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格力地产(600185.SH)发布2023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约47.32亿元,同比上升16.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33亿元,较2022年同期收窄64.39%。
对于业绩亏损的原因,公司解释为报告期内,公司存货等资产计提减值较上年同比减少,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下降幅度同比缩窄;同时公司经营层加强经营管理,持续推进各项降本增效措施,经营亏损同比减少。
或许是受益于公司净亏损的收窄,格力地产在绩后推荐交易日实现股价的大涨。截至4月1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6.31元,涨7.68%,公司总市值约118.94亿元。
多年转型未果,公司在手现金已不能覆盖短债
2015年,格力地产正式与格力集团“分手”,并自此开始推进从地产商向城市运营商转型。
钛媒体APP梳理发现,在格力地产宣布转型的多年时间里,公司先后涉足口岸经济、海洋经济、生物医药和旅游等多个领域。甚至还在特殊时期,生产口罩、做过核酸检测,但始终未能改变地产主业日渐式微带来的影响。
目前房地产业务仍是格力地产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来自房地产的营业收入约42.33亿元,同比上升24.03%,占总营收的89.45%。
但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2022年度,受地产项目资产减值及投资性房产公允价值下降等综合影响,公司在该年度的归母净利润一举亏损20.57亿元。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承压,跌幅从-5.7%扩大至-9.6%,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较上年下降8.5%、6.5%,行业整体维持底部震荡格局。
受累于房地产行业的震荡,格力地产在2023年通过积极开展加推开盘、活动营销、渠道拓展、战略合作、新媒体曝光等工作以实现业绩的改善,但效果并不及预期,公司至今仍处在亏损深渊。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格力地产总资产约263.32亿元,较年初减少12.98%;总负债207.73亿元,较年初减少13.18%;资产负债率78.89%,较年初下降0.18个百分点。
债务方面,一年内短期借款约27.67亿元,较年初增加89.65%;另有长期借款约55.6亿元,较年初减少14.73%。
现金流方面,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约49.99亿元,同比增加201.15%;投资现金流量净额约2.33亿元,同比减少53.22%;筹资现金流量净额为-59.6亿元,同比扩大257.75%。
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现金及等价物约7.285亿元,同比减少49.94%,其在手现金已不能覆盖短期负债。
重组珠海免税集团风波不断
过去一年,格力地产动态不断,几乎都与久久未能敲定的资产重组有关。
钛媒体APP注意到,自2020年5月,格力地产披露重组珠海免税集团预案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公司接连遭遇时任董事长鲁君四,因涉嫌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违法行为,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因重组方案引用的财务资料有效期将近;因公司涉嫌信披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等等,导致重组事项久久无法推进,公司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请中止审核。
去年11月27日,格力地产董事会通过了《关于审议公司本次重组涉及相关加期资产评估报告的议案》。因前期对珠海免税集团重组推进不畅,导致评估报告已过了有效期。为保证交易所审核期间评估资料的有效性,公司对评估报告加期。
据评估报告显示,标的资产以2022年11月30日为基准日的评估结果,与以2023年6月30日为基准日的评估结果相近,且未出现减值。公司决定,本次交易仍选用以2022年11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的评估结果作为定价依据,拟不对交易具体方案做出调整。
按照前次披露的重组方案,格力地产拟向珠海国资及城建集团,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两者合计持有的免税集团100%股权。以收益法评估免税集团100%股权,整体估值为93.28亿元,增值率193.10%,最终交易价格为89.78亿元(因报告期后发生3.5亿元分红)。
其中,向城建集团支付现金13.47亿元,剩余76.31亿元对价,均通过发行股份支付。发行股票价格为5.38元,发行数量145.18亿股。
与此同时,格力地产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70亿元,用于存量地产开发、免税集团建设、支付现金对价、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债务等项目。
格力地产方面曾表示,本次重组完成后,公司将发展成为拥有以免税业务为主导的大消费产业、发展可期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以及坚持精品化路线的房地产业三大板块为核心的大型上市公司。 (本文*发于钛媒体 APP,作者|陈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