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兹基硕德,古代学术界的传奇人物

沃.兹基硕德,古代学术界的传奇人物

01

公元1057年二月,东京开封府。

进士科礼部试(省试)落下帷幕,贡院一片忙碌和严肃。

国子监直讲梅尧臣(点检试卷官)眼神一亮,端起一份卷子绕出案几,来回镀步。

这位宋诗“开山祖师”自言自语地连声叹道:妙啊!妙啊!

感叹后,他驻足停顿,陷入了沉思。

良久,神魂归来。

他长叹一声,苦笑着摇头,我的学识,竟然还不如一个年轻考生,惭愧啊。

心急如焚的梅尧臣恨不得立马回家翻书查询典故的出处。

可惜一旦进了贡院阅卷,就与世隔绝了。

吃喝拉撒只能在贡院里面,直到公布了录取名单,才能重获自由。

不过还好,贡院里面还有一个人一定能帮他解惑。

这个人就是翰林学士,权知贡举,礼部试主考官欧阳修。

端着这份卷子来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面前。

梅尧臣惭愧道,这份《刑赏忠厚之至论》,清新脱俗,见解深刻,可为第一。其中用的“皋陶杀人”典故,尤为精彩,可惜我才疏学浅,并不知道出处。

欧阳修瞬间有了兴趣,展开卷子细细品读。然后笑了。

这种文章,肯定是曾巩写的啊。

梅尧臣听完更受打击,欧阳修是自己的老朋友,曾巩是欧阳修的学生。

自己学识还不如朋友的弟子。

欧公可否为我解惑?

梅尧臣几近恳求的盯着这位当朝第一博学之人。

可他万万没想到,欧阳修得意的表情突然消失,突然深深叹了一口气。

欧阳修摆摆手,圣俞啊,出处肯定是有出处的,可惜……我也不知道啊。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02

三月初五,省试放榜日。

梅尧臣终于找到了这个年轻人。

不过,他并不是曾巩。

这人叫做苏轼,正是那份卷子的主人。

苏轼告诉他,您不知道是应该的,因为那个典故,是我编的。

梅尧臣听完眉头一皱,这个年轻人有点不靠谱啊,这么严肃的考试竟然信口胡编?

但苏轼接下来说的话,不仅打消了梅尧臣的疑虑,还颠覆了梅尧臣的认知。

苏轼说,

虽然是我编的,但这个典故肯定是历史上发生过的。

《孔融传》里说,曹操曾将甄宓许配给儿子曹丕,孔融上书祝贺,说周武王灭了纣王,也把他的妃子妲己嫁给弟弟。

曹操高兴的问:“这典故哪里来的?”

孔融说:“是我自己编的,当朝能做出的事情,想必其他朝代也能做出来。”

同理,皋陶杀人、帝尧救人,是讲君主慎刑爱民,古代贤君这么多,怎么能断定不会发生呢?

梅尧臣听完,竟觉得十分有道理。

《老学庵笔记·卷八》:东坡先生《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梅圣俞为小试官,得之以示欧阳公。公曰:“此出何书?”圣俞曰:“何须出处!”公以为皆偶忘之,然亦大称叹。初欲以为魁,终以此不果。及揭榜,见东坡姓名,始谓圣俞曰:“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及谒谢,首问之,东坡亦对曰:“何须出处。”乃与圣俞语合。公赏其豪迈,太息不已。

大家是不是深有同感,语文考试经常会考查名人名言,有时候实在想不到了,只能无奈胡编一句。

就比如

勤奋的学习者是最美的!

—瑞典著名美学家、哲学家 沃.兹基硕德

后来这个解释传到了欧阳修耳中,年近半百的欧阳修激动的拍了桌子,连连赞叹,学霸,这才是学霸啊,文采了得,活学活用,这小子的文章以后一定是天下第一。

《诚斋诗话》: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03

三月十一日,殿试唱名放榜。

整个京城的人都震惊了。

人民群众倒不知道“皋陶杀人”的典故。

而是他们发现,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两人都考进了前五名。

俗话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年轻的。

但是苏轼两兄弟一个21,一个19,加起来也才40岁.

更气人的是,据说带他们来参加考试的老爹苏洵,也是个学霸。

四月,苏轼母亲去世。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所谓丁忧。

苏家父子三人回乡守丧。

1060年三月回到京师。

八月,比进士更难的制科考试开始了。

不巧,苏辙生病了,宋仁宗为了苏辙参加考试,竟然宣布制科考试延期。

九月,苏辙病愈,考试开始。

如果说科举是高考,那么制科就是奥赛。

所谓制举(制科)是科举制的特别考试,并非常设,由皇帝下诏临时安排,用以发现和选拔非常之才、特别之士。

制科考试有非常复杂的程序。

制举录取的名额也极其有限,两宋三百余年,制举录取不过廖廖四十一人。

成绩入三等的人,仅有四人。(一二等虚设,三等实为最高等。)

苏轼,第三等。

苏辙,第四等。

再次震惊开封。

如果只有苏轼一个人是学霸,那大概就是天赋使然,但一家子都是学霸,那肯定就是有学霸宝典了。

而且这次同期录取的读书人可谓群星璀璨。

号称千古第一榜!

比如: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程颢

北宋“理学”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曾巩

吕惠卿

曾布

章惇

……

苏家的孩子秀翻天下!yyds!

无数大宋家长激动了。

声嘶力竭,纷纷要求苏家公开学霸养成法。

04

苏轼从来就不是一个藏着掖着的人。

他在《又答王痒书》中公布了自己的读书诀窍。

这个诀窍有个非常霸气的名字。

八面受敌读书法。

庄子曾经说过“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的意思是:知识没有边际,人生却有边际,若用有限的生命追随无限的知识,也是有害的(死定了)。

学习需要“聚焦”。

苏轼说:你们读书是一本一本啃的,八面出击,全天下那么多书,累都累死了,我却相反,我是一堆一堆的翻的,八面受敌,只看自己想了解的那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和贤者的影响,就从这个角度去读书,不要考虑其它方面。待这个问题攻破了,再去攻第二个问题。

所以一本书我可能读多次,但从没从头到尾读完过,但不要紧,你破解过的问题肯定会样样精通。

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苏轼给我们指明了道路: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为学霸的诀窍之一。

ps:

“诸路举人到者,排日赴都堂,帘引讫,伺候择日殿试。前三日,宣押知制诰、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然后宣押赴殿。”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士人赴殿试唱名》

“锁院”制度 :北宋礼部试为了防止考官作弊,要求各考官(权知贡举、知制诰、权同知贡举、点检试卷官等)要在贡院内完成出题、引试、阅卷等过程,直到放榜后,才可以出院。

北宋科考阅卷为防止科场舞弊,保证公正录取,阅卷时已有 “糊名封装”、“专人誊录”、“层层批阅”(对读荐读)、“复核查卷” 等一套严格的程序。

“革考官窝私之弊”,推“糊名考校”法。

——《宋史· 选举》

作者:山重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周放"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gWCBR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