,到1997年7月,大通桥被压毁了。古桥毁后,才在它边上建起一座新桥。古桥桥墩和桥面石板都在河水里,在恢复重建呼吁下,大通桥被列入了荥经县的文物修复项目之中。如今,经过整修,大通桥已重现天日。
凰仪堡
从大通桥沿相岭河而上,南行约7公里,便是荥经至汉源的最后一个重要驿站——凰仪堡(古称黄泥堡)。 凰仪,旧称黄泥,相传曾有皇帝选妃相中了小关(属于黄泥管辖)的姑娘,后来就取其谐音改“ 黄泥 ”为“ 凰仪 ”,或许意取“ 有凤来仪 ”。 凰仪堡位于荥经茶马古道重要的一段,古道为南北走向,宽3米左右,长320米。街道两侧驿站为明代晚期或清代早期的建筑,较为详实地反映了清代地方邮政通信及交通运输的体系。 汉代以来,经此过往官员、商旅、游客、背夫都须在此留宿,以利于翌日行程。
凰仪堡老街
时光的流失一去不复返,狭窄的街道上,平整的水泥路面已经覆盖了曾经坑洼不平的青石板道路,一同掩埋的还有那雕刻在石板上那茶马古道上的背夫、马帮艰难跋涉留下的深深脚印!小关街道已经消失,依商路而兴旺的凰仪也因历史变迁而没落,由泥巴山翻越大相岭的国道108线贯通、雅西高速通车,大山深处历史上这南方丝绸之路翻大相岭重要的集散“ 总路口 ”凰仪乡场,此刻仅仅是重叠在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文化符号,今日由以前的“凰仪乡”改成今日的“ 崃麓村 ”(隶属安靖乡管辖)。
观音岩
小关口
邛崃关(即汉之九折板地)。 邛崃关现名大关,也是荥经盐关,关下不远处,有关名小关,也是荥经茶关。 当年的小关是一处垭口,这个石门是现在才修建的。翻过小关就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是当年藏族马帮经常扎营休息的地方。从龙灯石往上走,过木沟岩,就到了大关。
我国自唐时已有茶法,朝廷对销往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实行禁榷制度,只能官营官卖,与少数民族开展以茶易马的贸易,史称茶马互市,承载茶马互市的道路就叫茶马古道。在茶马古道源头的地方,都有固定的成规模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所生产的茶叶能充分保障所供区域民众的需求。雅安及周边地区所产茶叶主要供涉藏地区群众饮用,由此而到涉藏地区的茶,过去称为蕃茶、西番茶、乌茶、黑茶、边茶,现在叫作藏茶,运输茶叶的道路也叫川藏茶马古道。因为是官营,要防止走私,则要在各要隘之地设茶关,查种验引。1939年,民国孙明经考察西康时,所摄荥经茶关,就是位于大相岭上的小关。
远眺邛崃关
从地貌看,小关和大关都是因为山脊在山足下突然折转,小关向右,大关向左,横亘于相岭河上,呈双臂合抱之势,中间段十里左右的河谷,有些许平坦之地,可供扎营,安置军需。从整个地形来分析,过去的邛崃关应该是一个整体,失去军事功能后,就一分为二,大关验盐,小关验茶,各司其职。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邛崃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西南的少数民族欲得成都,必先占雅安;欲占雅安,必先破邛崃关。所以,清代青神县令陈登龙诗《邛崃关》形容其“大关如建瓴,小关如伏虎。东西隔十里,全蜀此门户”。
近代史上发生在邛崃关最著名的战事是保路运动中的大相岭阻击战。1911年6月17日,成都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荥经于7月18日响应,组建荥经县同志会,推举县人李永忠为首,参加起义者近万人。当时,四川总督赵尔丰的精锐部署在康定、西昌。起义爆发后,赵尔丰急调两地防军星夜驰援成都。荥经地处两军必经之处,若不据险阻援,势必给成都**造成后顾之忧。7月28日,荥经民军在大关与援省清军接战,清军虽集中优势兵力以精良武器拼命猛扑,始终难以越过大相岭,千军万马被阻于大相岭之西,相持达四十余日,有力支援了保路抗清斗争,对辛亥**作出了重大贡献。
翻过大关就到了团团塞。“二十四盘(地名)三斗碗(地名三大湾),吃不完就团团塞”,说的就是这里。这是一块孤石,周围塞着几块石头,古道从石前经过,也有途经的背二哥在大石下歇息过夜。
团团塞石
离团团塞不远就是一块高约3米,宽约1米的石刻碑。 这是 清光绪丙午秋九月,督蜀使者巴岳特锡良篡并书的《重修大相岭桥路碑记》。碑体硕大,镶嵌在峭壁上,显得很是大气。书体为隶书,得《曹全碑》之清雅神韵,间有《礼器碑》之秀逸。因此碑书者巴岳特锡良身份特殊,是“督蜀使者”,足见清政府对重修桥路一事极为重视。此碑可说为茶马古道发展史上的一个极有力的实物左证,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再往上走是慢坡子,长老寨,三大湾,直到大相岭垭口。 大相岭是茶马古道川藏线要翻越的靠前座高山。相传诸葛丞相曾在此七擒孟获平息民族纷争,让人们安居乐业,乡民大为感恩遂将此山改名为大相岭。
高石碑
大相岭垭口
大相岭古道
古道上的拐子窝
大相岭古道
从大相岭垭口前行约一里远,就是草鞋坪驿站。这里只歇脚吃饭,不住店。 草鞋坪既是荥经和汉源的行政区划分界线,又是地理上的分界线。 荥经潮湿多雨,过了垭口的清溪则是干燥少雨,翻越了相岭山的背二哥都要在这里歇脚换一双干净的草鞋,房前的烂草鞋堆成了小山。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里的客店里也就有了卖草鞋的, 草鞋坪由此得名。 草鞋坪位于风口之处,常年风大。入冬之后,不可在此久驻,否则不久便会被大风吹得冻死。 站在草鞋坪,能清楚看到山下的羊圈门和清溪城。 南方丝绸之路雅安段最为艰险的24道拐,便位于羊圈门和草鞋坪之间。
茶马古道九折坂路牌
草鞋坪
这条大相岭古道在清溪便分成了两条,一条经富林随南方丝绸之路而去,一条则是往西沿川藏茶马古道,经宜东、三交,在化林坪合途经牛背山的三合古道,再经沪定到康定。三合古道途经花滩、泗坪、新庙、三合,绕牛背山到化林坪合路。这条古道所经之处沟壑众多,维修难度很大。沿途很少拐子窝,没有可考证的大的驿站,其运输能力不能与凰仪—大相岭古道相论。这条古道避开了大相岭和飞越岭两道天险,到藏区泸定的路程缩短了50多里,对于管控藏区,调动军队,运送物资有其意义。
“西旅底平”及木梳岩石刻将此路定为“军路”,也证实了这一点。确切的说,三合古道是荥经相岭古道的一条支线。由于比凰仪—大相岭古道缩短了两天的时间,背长脚到康定的背二哥都选择走这条路。
大相岭自然保护区
大相岭自然保护区位于荥经县城南面30公里,古称邛山、崃山、邛崃山,诸葛丞相南征时曾驻军于此,故又称“相公岭”、“大相岭”。海拔高度2000—3481米,冰雪期从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长5个月,形成“相岭积雪”传统景观。茶马古道蜿蜒盘旋,京昆高速穿越群山,有观景平台可观亚洲第二高桥“腊八斤大桥”。
相岭积雪
大相岭雪凇冰挂
大相岭古道旅游线全程开通后,游客就能乘车到达大关驿站,然后踏勘步量“中国最美森林古道”,观驿站古风,游古道景色;旅游和摄影爱好者们可深入大山去解读唐宋以来茶马文化的密码,体验古代商贸大道的沧桑历史;喜欢户外探访的旅行者,更能感受“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良好生态。
雅西高速在大山里环绕穿行
雅西高速
今日的大相岭上,早已是G5京昆高速公路雅安至西昌的一段,如今10公里的泥巴山隧道穿越大相岭,仿佛就是时光隧道,10多分钟就穿越大山进入汉源,快速的交通将大相岭一边是阳光一边是滋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气候景观,展现在人们眼前。
龙苍沟*家级森林公园
龙苍沟*家级森林公园,位于荥经县城东南30公里的龙苍沟乡境内,公园占地约11.3万亩,森林覆盖率97.5%,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据相关气象资料,年均温12.4℃,最冷月1月均温-7℃,最热月7月均温22℃。降雪期12月,积雪期12月至次年3月,积雪厚度15—25厘米。
大熊猫国家公园 貊貊家园
疫情防控放开后,今年“五一”出行热度骤增,荥经县龙苍沟镇的农家乐、民宿、客栈也变得炙手可热。在荥经龙苍沟镇发展村里,游客们正扎堆喝茶聊天,赏花拍照,享受着悠闲惬意的“五一”假期生活。自四川正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荥经县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起了全域民宿旅游业,在万亩鸽子花竞相绽放的季节,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打卡。
貊貊走廊
貊貊星球
在这里,还可以在充满熊猫元素的“貊貊家园”里体验大熊猫文化的魅力。“貊”出自《山海经》,是古人对大熊猫的称呼之一,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的独特区位,荥经县打造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专属形象IP“貊貊”,建起了充满大熊猫元素的“貊貊家园”,包括貊貊走廊、貊貊世界、貊貊空间、貊貊学校、貊貊星球五个子项目。
而“貊貊家园”里的貊貊星球项目总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是全省面积最大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场所。该项目融合了文旅项目创意策划、数字化声光电技术、体验式互动机关应用技术等,深入探索运用大熊猫资源,配合整体运营打造成为沉浸式新文旅品牌。
龙苍沟叠翠溪
龙苍沟叠翠溪
龙苍沟叠翠溪秋色
牛背山
牛背山位于荥经县三合乡瓢儿沟,即为荥经县*高山峰——海拔3666米的野牛山。属青衣江水系。(大渡河与青衣江的分水岭为大矿山3300米,或山王山)。因山顶一面悬崖有巨石突出酷似牛头,山脊细长貌似牛背而得名。 牛背山属 二郎山 分支,原名大矿山、野牛山。是青衣江、 大渡河 的分水岭,山顶 海拔 3666米。牛背山地理位置为四面环山中间突起。
牛背山云海雪山风景
牛背山帐篷营地云海雪山风景
牛背山帐篷营地云海雪山风景
野牛山属二郎山南延山岭,在地质构造上属大渡河背斜,包括野牛山(海拔3666米)、大野牛山(海拔3409米)、光头山(海拔3478米)、马场梁(海拔3499米)、大矿山等主要山峰,山岭总体为南北走向,是荥河发源地。由于河流下切,分割为东西走向的大野牛山-光头山-马场梁和野牛山-大矿山两道山岭。2009年因受到《国家地理杂志》关注,牛背山获得360度全方位“ 中国最大的观景平台 ”的之称,在国内户外运动、徒步旅游、登山、摄影爱好者群体中也较为有名,是天文爱好者追寻星之地。
开善寺
开善寺,也称开山寺。该寺历史上是朝拜峨眉的秭妹山——瓦屋山的靠前殿,也是全国唯一的辟支佛道场的起香殿。原古建群现仅剩此正殿,建于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
开善寺
旧时,要朝拜瓦屋山,需戒荤食素,沐浴更衣、虔诚地由此起香进山,开善寺即由此开始行善之意。古建筑前后檐各有斗拱八朵、结构精湛、构思巧妙;阑额饰深浮雕、精致细腻,线条流畅;天花采用深浮雕用金箔装饰,可见当时通饰彩绘,富丽堂皇,雄伟气派。开善寺对研究古建筑艺术、研究佛教内涵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云峰山古桢楠群落
桢楠古树
青龙镇柏香村云峰山,近200株参天桢楠古树,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桢楠群落。珍稀的古桢楠,树干粗壮,高耸入云。
桢楠王
最大的两棵要七八人才可合围,堪称“桢楠王”。为让古树重新焕发活力,青龙镇立足实际,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开发打造“云峰·栖谷”项目,推进荥经森林康养、禅意休闲产业发展。
荥经 ,不但有动物界的“国宝”,还有一种植物界的“国宝”,那就是有着“ 植物活化石 ”之称的—— 珙桐 。每到春末夏初,珙桐树含芳吐艳,其白色的花形如飞鸽展翅,整树犹如群鸽栖息,被称为 “鸽子花 ”,寓意“和平友好”。
鸽子花
鸽子花
珙桐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作为中国特有的树种,有“植物活化石”、“绿色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濒危保护野生植物。鸽子花与大熊猫一样,都是自然馈赠给雅安的生态瑰宝。荥经县境内,有30万亩珙桐林,有着“鸽子花都”的美誉。 荥经县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野生珙桐林分布区。 目前,位于大相岭山脉东麓北坡的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里,有数万亩 野生珙桐林,密集程度之高、面积之大,尚属国内罕见。
鸽子花
首届“中国·鸽子花峰会”今年4月在荥经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森林康养旅游,积极探索森林康养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既是“鸽子花峰会”,也就绕不开“鸽子花之美”。“色比丹霞朝日,形如合浦圆珰。开时九九知数,见处双双颉颃”,早在唐代,女诗人薛涛便从颜色、形状、数量、飞翔时的优美姿态描写了鸽子花之美。鸽子花的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荥经之美,同时也成为荥经建设森林康养旅游胜地的重要元素。
荥经 ,不仅有牛背山、龙苍沟等著名旅游景区,还有数不尽的当地美食小吃。我们在雨城雅安,介绍过 荥经砂锅雅鱼, 今天再分享两道荥经的特色美食。
棒棒鸡 始创于清朝末年,因在切片时要借力于棒槌敲击刀背而得名于一个风趣之名——棒棒鸡。因其调料、器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故又称椒麻鸡,钵钵鸡。如今,棒棒鸡已经成为荥经的一个地理标志,厨师们还创造性地将棒棒鸡改良为青椒鸡、山珍鸡、口水鸡等,让棒棒鸡的口味和内容更加丰富。
棒棒鸡
棒棒鸡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各道工序严谨把关,丝丝入扣。制作棒棒鸡须选用荥经山中放养的优质土公鸡,整鸡煮熟后放凉。切鸡时,一人掌锋利快刀,一人用木棒敲击刀背助力,使鸡肉切得薄如纸片,均衡一致,皮肉不离,这也正是“棒棒鸡”名称的由来。切好的鸡片与内脏等一起盛入盘、钵中,先浇上煮鸡后留下的浓郁汤汁,再淋上荥经棒棒鸡特殊的调料,一份棒棒鸡就做成了。夹一片鸡肉放入口中,麻辣鲜香,脆而不腻,滋味十足。
荥经小吃红油挞挞面
荥经挞挞面 历史悠久,历来为县内外名小吃,荥经本地多念此为“挞挞面”。清末、民初外传雅安、成都等地。手工制作,经调、和、揉、挞等工序,其“挞”堪称一绝,可挞宽细面。有牛肉、大肉、排骨、杂酱、海味、三鲜等10多种风味,配以考究的佐料,色、香、味俱全,软、脆、滑适度,汤清无碱,是早餐和招待外地客人的选择,品尝一碗味鲜可口、柔软适中、回味悠长的挞挞面。
《寻访茶马古道川藏线系列》四川境内相关导读: 第1站:第5站:千年严道 绿美荥经;第6站: 花海果乡 阳光汉源
#茶有道道# 为你传播茶文化的方方面面#寻访茶马古道川藏线系列# #云游风物之旅# 申明: 部分 文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纠错改正 本文为文旅指南,其初心是分享给大家阅读参考,如引用等有错误请评论区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