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渭南12月29日消息(记者侯凯奇 实习生朱石林)提起大荔冬枣,在陕西可谓家喻户晓。黄河沿岸产枣的很多,但是能靠一颗枣实现富民强县的地方并不多,大荔做到了。自上世纪末引进冬枣以来,截至2022年,陕西大荔冬枣品牌价值达59.02亿元,成功进入中国果品品牌前十强。从默默无闻到品牌价值达59.02亿,在这亘古不变的黄河滩边,大荔续写着古老的农耕文明。
初冬时节,站在安仁镇小坡村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万亩冬枣大棚连天接地甚为壮观。此时当地果农最繁忙的时节已经过去了,不少果农正在家里盘算着一年的收成,规划着来年的发展。
大荔县冬枣大棚连天接地(央广网发 大荔县委宣传部供图)
小坡村党总支书记薛安全回忆起二十多年前,小坡村的人均收入还只有几百元,是省级贫困村。现在,小坡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田展现在眼前,家家户户一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
安仁镇小坡村是大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向黄河盐碱地要效益的典型示范。小坡村共有耕地面积1.5万亩,其中冬枣面积1.2万亩,年产量达1.5万吨、产值1.5亿元,仅冬枣一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2.7万元,高出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倍以上。冬枣产业使小坡村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路子。
谈起这些年大荔冬枣产业的发展,大荔县果业中心主任游建敏如数家珍。“大荔县从开始种植冬枣,经历了‘保障产量、提高品质、延长货架期’三个阶段。”据游建敏介绍,至2022年,全县冬枣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产量50万吨,产值65亿元。冬枣产值占到靠前产业GDP的60%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冬枣成为大荔县兴产富民举措中名副其实的“压舱石”。
记者在大荔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围绕“做强冬枣产业、促进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品牌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创新联农带农”等六个方面,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实现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的转变。
村民正在采摘成熟冬枣(央广网发 大荔县果业中心供图)
大荔县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冬枣赋》,其开篇直言“无边河滩,地属秦川之宝;千里飘香,人沐纯朴之风”。据称,早在西汉,同州便栽枣树于沙苑。这样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大荔打造“大荔冬枣”精品品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而“规模化、差异化、标准化”三步走则进一步巩固筑牢了“大荔冬枣”品牌的技术优势。在记者看来,科技是三步走的关键与核心,更是大荔冬枣不断发展的底气所在。
“自大荔引进冬枣以后,我们就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联合建立了大荔冬枣实验示范站,对冬枣种植进行技术指导。”大荔县红枣发展中心副主任周爱英是枣农口中的“技术专家”,周爱英向记者介绍称,技术人员每年都会对大荔土壤检测,建立冬枣生长的初步模型,同时开发了冬枣精准施肥的APP,指导枣农精准施肥,保障生产高品质的冬枣。
完善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这三链为大荔冬枣产业带来了明显的增值效应。据统计,冬枣产业带动大棚薄膜、塑框等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脆冬枣、枣酒、枣醋等冬枣精深加工产品应运而生。
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另外一个关键点是要做好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为延伸冬枣产业链,增加果农收入,陕西关中红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聘请相关专家,历时8年用大荔冬枣成功酿造出一个系列、四款口感的水果蒸馏酒——冬枣酒。
“我们生产的白酒,全部用大荔的冬枣作为原材料,得益于冬枣的营养丰富、微量元素含量高等特点,我们酿出的冬枣酒也很有特点,值得品尝。”陕西关中红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黄红波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了延伸冬枣产业链的利好,“为了进一步扩大这个冬枣的产值,保障兜底枣农的收入,我们通过延伸产业链,让冬枣产业拥有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好丰富产业业态,让冬枣产业更加丰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大荔把冬枣产业作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朝阳产业、富民产业,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深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加快冬枣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着力打造以冬枣为龙头的百亿级特色设施农业。大荔冬枣已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
游建敏告诉记者,大荔冬枣产业将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稳定面积”和“提质增效”两个原则,努力实现“兴产富民”的目标。在“小冬枣、大产业”的背后,大荔县着力构建经济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社会好的大美大荔,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