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2023巴蜀青年摄影季在成都开幕。通过高质量的摄影展览、学术论坛、创作调研、人才培训等,共同汇聚成川渝摄影界一次交流展示的盛会,进一步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川渝当代摄影文化交流,推动川渝青年摄影创作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川渝青年摄影事业提升全国影响力与知名度的重要平台。
本届摄影季由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重庆市摄影家协会、成都当代影像馆承办,OPPO、四川省摄协青年与新摄影群体委员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网、米拍摄影社区协办。展览展出时间持续至8月30日。
“经验与未来”OPPO 2023巴蜀青年影像创作论坛视频
开幕式当天,“经验与未来”OPPO 2023巴蜀青年影像创作论坛、2023省际区域性摄影工作论坛、2023川渝摄影教育事业论坛 三场学术论坛同时呈现。
其中,“经验与未来”OPPO 2023巴蜀青年影像创作论坛汇聚重庆、四川参展艺术家、着名艺术家、策展人、专家学者、摄影工作者等嘉宾,围绕巴蜀青年影像作品展、推动川渝两地青年摄影事业发展等进行了交流。
论坛现场
“经验与未来”OPPO 2023巴蜀青年
影像创作论坛
论坛时间
2023年8月10日
论坛地点
四川·成都
主办单位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重庆市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
OPPO
四川省摄协青年与新摄影群体委员会
米拍摄影社区
论坛主题
巴蜀青年摄影
论坛议题
以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为标本,横向开来关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影像创作形态与视点,未来移动影像创作审美与可能性。
发言嘉宾: 贾跃红、鞠芝勤、冯立、李**、董亚林、张莹、王远凌、苏葵、何苗、吴凯、李瑶瑶、张霓
主 持 人: 程卓(第四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策展人、艺术学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摄影学院学科带头人)
主持人:今天有几个展览,日程看起比较密集,所以来得晚了一点。由这个展开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请来的艺术家学者共同围绕一个点,进行了一场轻松又愉快的交流,从重庆开始,我发现每次的学术论坛都是非常好的头脑风暴。应该说是一个思想的碰撞,每次我们有文稿出来也都是特别精彩,上一次跟策展人分享重庆的学习,做了10场,特别好的学习论坛,每一场就有专门的学术的主题,形成一个持续的影响,这个真的是通过我们巴蜀青年展来讲的话,渐入佳境了。下来正式来介绍一下参与“经验与未来”OPPO2023巴蜀青年影像创作论坛的嘉宾。
我们今天下午的论坛围绕几个话题来讲,靠前个现在整个平台的搭建,比如像文联搭建起来这样一个平台,应该说是给了我们比较自由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做自己的创作,从递进来看就是,从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展,真正是体现了青年的创作的激情在里面,所以靠前个环节非常重要的是对青年人的培养,对青年人创作的扶持一定是靠文联摄影家协会包括各个机构,靠前个环节就有请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贾跃红给我们致辞。
贾跃红(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都是四川跟重庆的,我就说家乡话,说重庆话。川渝再次携手在成都举办第四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在成都迎来了鞠主席,非常高兴,今天借这个展览的机会跟大家共同探讨巴蜀青年摄影发展的话题。
青年强,则国强。*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提出了谆谆教诲与殷殷期望,我省新时代新征程上摄影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青年力量,在座的更应该是我们川渝摄影队伍当中的骨干力量,包括策展,在座的很多都是巴蜀青年摄影展的作者,这是川渝摄影事业当中一支骨干力量,有生力量。
第四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展览现场
本次论坛的举办以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为基础,横向开来关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影像创作形态与观点,未来移动影像创作审美与可能性。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广大摄影青年踔厉奋发新征程。刚刚大家都看了今天开幕的两个展览,一个是年轻朋友来相会,还有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因为年龄差距,与青年人还是有一定的代沟,但是看到这个展览与以往比较起来,确实是我们重庆摄影家协会包括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在往届的基础上确实有很多突破,不管是从作者的年龄还是包括到作品展出的内容以及形式,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感觉,因为接下来大家都要围绕这些话题继续探讨,我主要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谈谈对青年摄影的三点看法:
一是希望广大青年摄影家坚定理想信念,绘好担当奋进“自画像”。近年来,新媒体有效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有效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全面多元化的发展。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广大青年摄影师作为民族的希望,在新的征程上扎根脚下土地,努力向上成长。始终保持“少年辛苦终身事”的学习探索意识,着力深化思想认识,提振精神状态。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摄影,在不断培育当代青年摄影家的道路上积累更多硕果。
二是希望广大青年摄影家勤学善思,以稳健的步伐追逐摄影新里程。目前,摄影艺术呈现出多样化的表达,越来越多的当代摄影作品不再局限于常规的拍摄方式和传统的摄影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青年珍惜宝贵时间,把摄影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与追求,把摄影知识**为能力与智慧。目前,部分摄影青年思维活跃、干劲十足,善于思考,结合实际,主动学习,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增强摄影学习能力,以摄影擦亮青春底色,做德艺双馨的青年摄影人。
三是希望广大青年摄影家征程同行,用前行的勇气扎根成长的沃土。摄影行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同时也是连接传统视觉艺术与新媒介艺术的桥梁。面对当下摄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广大青年要始终保持昂扬的状态,常常自我反省,多开阔自身视野,不断从书本知识及摄影前辈那里汲取知识,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自我。青年摄影家正如初生朝阳,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潮流中,要发扬争当先锋的良好品质,以摄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彰显青春力量,奏响摄影事业新凯歌。
朋友们,今天川渝两地围绕巴蜀青年摄影事业发展的课题,共同交流探讨,携手共创共进,我们相信拥有光荣传统的川渝青年一定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我们期待着川渝摄影青年的成长,期待着你们以不竭的奋斗精神携手共同绘就摄影发展的美好蓝图。期待接下来大家精彩的交流。
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谢谢贾主席的致辞。贾主席的致辞中也提到摄影在当下新的表现,新的评价。今天好多来看展的嘉宾,问我怎么看待当代的摄影,看多元媒介的影像呈现?这正是我们今天的学术交流非常重要的内容,可能在后面相关环节的讨论里面会有非常精彩的思想碰撞。下面有请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鞠芝勤致辞。
鞠芝勤(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谢谢大家。我们今天回省城,非常高兴,我最爱说的川渝一家亲,血浓于水,也落实于我们的具体行动,今天能够到成都来,重庆代表团一行,文联领导和摄协领导、区里面的张主席,我们是来学习的,今天来了以后,把我们看傻了,各种方式让我们大吃一惊,摄影环境非常不错,摄影是多元化的一种产品,今天看到这么多年轻人,他们有这么好的机会,有这么好的展场,有这么好的形式进行展览,你们的作品,我看到也是比较新颖,巴蜀青年展已经是第四届了,每次我们在评选展览作品的时候,都比较纠结,是以当代为主还是以纪实为主,现在的年轻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偏当代的,我们怎样来迎合这种心态,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纪实多一些,大家一目了然,但是作为你们来说你们的作品就更加多元化,不是说一目了然就看完了,有很多东西要下来仔细询问,通过文字的引导,所以说我就觉得青年人是有想法的。2020年靠前届巴蜀青年摄影开展以来,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我们看到四川摄影家协会,第四届世界巴蜀青年摄影展、“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影像作品展、2023巴蜀青年论坛、2023省级区域性摄影工作论坛,2023川渝摄影教育论坛,摄影蜀学名家名师讲堂,摄影创作调研、四川省2023新人作品展,2023四川省青苗计划摄影人才培训班等九大版块组成了2023巴蜀青年摄影季,这一下成了我们四川省巴蜀两地的摄影的一种盛会了。
刚刚大运会结束的时候四川的文化又推了一个摄影高潮起来,这是一个突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新增了创作调研,形式多样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川渝青年摄影的人才的促建,在全国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摄影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也是我们这次来学习深耕找差距的较好机会。摄影是可以带给人全新的视觉体验,让我们的观看,变得丰富精彩,本届展览的作品可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观赏感染性,每一张照片都是摄影者自己产生的结果,摄影师们通过摄影去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观众们需要我们欣赏照片的同时以及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从而拓展自己的视觉,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我们看到青年摄影家们对艺术的深刻认识,对作品呈现的手段的灵活运用,浸润着对生活积极向上和追求美好的向往。主席团商量了一下,我们下来仔仔细细好好品味一下,把展览要多层次、深层次地带回去,我们已经安排了对作品的推送,两地接下来有这么好的开端,特别是川渝两地的媒体多多推送,把我们这个活动的高潮推出去,不是做了就算了,观众的感受都可以以媒体的形式表达,另外,这次跃红主席的全力指挥,邀请了这么多嘉宾,北京、上海、西*、湖南,全国兄弟摄协都来观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所以我代表重庆摄影家协会再次向跃红主席和这次展览组委会的同志们说声谢谢,感谢你们。
回去以后好好努力向前冲,谢谢,欢迎大家,特别是四川的也到重庆来走一走看看,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鞠主席的致辞。
刚才两位主席都说了,我作为策展人也感受到,真的是没有摄影家协会平台搭建的话,包括整个的物料的保障,包括平台的推荐,其实真是起了一个非常好的作用。现在摄影家协会也好,我们专用的团队也好还是非常支持年轻人有自己的发声。刚才鞠主席致辞的时候为我们下一环节的讨论已经连接起来了,他抛出影像和当代人的创作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世界好像是客观的,但世界的艺术创造不是一个客观的创造,而是经过自己的经验改造,经过主观呈现的世界,我们来自一个客观的世界的经验。怎么样构建一个更好的平台,包括刚才鞠主席说了,我有媒体的报道,关于发酵,我认为确实是成都四川真的是要学习的,就是我们今天的论坛在推荐在讨论,但是在自媒体和信息时代情况下,怎么样更好的把年轻人的作品和今天讨论成果推荐出去,可能也是这届完成了以后要马上去学习的。这一环节是这么多的机构同样做的事情,我们怎么样对青年人的创作以及青年人的扶持,搭建的平台做了哪些工作,我觉得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青委会主任助理张莹老师。
张莹(四川省摄协青委会主任助理、第四届展览执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张莹,是省摄协青委会的主任助理,也是本次展览执行人之一。非常感谢我们青委会主任、协会副主席冯立老师给我们青年人提供成长交流的机会,让我来作这个发言。我很荣幸,与在场的朋友分享四川省青年影像创作现状与趋势,特别是协会从2022年以来开展的相关工作情况。
在分享之前,特别说明一下,关于2022年以前的协会青年工作情况,因在2021年底的论坛上作过分享,这里不再提及。下面,我主要就四川省青年影像创作现状、四川省摄协青年摄影工作回顾、四川省摄协青年摄影工作展望三个方面作一个简单的交流。
一、四川省青年影像创作现状
四川省整体青年影像创作水平在全国来看,是综合实力较强的。
四川整体青年影像创作生态是健康向上、聚合发展的。
四川青年摄影艺术家充满活力、富有深情、善于思辨、追求艺术个性。
除了当代影像创作,纪实、新闻、艺术、风光等各个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四川文化的过度滋养以及浓厚的当代艺术氛围形成在摄影方面跨界是比较常见的。因为时间原因,这里不铺展开讲,协会微信公众号推文会进行相关展示。
二、省摄协青年摄影工作回顾
这里主要谈一下2022年以来的情况。
今年上半年在重庆第三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
刚刚展出的四川省2023新人新作展是针对非协会会员举办的展览,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的作品,整体呈现出青年摄影人在影像纪实方面的蓬勃发展面貌。耿春晖、何胜山、黄山、周爽等青年摄影家的作品入选第28届国展,何卫、周修建等也在中宣部、中国文联或文旅部主办的重大展览中入选,这些作者均获得四川省文艺精品奖励,奖励的金额是10万到13万一件作品。吴为的《芬芳一生》和何苗《愿望2》入选第七届中国摄影图书**。
在评论综述方面,陈锦先生专题访谈《四川青年摄影——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期望》从五个方面简述四川青年摄影人才发展现状在《现代艺术》刊发,《激发“摄影两新”的蓬勃创造力——四川省摄协团结引领“摄影两新”勇攀艺术高峰》等等的文章在协会的微信公众号或者现代艺术杂志以及《中国艺术报》上刊登。
在人才培训上,去年举办为期三天的2022年度四川省青年摄影人才及摄影网信骨干培训班,31人参加了培训。中摄协第5期中青班在成都落地举办,20余位四川中青年摄影家参加了培训。另外四川省第18届摄影艺术展今年巡回展走进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两所高校,贾跃红、田捷砚、胡文、刘应华、何军、叶君、冯立、岳军等等受聘为高校客座教授,进一步促进摄影艺术与高校美育相结合。另外,四川省摄协指导的四川省大学生摄影大赛也在西华大学成功展出。
在影像传播上,《现代艺术》杂志、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网站共推送了二十余位青年摄影家作品。特别一提的是2023川剧会演、郎酒庄园探秘之旅的摄影采风创作,基本上都是组织的青年摄影家参加,99%都是青年摄影家参加,他们在创作和展示过程中互相交流相互促进。
更重要一项工作,我们最近巴蜀青年摄影季,这里不过多讲述。
三、四川省青年摄影工作展望
上一次交流我们提出:一是要引导创作、打造品牌,有效推动青年摄影艺术创新发展。二是重视理论、推优评奖,注重营造专业氛围和学术环境。三是要畅通渠道、改*创新,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针对这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努力,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深化落实这些措施,让这三个方向走深走实。
我们将着力打造巴蜀青年摄影季品牌。在今年8月底9月初,将举办“摄影蜀学”名家名师讲堂、2023四川省“青苗计划”摄影人才培训班。接下来,在主题创作采风中,进一步提高青年摄影家的占比。持续深化与高校的合作,加强学术理论研讨和摄影人才培育工作。进一步密切与青年摄影家的关系,在展览赛事、推优评奖、权益保护等方面及时提供信息和支持。深入实施“互联网+青年摄影”战略,统筹发展协会所属媒体矩阵,加强青年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加强与《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现代艺术》等杂志期刊的联系,强化青年艺术的推介工作和评论工作。
期待在共同的努力下,我们青年摄影家的事业攀登新的山峰,创造新的成绩,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协会怎么去凝聚年轻人,我们做了四年巴蜀青年展,发现较好就是通过项目来推动,我特别同意刚才的,巴蜀青年这个展,通过重庆和四川两地四年的努力,下一步要把它做成品牌,现在有很多可以拿来对标的,为什么请浙江摄影家协会领导过来,同样也是协会,浙江做青年人做的特别好。其实我们巴蜀青年展历届推出的青年艺术家水准是很高的,而且我们坚守了学术的底线。刚才张老师PPT里面,为什么四川省摄协走访高校,我记得前年在协会开会的时候就和高校分组分到一起了,发现高校和协会太陌生了,我认为这不是合理的现象,我们协会除了做主题工作以外一定要做学术的高峰,一定要成为一个良性的互动。其实很多东西可以互通,比如四川省给了那么多真金白银扶持,高校老师可以去申请,文联系统里面这么多创作基金。
张莹:是的,我们作品入选中宣部、中国文联、文旅部主办的展览,现行政策10万元奖励,如果四川题材是上升30%,也就是13万。
主持人:各个方面形成良性的互动,而且这个良性的互动一定要落到具体的项目上来,其实重庆和四川都有很好的资源。现在请重庆市摄协副主席李**来分享一下。
李**(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青委会主任):我们青年摄影是个*系统。刚才两位主席讲的深刻体现出协会对青年人的重视和关怀,我就不占用更多时间,我谈一下我对巴蜀青年展的一些感想。刚才张莹主任谈到了,最近四川的《名家谈》就是陈锦老师,因为陈锦老师我比较熟悉,我比较认真地看了一下,他谈到青年摄影的现状,其中有一条就是谈到每个时代对青年摄影有每个时代的期望,我认为巴蜀青年展就是对这个时代很好的回应,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成渝地区的国家发展战略,这是从文化属性上做的一个时代的回应。
我们青年摄影本来就是应该有时代的东西,和时代同频共振,因为青年摄影这一块思想就比较活跃,尤其刚才程卓教授谈到了,我们现在很多的青年学识背景与以往有很大的区别,尤其我们四川和重庆有了很大的优势,美术学院,四川这边有程卓教授,我们重庆那边也有刘阳教授,包括吴凯老师也来了,他们作为前沿一种探索性的,这对我们青年摄影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四川和重庆的摄影展也是在当届意识形态要求严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两地的组织者对这块的把控还是比较到位的,既保证了我们的意识形态的要求,同时也以爱护的态度给青年提供了比较大的比较好的形态和空间,这点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巴蜀青年展从2020年推出开始,现在已经四届,我们已经推出了青年摄影家,今年应该算第四轮,这次论坛再加上教育论坛,省际区域工作论坛,应该是六个论坛,在每一届的组织者策展人团队身上,我看到了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想出新,我也看到了场场都有提高,件件有新意,有新意和提高是基于我们策展团队和组织者费尽了心血,策展人也掉了不少头发。
我感到这次延展是提档升级,拓展了这个展览的边界。三个展、三个论坛,应该说是目不暇接、精彩纷呈,同时对我们来说更感觉了压力,刘(文勇)主席我们俩在车上,就谈到这个,好在四川提供了榜样提供了路径范式,王涛秘书长讲的比较好,我们是来学习的是找差距的,所以这点要感谢四川摄协,及策展团队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虽然我们一样压力山大,这次我们来有好的收获,我们九龙坡区文联张涛主席专程来,来的目的很明确,他们来要承办往后的青年展。
作为四届巴蜀青年展,因为我也是我们重庆青年和新摄影群体专委会的主任,我就感到我们这个青年展和其他摄协举办的展览每一届都有比较突出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个性风格比较突出、创作意识、创新意识强,我们每个展的主题突出,第二届是《平行线索》,第三届是《在地更新》,这届是《共场—经验的定义》,每次展都有它的主题,特色也很鲜明。
刚才张莹主任谈到了青年专委会对摄影青年的下一步设想和打算,来之前王涛秘书长也在谈,我想我们重庆青年摄影这块要推出什么计划,我们准备推出一个注重青年摄影发展的计划,刚才程卓教授也谈到了,要打造这个品牌,这个品牌打造了,应该一要叫得响,二要留得住。叫得响本来很难了,如果要留得住难上加难,因为现在政府在推,文联在推,社会在推,现在是有四年多一点,所以说这个下来要坚持久久为功,因为很多国内的一些展,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很轰轰烈烈,但是一般是两届三届以后就慢慢的衰退了,所以巴蜀青年年展已经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了,但是我们就在思考这种模式,好在四川把它维度提高了,有创新,这次看到四川这种形式,我想这个问题应该有一个途径得到妥善的解决,就是坚持。
因为现在我们是靠着政府的力量,青年摄影展最后要靠我们自身的力量,靠社会影响力来助推我们这个巴蜀青年展往更宽的更久的方向走,这是我的一点对于巴蜀青年的思考或者感受。谢谢。
主持人:谢谢李主席。这个展览慢慢在平台里面保持一定的生命力,他的新鲜感包括每年推荐的年轻人。展览现场很多人就对艺术家的作品非常感兴趣,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我们作为单元嵌入,把这个品牌打通以后,给青年人夯实推送的基础,我们有了这样创新的有了这样学术标准以后有了业界的认可,谢谢李主席。米拍做了很多年轻人的工作,有些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分享,下面我们请米拍产品经理张霓来介绍一下关于米拍这么多年为年轻人做了哪些事儿。
张霓(米拍摄影社区):大家好,首先感谢巴蜀青年摄影季给了米拍向大家展示我们的机会,非常荣幸从摄影产业、摄影社区的角度来作交流探讨。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米拍,它在2014年由王强先生创立,是国内领先的摄影+互联网平台,推动摄影产业发展,以摄影连接世界。
米拍将摄影师的创作与互联网相结合,为摄影们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舞台。
想象一下由上百万摄影师创造的数亿摄影作品,摄影和交流无处不在,米拍社区目前已经拥有超过300万的摄影师和视觉爱好者,其中73%的用户正值青年,我们内容覆盖超过10万个标签,包括主题、品牌、社团、城市、校园和话题,而且米拍还积极扶持城市大使和校园大使,同时为社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米拍在新媒体领域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我们创作了丰富的摄影相关内容,并在小红书、公众号、视频号、各品牌的手机锁屏进行传播,米拍与众多品牌合作,比如OPPO、VIVO、三星、华为等使米拍影响力不断扩大,全网超过500万的视觉粉丝,每个月流量高达50亿。
米拍有一个助力优秀内容创造更大价值的有米计划,将摄影作品与生活热点进行巧妙结合进行二次创作,为优秀作品和摄影师赢得了更多的曝光,也产生了变现的收益回馈给摄影师。接下来我们将聚焦米拍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为摄影师们打造的,让他们展现创意分享心得与其他摄影爱好者互动交流,青年摄影师在其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价值。
首先呈现的是米拍的好物众拍活动,旨在整合米拍平台上众多摄影师的优势来创作视觉内容、产品营测和好物种草,目前已经覆盖了科技电器、日用品、摄影器材、餐饮、快消品等多个领域。
米拍影像创作营是很火热的项目,我们联合各地区目的地,邀请优秀摄影师前往进行视觉内容的创作,最近米拍与乡村合作,用摄影的力量推广乡村助力当地的发展。
米拍的大学生摄影夏令营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只招募在校大学生集中进行创作,持续培训摄影新力量,至今已经举办了11届,每年吸引来自500多所高校的数千名学员报名参加,它与华为新影像、OPPO、大理国际影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等多品牌合作,共同推动摄影文化的传播。
一年一度的米拍摄影奖是一个旨在发现推广和表彰优秀摄影师的盛会,这项活动举办了五届,吸引了数万名优秀摄影师,提交了数十万参展作品,每年表彰的作品和优秀摄影师通过米拍的渠道进行宣传曝光、成长助力。
在青年摄影展活动中筛选出优秀青年摄影师,为这些摄影师的作品进行线下策展,同时获选的摄影师将有机会和国内知名画廊合作,获得个人艺术推广和国际曝光。
米拍的TALK大会已经巡回了全国近20座省市与数千摄影师面对面交流,通过这个活动促进当地摄影师的交流,让各地摄影爱好者们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影像生活节是一个聚集了文化机构、创意品牌、器材厂商和艺术家的盛会,用策展方式将影像、音乐、文化创意与生活相结合,为大家重现了一个通过生活了解摄影,通过摄影体验生活的一个盛会。
除了上述IP活动之外米拍社区为摄影师们打造了许多有意义的摄影大赛,鼓励青年摄影师们创作,持续为摄影师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米拍不仅仅是摄影平台还自制一系列独特的文创产品,同时特殊活动时我们还有限定版的周边,上图是8月21日即将落地大理的夏令营的周边。
最后我想为大家呈现一些与米拍所做的品牌LOGO,这些品牌的支持和合作为助力摄影师的成长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动力。
我想对大家的耐心倾听表示感谢,米拍希望整合自己的力量帮助青年摄影师们发展,希望在未来米拍与大家的摄影世界里我们可以相互连接,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下面有请靠前届、第三届巴蜀青年摄影作品展策展人王远凌讲话。
王远凌(策展人、摄影艺术家):其实这里说一个事儿,刚才李**主席说到可能有些差距,这个是在PK中发展的过程,两地的摄影师也好,包括我跟程卓也好,我们在竞争中求发展,相互之间不是温水的状态首先靠前点,大家不用担心。
我先表明一个态度,我们把话题挑得轻松一些好玩一些,不用那么官方,青年人的论坛就这样。
首先靠前,刚才看了米拍的经验,包括我们跟米拍也有合作,但是其实米拍这样的互联网化或者移动端化的社区平台,会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得正视这个事情,首先靠前在过往巴蜀青年作品来源中发现大量的互联网发表的照片在里面,其实这种照片是不完整的或者不完善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米拍包括今天的OPPO这样来介入,其实更多的一些学术化的态度,而不仅仅是帮助你的摄影师去打开这个频道或者平台,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征稿过程中,比如重庆,重庆是很魔幻化的城市,在这个里面就有大量的城市风光,我们会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个别有差异的观察点,但是他自身有没有发现,这个过程中导致了他作品不完善深度不够,那其实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就像苏葵,就是不一定站在策展人角度,而是站在摄影师角度有一些体系化优化的摄影师去介入到我们的更下渠道的层面上去打穿摄影师之间的连接,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现在从我们征稿情况来看,要么就是极其的互联网化,要么就是非常的私人化,其实在这中间拉开了一个很大的真空地带,这个真空地带就是鞠主席想要去表达的他们老的这一代能够看得懂,但是又具有当代性和价值观的作品越来越少,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么善于展一个好看的照片,好看的照片堆砌成一个作品,要么向你展一个个人化的故事,用极致个人化的创作方式去连接,但是缺乏公众化故事的延续,故事本身又是人类千百年来需要的一个必需品,特别在当下这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经验,所以程卓才会提经验这个词,包括2013年连州的《告别经验》,也是这个意义,我们站在当下角度从自身经验出发,去跟当下的经验或者现象做结合,而不是仅仅站在个人经验对个人的问题进行分析,所以联起手来借助互联网手段和平台,包括摄影师本身对内容创造能力之间的打穿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内容梯队建设,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刚才程卓说到在第三节的时候用互联网手段去连接去梳理,但是说实话,其实大家知道展览本质上也是一种媒介,在互联上的传播也是一种媒介,在这个泛媒介的时代都逃不了本身,视觉感官最终还是要成为思想的延伸,智能化变成了身体的延伸,它可以帮助你更为智能,变成了思想的延伸,所以我还是要重复这个观点,巴蜀青年摄影展是一个从策展到作品本身上来说,都要大量去拓展这种媒介的边界,我们作为参与者,这次共场的这个概念,我理解不仅仅表达的是双方的摄影师在共场的过程,其实我们作为策展人所谓的创造,就是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共场,我们在共场中间形成一种量子纠缠式的不断地去产生变量的问题,就是我们去产生创作。
说实话王强上一次在重庆的时候,靠前句话“太卷了”这是好事儿,摄影师相互之间在共创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去尝试各种边界的突破,线上也好、线下也好、材料也好、形式也好,我希望下一届巴蜀青年展的时候有更多青年摄影师参与到展览中来,包括历届参展摄影师。
我当时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传帮带,这个话说出来有点土,你看我们一届一届的实际上是一个平行关系,没有纵向的打穿,上一届的摄影师跟这届的摄影师之间没有演进,互联网是可以在线的方式打穿这种隔膜,恰好我们中间的一些作品是有连接有联系的,如果只在这个图片的平面层面去讲这个事儿变成分层了,那下一届可以叫“分层”了,这是靠前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刚才说到了,随着传播的扩大和深入,影像越来越呈现出流行化,特别快餐式的照片,在征稿中发现大量有这种照片,其实他们是有想法的,但是他们没有机会去参与到这种学术的讨论或者作品的深化过程中间,那刚才李**主席就说到一个事情,我们其实要做一件事情,甚至你想做一些突破,就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把学术的概念抛出来,抛出来之后有意识的引导摄影师参与创作,在一个主题下面去引导摄影师有效的完善这样的作品创作,可能就不再是征集,因为我跟程卓肯定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我们需要解套,说实话我们每年拿到20个作品的时候我们要把它框起来,框到相应学术主题里面,但是实际上有很多的主题,所以逼得我们要去做得更宽泛。
刚才李**主席就说到了,我们每一次的主题比如说第二届平行线索,其实这个主题一方面是基于内容的考虑,我也知道当时程卓是基于考量上面,真的是做到平行性线索与相互之间的对望,第三届在地更新,我为什么提这个,我知道又要在户外做啥,我自己给的一个概念我自己要再度去做一个更新,因为没有办法,我们没有好的场地,那其实我怎么样去参与,我们也是在通过这样的展览,或者展览这个手段和媒介做自我的更新,所以其实是比较难的,我们在尝试怎么样在未来的过程中不断地突破这个边界,我刚才提到虽然今年已经变了一个身份或者变成更乐观的一些事,其实每年一个好的展览,它每年的核心主题展还是真的值得我们去谋划,好多好几个主题在场再现,第二个话题的探索,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希望作为策展还是要有作品来佐证这样的学术概念,我们就需要很好的引导。
最后一点,我认为未来巴蜀青年摄影展可能我们下一届不以巴蜀内核为起点,我们甚至也考虑扩大对于周边地域的交流,云贵陕鄂也有很多青年摄影师,是不是可以加入进来做平行展,把青年的范围边界扩大,让更多的人进来。谢谢。
主持人:谢谢。本来远凌作为策展人,他说了很多,展览就跟拍片子一样,作为导演作为制片方在努力之中肯定有很多需要去妥协的,但是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扩大影响,进一步拓宽,是必然要走这条路,我们虽然叫巴蜀青年摄影展,更多受巴蜀地域的影响,而打造IP,只有这样才可能留得住,巴蜀青年现在是地域概念,但是在当下巴蜀青年也好或者其他青年也好,他也要作为“标本”共同来探讨的话题,在座的艺术家就是全世界回来的,巴蜀只不过是生我养我或者我生活的地方。
回归到主题方面,保证学术性,题目是“共场-经验的定义”,跟这个衔接起来的。接下来有请四位本届参展艺术家,分别是四川这边的苏葵、何苗和重庆的吴凯、李瑶瑶。首先有请苏葵来分享她的个人经验与创作。
苏葵(四川参展作者):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在场的朋友,大家好,我是苏葵。我可能更多的是倾向于我个人的经验去聊一些我如何去看待这个创作,还有个体经验和创作的关系。
它是一个很明显的东西,就是摄影创作其实就是将个人独特的内在经验通过视觉影像的方式去表达出来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创作其实不是说非要费力去找一个什么主题,而是自然而然的就想到这个,就想要去创作,包括今天开会的时候我也聊到我自己看待个体的经验就是内心的这种真实,内心真实该怎么去定义,我觉得就是在于我们每个创作者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对外界的这么一种主观和诠释,发自内心的经验,所以我看到每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
思想的当代摄影界的定义到底存不存在,它存在,它是不是就和传统摄影有很大的差别,我觉得也未必,因为我觉得不同的摄影的创作方式其实不是很重要,重要的还是在于要让这种创作方式去表达什么,所以说我个人的感觉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创作者可能采用各种各样不同的想法,我觉得我们都是要表达内心的感受,包括也有摄影做得非常好的小伙伴,他们一方面是事件的真实,另一方面也是内心的真实,我觉得这两个东西不是完全矛盾的。
我自己对自己的作品最熟悉的,所以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作品,然后去聊一聊我自己个体经验和作品关系,也抛出我个人的观点。
我的物体系,本身源于我对日常生活和许多细节的观察,尤其疫情的时候我都在家里,开关窗户使用电器家具的时候我在思考东西怎么构成我们生活的经验,如何和日常经验去关联起来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好像很显而易见,好像也没有必要去回答,但是真正想起来它是很复杂很丰富的,因为在我看来就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但是它会成为我们日常经验比较重要的部分。
比如说像这个作品,为什么要把望远镜放置在洗衣机的前面,就因为我站在我个人日常经验角度我很好奇,它内部的运作原理和规则,但事实上我只能在说明书的引导下去表象使用它,所以我会想,包括有很多这样的一个现代的视觉设备,虽然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实我会感觉到和机器之间其实有一定的间隙。
再比如说大家都会有充电的时候,也包括我们生活空间都会少不了这样的插座和插线板,所以对这些东西很感兴趣,就是因为在我看来,其实每一条电线都连接了一个来源,我们需要很多设备,电视机、冰箱、手机、电脑,一条线一个系统代表一个技术网络,在我看来共同构建起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也要承受它偶尔的脆弱,给我的感觉很像把一个水杯置身在复杂的系统中间,我创造了物象,想要突出安全与风险来附和脆弱之间的这种张力。
我会思考像家庭朋友聚会的这种餐桌和我们之间的互动,有的时候感觉到交流不会及时传递,有一定的时效性,这张椅子不是围绕一个餐桌,而是这么一个无底洞,我写了一小段的文字,当人们落座以后失望的发现中间没有餐桌,大家还尝试着坐在黑洞交流,后面的这些聊天内容就消失在虚空中。
常常使用到的日历,我觉得它凸现了日历赋予给我们的时间感和存在感,不仅仅是我们一个工具,而且也在反复证实着我们自身的存在,也是时间得以被体现和理解的一个渠道。
总的来说在这种比较强烈的个人的兴趣驱动下,我就开始我的创作。整个系列其实也没有采取直接摄影的方式,更多的是去创作一个物象,还有一个超现实的场景,为什么采用这种陌生化的手法,其实也是基于我个人的思考,至少我面对一扇门和一扇窗的时候可能更多考虑它工具性的引擎,当我把物和空间重建以后这种非常态的景象更能唤起我对这些物的认知,这些物的堆叠在无形中强化着它的存在,比如像有很多窗户朝一个方向开起,也是我想思考窗户它提供的视角限定的范围,观察了我们也会表现自我,还有包括大量的灯其实也是我们在思考灯光给予我们控制黑暗和阴影这样的一个幻觉,给我们精神层面的安全感,总的来说就是物体系它表达了我面对这些物的时候我的思考与个体经验,以及我们可能会常常遇到的这么一些与物相遇的场景。
当我创作完成后,其实本身我也会去找相关的书籍,也看其他的学者作家他们从什么角度看到我们居住环境中的物和互动,我很好奇不同人的视角,我其实常常在想,我们人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但是我自己还是觉得,我的作品最终它还是肯定从我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而不是用别人的想法,别人的经验。
我想说几点:
靠前,创作和个体经验的关系,站在我自己角度,摄影首先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在解决自己问题的前提之下再去考虑其他的,当然自己的问题肯定不可避免的跟我们外界跟社会其实是有一定的互动和碰撞的,肯定不会是一个完全封闭的这么一个东西,当个体经验用图像去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会觉得这些图像反过来又塑造了我的个体经验,这两者不是单向的输出从经验到创作,而是创作和经验是互相的这么一个影响,互相的纠缠在一起的这么一种状态,像我的创作每次在我看来就像一个非常独特的一种旅程,每次我创作《物体系》的时候,我也会有很多思想,包括我的想法很多变化。
另一方面,包括我自己常常关注到摄影媒介的突破,还有媒介更新的话题,但我还是觉得摄影依然需要保持一定的视觉性,我认为图像带给人的感性和直觉是文字很难替代的,我会希望我的作品每个人看到和感受不一样的东西,我甚至觉得我自己的阐释和理解不是那么重要,因为语言是完全没有办法去描述影像,我只触及到它五分之一,冰山下的东西可能正等待观众来挖掘,我个人的作品基于个体经验,它有比较浓厚的个人风格和色彩,但图像本身它是开放的,就一个一个的个体经验来说,因为每个人个体经验都不一样,摄影也会呈现出丰富和多元的面貌,给我感觉,比如这次我们看巴蜀青年展览,我就觉得不同创作者独特的个体经历,即便有些作品可能我觉得比较陌生,因为他的经验和我的经验不一定100%重合,我依然觉得这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给我们自己提供了看待世界的这么一个角度,所以我也觉得因为对个别经验的重视,不管是宏大的话题还是微小的生活细节,都值得去被看见和关注。
在我看来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创作者能不能把外在的世界内化为内心的真实,再把内心的真实去通过摄影和图像的语言去很好的表达出来,我觉得就有一个老生常谈,我还是觉得最重要的是真诚,一个作品不管是视觉的冲击力再强,或者它再有冲突,就必不可少的肯定是真诚就包含自己和自己不间断的对话和拷问,甚至可能是质疑,也包含自己对自己创作初衷的回溯,这种真诚意味着摄影,首先面对自我的感受,真实表达自己所关注所思考的东西,有自己的这么一个真正感兴趣的点,而不是去追赶一些热潮或者是去追赶别人想要表达的东西。
另一方面这种真诚也就意味着拥有自己的表达点,我觉得还是对我们的感受思维的一个具象化的呈现,而不是一种比较空洞的东西。也是我一开始就提到,很多时候我是觉得,其实是创作的主题在我们心中它就自然而然生发,这个创作就开始了,当然在创作之后其实也少不了很多落地呈现的环节,所以我们也离不开和我们同行还有前辈的交流,也离不开关心我们的老师和领导的鼓励和扶持。
站在我的角度再一次感谢巴蜀摄影季的各位领导前辈的付出,和对我们的支持鼓励,这对我们青年创作者来说也是很大的激励,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苏葵。我们用不同的媒介,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语境去传递和展示真实性。苏葵的创作和分享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和可借鉴的点,谢谢苏葵。下面有请何苗。
哈霾/何苗(四川参展作者):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何苗。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叫《摄影作为现实事物图像化的“前语言”》。
在一个大的视觉文化范畴下,摄影其实是一个跟做作品关系不搭的,具有丰富前提的改变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一个媒介一个工具一个现象。
同时在它百年的发生发展中,也有不断往艺术靠拢这部分,后来人们鉴定为作品这部分,也是我们这边来讨论的摄影及创作。
作为创作者,如何厘清在当下提及摄影这媒介时,我所面临的选择?为什么非得是摄影不可?
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可以很容易看到,因为绘画发展很多年,较好的绘画仍然是基于绘画基本形态展开的,后现代艺术阶段对媒介壁垒的打破在现在看来只是一种可选已知的切入视角。
那基于摄影自身特点出发的创作,我认为是当下在谈论摄影时,最应该引起重视的,就像绘画那样,我们在询问绘画还剩什么的时候,我们也得想想摄影还剩什么?
那摄影一直以来在艺术创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自身的特点是什么?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现实事物图像化的“前语言”。
现实世界和屏幕世界之间就是摄影,作为一种前语言,默默地编码和制定着图像的规则和边界。
举一个例子:我们说摄影被承认艺术的环节,其实很多它是作为一个参与,就比如说装置行为大艺术的参与性摄影,本身作用其实是把作品和现场折叠压缩到一块来体现的传播,所以图像化、信息化,摄影在其中参与了一个环节,转译了一下,做了自己的一点收集,一个行为现场,一个装置作品,一座建筑。
从什么角度拍,什么时机拍,怎么拍,用什么样的画幅拍,胶片还是数码,他们的分界点在哪儿?
这个作品最终以图像方式呈现的“前语言”,做作品的人他某种程度上可能并没有很在意的东西,通过摄影的转译,最终图像化了,这里的转译这个环节我认为是摄影在当下基于媒介自身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摄影创作作品的面貌,分为这三类:
一个通过现实场景,现实事物,摄影转移到图像的过程,我们通过现实场景和一些导演场景,我们通过摄影转移变成图像,这里面包含了学习的直接的摄影,直接照片面貌的创作。
第二是基于其他媒介,绘画,雕塑、装置,其实是一个更综合的摄影参与其中的一个创作。
第三是一个纯粹图像,因为其实我们现在经过摄影展的图像是铺天盖地,基于上述两点产生的图像,基于图像的起点进行创作,背后关注的是图像背后的视觉文化的东西。
综合性的摄影参与,往往摄影在其中参与的比重决定了它媒介的倾向。
我认为当下直接摄影和积极摄影这一类,直接照片面貌和照片,创作并不过时,而是比较能体现自身特点的一个方式,需要引起我们重视。
被当代艺术生态认可的摄影,更多时候其实是一个媒介杂糅状态,背后更多的是视觉文化意义上的图像研究中,思辨性的图像艺术创作,观念的表达以及一种无法连接的不确定性的探索。
但我更想说媒介其实没那么重要,摄影也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借由他们准确的关注到背后的文化现状,周遭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去做一个关心当下的人,而不是去卖弄一些技巧。
所以说对于我们年轻的艺术创作者、摄影创作者有四点共勉:
1、对自己真诚是否
2、工作量、工作跨度。
3、现有切入式教育支撑方法上深度有多少?
4、未知的不定性、意外、智慧程度。
《愿望2》拍的什么?一个是我拍了使用采光灯的街头照片,第二我是拍摄城市的痕迹。第三拍摄的夜晚植物。
为什么叫《愿望2》?我最开始接触作品的时候有一个《愿望》系列,我毕业创作夜晚的树,用拼贴、装置方式来呈现,进行无序的没有规则的拼贴,甚至没有绘画。
随着我这样操作的深入和这个形态没有太满意,又变成了这样。再后来我们觉得说我要两边都要平板画面,这是我到2014年左右最终完成的《愿望》系列的创作。
随着我的拍摄,我的《愿望2》其实基于这样《愿望1》的编辑逻辑,最终目的是想《愿望2》变成一个照片书的形态呈现的,最终表现出夜晚的植物,表现为现在的作品。
这个作品为什么使用街头快拍状态,并没有很好的拍照,这期间保持一个手感。当时受很多艺术家的影响,这个是磨炼自己视觉能力观察的过程,逐渐深入就使用现在的这个在拍摄。
我自己的作品也是这样的。拍摄一些现场的东西,更多是介入的方式。然后在画面上都是在收藏影像。这是一个很年轻的使用色片的闪光灯的摄影。
所以最终呈现出这样一个很杂糅的照片。谢谢。
主持人:他对转译这个概念的提出,这是值得我们很关注的点。同意这个点,摄影的形式不过时,而是他表达什么样的精神内容。下面有请重庆参展艺术家吴凯。
吴凯(重庆参展作者):我是吴凯。我简单聊一下。分为三部分。
靠前部分纯粹拍摄,这个部分还是提到刚才的那个问题,个人经验。我们每个拿着相机去拍摄过程中,到最后观看和感受可能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受公众影响。每天长期的沉迷于这里面,这个经验肯定有影响,大的经验化会减弱。大学的时候开始拍照片,看起来是比较有点儿像病态化的状态,因为这是比较真实的。
再往下彩色的有一些,这组作品是一个摄影的书,用长焦镜头拍了一些,我把底片封存了,我都没看到过,后面洗完直接放在那儿,在去年的时候才拿出来编辑,把自己的这种现场经验和这种文化的经验去做一个联系,是表达的这么一个过程。
后面会看到一些关于东方跟西方的方式,中国人与中国人去拍的一种性格,外国的摄影师和中国摄影师观看方式上的差异性,这个是文化本身和个人上面体现,所以拍摄过程中,我没有采用,有朋友看了以后给我提的意见,更细节化一点更突出化一点,我觉得这样的方式更适合,我现在想表达的这个群体,可能这种拍摄的方式是偏西方化,但是他整个的表达是比较含蓄的,有一些东西*在里面,也是刚好比较吻合我现在这帮学生他的一个时间点的,就是青春,就是晦涩一点的状态。
我回来以后收集了很多老照片,我不拍照了。其实我想把我自己个人的拍摄经验,我做了一些尝试把它重新开始梳理,这个从观看方式去了解。我后面的这两者就是我局部性,我们看到它最基本的方式,把这个观点去掉以后,可能看到照片以后,很诡异,当然这体现中国人观看方式,没有头,很诡异,从局部过程中既是一种罗列也是一种猜忌这样一种方式去进行探访。
做了一些主题的尝试,之前喜欢画画,这个就是当时利用图像的,选的很多照片是前后两页都有的,通过油墨印染以后重叠,加上一些色彩,这些属于后期材料的探索,用一些光片,一个底片,然后这个是更加的呈现出底片,或者通过光线的设计,它的不确定性太强,这没有几张。这个色彩让他得到一些新的可能性。
跟绘画有些关系,但是他又是借助底片,进行的一些创作。现在的作品偏常识性,可能这种作品天气能表达的,我自己觉得就是作为生活里能接触到的去推进。
后面这几个我从原来开始到现在,做一些影像,后面呈现了一部分影像新的作品。
大概就是这样子。
主持人:好,谢谢吴老师。很精彩。吴老师的创作很多元,我们只说一点,我们现在说载体是表现个人也是表现所谓的科幻世界,但载体有可能是向内的,内窥,就是对媒介本身的自省可能也是对我们未来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需要反思的,是不是我们对材质的探索这是非常好的话题,是不是还有很多的可能性或者说具有另外一种语境,自身所带的,可能也是跟我们刚才说的经验之后的,我觉得很值得我们下来继续探讨。
接下来有请李瑶瑶。
李瑶瑶(重庆参展作者):大家好,我是李瑶瑶。刚刚学长还有两位前辈他们讲的很多东西已经涵盖到我要表达的了。我只说一点个人经验。
我个人经验的话说实话,我的创作时间不是很长,我主要是从2021年开始创作的,就下面标题那个,为什么有标题,我创作最开始受影响最大的是我王庆松老师,在他的工作访上面我是真的受到了特别大的启发,有很多的感悟,包括我靠前个作品就是通过访谈做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王庆松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的,受到他的影响,还有我的作品更多的是从我个人经验还有我的个人经历得出来的。
我的作品简介我就不说了,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就直接跳到我的关键词。说实话我的逻辑感不是很强,所以我特别喜欢找一些关键词,我本次作品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人与空间、90后、年轻人”这些,为什么会讲到这些关键词,是因为我觉得我的个人经历与我的创作是息息相关的,我的创作最开始是由我自身出发寻找自我,刚刚那个苏葵讲的有些地方特别好,其实我觉得我的作品完成自我的同时在向外去寻求一些东西,但是目前我的阶段可能就是先找到一些自我,然后往外空间寻找的过程中,反正也在往外慢慢走。
本次作品主要是自己的翻拍,戏剧化,有点儿拍电影一样,我喜欢各种东西都掌控到,本次作品就是像导演一样,灯光、服装,包括演员,虽然说是演员,其实这些演员原来都是他们本来的自己,各种东西都是我希望能掌控到,我不太愿意太多的阐述自己的作品,我特别喜欢别人来看我的作品,我的作品虽然表达的是我自己,但是每个人其实看到我的作品他的感受和想法都是会不一样,我特别喜欢去听别人的想法,因为虽然我的作品是我的,但是听到别人想法的时候,我觉得我的想法带给别人的力量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作品,就很多的细节,可能灯光这些东西,包括模特的行为动作都是我控制到的。而且再结合我本身摄影跟绘画的基础,所以其实像你看到的画面中的很多光影,我后期是通过,画笔是重新画过的,当然前期也很重要,后期也很重要对于我来说。
其实我的拍摄我特别喜欢方方正正,里面的内容涵盖的特别多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我要表达的一些东西。但是我又希望它看起来很自然,希望能让观者自己慢慢的去观看细节,这批作品其实也是从2021年我毕业的时候,疫情期间开始创作的,所以有很多其实都是关于年轻人周围的一些侧影,其实很多都是疫情期间年轻人对于社会的反应,当然其实更多是我的反应,因为我是摄影师,这些作品是我创作的,虽然我拍的是他们,但是从侧面也是反映了我自己的东西。
我希望我的作品从封闭的空间慢慢走出来,走到更大的空间,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地球上面也是一样,我希望我的空间慢慢往外走。而我的创作更多的来源于我的生活我的经历,可能我看个书我看个电影我去干了什么事,都是来自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所以我觉得我的作品很真诚,大概就是这样。
我特别喜欢一点,我觉得时间的概念很重要,但是目前说实话我创作时间可能只有两年,所以我希望我后续的时间能够慢慢的去印证我的作品,让它在时间的长河里面,后面创作的越来越精彩或者越来越不一样,我大概就这些。
主持人:瑶瑶讲得非常好。也确实回归到个人的感受,其实她讲了一点,她通过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这样一个摄影作品,对真实的再造回归所谓的真实,这个好像在艺术创作史上一直有这样的,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把场景典型化以后再映射到现实,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基于个体的经验大家谈了很多,我讲一点,我们技术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影像的创作方式一直在更新,包括当下讨论的AI,评论家身份转成摄影家转成艺术家,我们在座的有一些已经用AI在产生经济效益了,关于未来从艺术角度来讲,今天看到刘阳老师也发表了他对未来AI的一篇文章,在媒体上,未来的创作方向,是基于经验的,但是经验又和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关系,还是围绕技术发展的情况下,今天我们谈一点,OPPO为什么挂名这个论坛,就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术上的东西,更多把业界的真金白银,他们的资源引入到创作,这可能也是一个方式。
今天围绕学术一点来讲,基于移动影像,AI的生成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未来有更多的创作的可能性,有什么不同,下面自由发言环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首先请着名艺术家,四川省摄协副主席、青委会主任冯立老师,你来把这个环节打开。
冯立(四川省摄协副主席、青委会主任,摄影艺术家):我就说一下手机,因为我觉得手机其实对摄影来说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这个作用是好是坏,我个人也不知道该真正评判它。用我刚刚的话来说,手机就是摄影界的一个搅屎棍,之前我们获得了一个图片,用专业的照相机来做这个工作,由专业的人来制造这样的影像,比如我们看到的一些新闻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图片都出自各大图片社,是摄影记者他们的工作,但后来随着手机的出现,这个话语权交给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记者,可以成为一个突发的新闻宣传的图像制造者。
比如我以前学摄影的时候我觉得我最想做一个跑突发的新闻记者,我可以在靠前时间赶到事件的现场把它拍下来,然后通过媒体传播出去,现在这个工作好像摄影记者有点少了,因为之前有很多摄影师朋友都是做媒体的,但是后来都改行做策展人了,就像以前有专职司机,现在没有专职司机了,没有这个职业了,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所以手机它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也是一种现象,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我们人的身体变差了,你眼睛变差了,颈椎也变坏了,但它对摄影本身来说,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可以拍摄,这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我也不知道。
当然另外一个更大的改变是不光是拍摄,最重要的是它传播的功能,手机从某种意义上也证明了当下不管是AI的出现也好,绘画的进一步发展也好,影像是唯一具有当代性的,因为你手机拍摄的照片,你随时可以发到网上去,让全球都可以分享,不光是有图片也有视频,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媒介没有任何一个艺术领域能跟这个影像来相比它具有这样的价值,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好事情。
手机它现在变化很快,我好不容易买了苹果14,苹果15又出现了,它不断的收割我们,这可能对手机来说就跟相机一样,我觉得手机出现是个好事情。
主持人:刚刚冯立谈了一个问题,是影像民主化的过程,可能在摄影师来说,影像的普及材质的问题就是民主化的过程,大部分人造影的时代,这个手机也就揽下了这个话题,包括民主化的拍摄,自由化的传播,加上另外一点,手机它是对图像进行改造又是传播又是拍摄的终点,这个话题提得特别好。
王远凌:这是一个专业化的思考的过程,但是有一个问题说到了手机将摄影民主化之后另外一个问题产生了,有一本书《乌合之众》,彻底的民主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是需要去考量这个话题的。
本身是为了获取个人成就感,因为在这个时代,互联网让每个人都平等了,每个人更等发声,也让每个人更难发声。我觉得作为策展人也好,作为专业摄影师也好,我们更多的作为一个经过职业化训练捶打的过程,摄影师要下垂到更多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要去研究它持续的东西,就像菜刀一样,或者车子一样,它到最后开得好或者开得不好,其实还决定我以前常说的一句话,每个行当就没有专业的专业,就只有职业的职业,因为我们靠这个吃饭,所以我们就肯定要干得比别人好一些,那他拿这个工具来获得个人价值,获得个人小小成就,多一些的点赞,他就可以。但是我们要探讨艺术或者探讨影像未来的发展,那就需要业内人士去引导,用这个工具走向更好的一个路径,我就想说这个。
主持人:我觉得远凌还是有强烈的精英化的思维。但是好像从技术的发展来讲,技术的发展民主化就是去精英化的过程。一种淡淡的忧虑,这也确实是。我们请何苗。
何苗:我觉得现在手机每个人都有,手机确确实实参与生活方方面面,你可以说拍个照片发给他,这个时候手机拍照作为信息交付来使用的,所以我觉得这也是绝大多数人使用手机拍照的作用,但是我们平时把手机作为照相机的功能拿来拍好看的摄影照片作为一个摄影需求,逐渐卷入影像这块,大部分人可以很好使用手机去拍照片,这个从根本上来说肯定是好事儿,因为它让每个人都能掌握摄影技巧,可以用手机拍到一个很好看的照片,这作为普通人培养摄影爱好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这方面是好事儿。
同时我们作为一摄影创作者,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们还是需要稍微警惕一下或者稍微思辨一下,手机给我们带来好处还是坏处。如果站在我们角度,手机首先是它能带来不同的视角或者说我是轻装上阵,改变我们拍照时候的一种在场的感受,手机是最直接能带来的一个优势,同时它在这过程中它也要切入到你平时不能拍摄的场景,很多场景你悄悄拍别人发现不了,这手机带来的新的视角,这过程中我要说一个观点,我认为每个照片在当下不管是摄影作品还是拍出来的照片,它其实是一个平等的关系,任何一个图像都有传递他信息的可能性,我们怎么利用这个信息,是我们作为摄影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手机这几年的发展,它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包括我们再看,各种相机化附件的诞生。所以今天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再过两年来看,现在用这个东西肯定又不一样了。
吴凯:我的看法我觉得技术的发展,现在普通人随便都可以拿到手机,都可以使用它留住这个影像,我觉得这个权利是没法去反驳的,技术快速推进之后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就不太有更深入的推进方式,所以感觉像是专业的这个领域变得更专业,其实它根源在于,之前玩的人少,拍出来都具有专业的。现在多了,这个专业性被打破了,我觉得手机通过它的即时性传播性是非常好的,让大多数人都享受到了使用图像的这样一个权利,这是非常好的。
另外一方面,物体本身它不会有错,物件和技术本身不会错,错的永远是人的欲望,我们可能要在这部分做更深的反思,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对于自己的管控能力。物件可能确实存在哪一部的问题,有一部分这样的商家或者利益反而把这个技术推广,他可能走向极端化或者偏激化,为了利益而让技术变成一种浸入欲望,这是我们要好好反思的。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的,还有一个观察现状。我看手机影像这几年的发展,出现过计算摄影,依靠算法来辅助拍摄,搞得大部分人审美也特别的搞不清楚。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摄影如何跟各位艺术家发生关系,这个也一直在探索。
吴凯:现在的审美比之前好一些。
苏葵:提到手机摄影,大家都熟知的特征是方便、快捷、创作门槛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也能成为创作的主题。但我想提一些可能大家没怎么在意的点。
靠前点,对大众摄影史的推动:手机摄影对摄影民主化的推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照,对于非艺术家的普通人来说,图像生产变成一件容易的、每天都可以做的事情。摄影初学者无需掌握复杂的镜头设置、曝光参数等专业知识,就可以通过手机内建拍摄功能实现基本创作。这极大降低了入门难度,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创作兴趣。但除此以外,我认为应该关注到的是:手机摄影对大众摄影史更新和发展的推动——大众一词主要指,除了艺术家和创作者所谱写的摄影史,还有属于广大普通人的摄影史,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拍照,并非是抱着要创作作品的态度生产图像,甚至后者的数量远超前者,这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况且,即使是有些看起来审美和构图等不符合“专业水准”的照片,也非常有趣。毫无疑问的是,手机摄影的诞生降低了拍摄的门槛,这就促使摄影图像大大增长,充实和丰富了大众摄影史。并且,移动影像与社交媒体的结合,如微信朋友圈、微博、小红书等,让摄影作品可以迅速传播和分享。这种即时的反馈和广泛的观众参与,对摄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点“现成图像再创作”:而这为艺术家带来什么启示呢?面对这些海量的手机摄影图像,“现成图像再创作”这一并不陌生的方式或许可以再一次被提上日程,既然大家在不断的生产摄影图像,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那么对其进行梳理、深层意义的挖掘,并在这个过程中让更多普通人发声就显得很重要。艺术家们将这些可能不属于艺术摄影史的照片在一个新的语境下重新呈现,或者基于这些已有的照片重新创作,将这些普通人的创作动机、意图、想法放置台前,这也对摄影这一媒介发展和未来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第三点就非直接摄影来说:手机摄影除了为直接摄影带来极大的便捷,对非直接摄影也很友好。对于某些创作者来说,照片就像是原材料,在获取原材料之后,还会对照片进行各种加工,例如数码合成、拼接、上色等等。那么手机摄影或许能让这些创作者更轻松的获取大量图像原材料,从而用于创作,并且手机上有各种相关的应用程序和软件,或许也能为图像加工带来新的思路。
董亚林(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我是重庆的。我谈一点感受。靠前,包括很多发言者都提到了边界问题,巴蜀青年摄影展这次是特别成功的。我们把一些策展人邀请过来参与了巴蜀青年展开幕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后我们的巴蜀青年展可不可以跟国内各大的摄影展,比如大理国际影会等进行合作,将巴蜀青年展进行一个推荐,甚至可以做一个巴蜀青年精品展装入的展区,把巴蜀青年创作推向全国,这项工作很重要。我们的摄影者也是一个很好的曝光。巴蜀青年展是作为我们巴蜀青年人很好的创作平台。
第二,巴蜀青年展,包括这次我们引进了很多协办单位。都非常好,以后我们这条路,巴蜀青年展从文联的主导呈现,到市场化的参与方式,巴蜀青年展自身具有造血功能,这点也是对巴蜀青年展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的。
我刚才看了巴蜀青年展的展区,我感受特别深的是,四川这边的展区特别旺,相对我们重庆那边就要冷清一点,后来我问了一下,我们成都一些创作者,他们很多创作者亲自参与了这个过程,甚至亲自布展,而重庆的摄影师他们没有参与布展,有没有可能,让重庆摄影师亲自参与布展,如果有时间有精力的话,亲自参与非常重要,把自己想到的方式让创作者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巴蜀青年展肯定是一个品牌,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品牌推广出去,让它成为向全国推广的品牌。
主持人:谢谢董老师的发言,基本上把第五部分的总结说了。有一点给董老师做个解释,通过协会向重庆那边,有邀请艺术家参与自身作品艺术装置构想布置。这点我们今后共同多加努力。
时间关系,有好多话题我们就只能转移到下一场,最后一句话,借着董老师刚才的话,我们到底讨论摄影家的艺术还是讨论艺术家的摄影,这个好像排序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不是完全是两个维度,摄影家的艺术规定为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对媒介的使用,他后续影像的来源就被限制了。反过来讲,如果是艺术家的摄影,在那下面影像会不会泛化为载体,就表现的一种方式是不是更加自由,是不是所谓媒介本身身份限制更少,我觉得可能基于我们未来的巴蜀青年展,未来的青年人创作,结合今天大家这么精彩的发言,有些话题在未来又有更多更好的呈现的结果,今天谢谢大家的精彩发言和你们的时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