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大埔县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总结2023年全县经济发展情况,部署2024年全县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及重点任务。
接续奋斗,大埔定下了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持续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坚定不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力促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推动大埔高质量发展。
大埔正举全县之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此图为城区航拍。张俊藩 摄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2024年,大埔县将以奋斗姿态抢时间、抢机遇,把握好“稳”与“进”、“立”与“破”、“长”与“短”的关系,全力以赴补齐短板、消除弱项,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稳与进
目标导向 激发内生动力
“3、2、1,动工!”
在大埔县“百千万工程”项目动工和投产仪式上,总计划投资额超过50亿元的19个项目集中动工和投产,助推大埔“百千万工程”出新出彩。
2023年是全县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推动全面振兴的一年。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县上下以“头号力度”攻坚“头号工程”,以目标为导向,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县域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城镇提能、绿美广东“五个维度”,奋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这份信心,源自县域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亿元、比增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13亿元、比增4.5%,固定资产投资41.75亿元、比增4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9亿元、比增6.53%……
这份信心,源自全县坚定目标真抓实干。大埔县党政领导带头招商,顺利召开大埔县招商推介会,全年招引项目22个,计划投资51.27亿元、年内投资10.52亿元,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争取中央资金1.23亿元、债券资金13.3亿元,获批中央特别国债资金4.9亿元,居全市第二。高陂镇防洪工程通过省发改委初核。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35亿元。
这份信心,源自科学思维谋划发展。强化培育“四上”企业,当地落实县镇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制度,预计全年净增“四上”企业30家,无“四上”企业镇全面清零。
大埔县政务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陈泽铭 摄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落到实处。发展中则必须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稳促进、以进固稳。
稳是主基调,是大局;进是方向,是目标。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坚持以进促稳,才会真正实现“稳”。新的一年,大埔如何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力量?
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内生动力、转变工作作风,大埔提出要持续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坚定不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完成得更好。”大埔定下这一目标。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压紧压实县级‘一线总指挥’、镇委书记‘一线施工队长’、村(社区)支部书记‘领头雁’责任,县镇村三级联动、同向发力,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村的资源,举全县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在会上表示。
破与立
问题导向 用改革来破题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大埔经过多年发展,“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推动“百千万工程”长久发展,就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把“破”与“立”有机结合起来。
“破”为先,“立”为要。当“破”者,是陈旧观念、固有思维定势、“小农经济”的僵化束缚、发展包袱。当“立”者,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升县域发展能级、激活乡镇发展活力、重塑乡村发展价值等助力高质量发展之“所急需”“所必备”。
事实上,以解决矛盾和问题为抓手,用改革来破题,大埔已经走在路上。
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大埔在全市率先采用EPC治理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使用无动力或“太阳能+储能”微动力技术,因地制宜形成“资源化利用”“纳厂”“自然消纳”三种模式,实现分区资源化、降低造价、低成本运维。
大埔县国有企业大埔客风文化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广东军威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成立全市首家县域“反向飞地”粤珠万川公司,打造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深入推进“极简审批”改革,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联审联批时间压缩至11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与广州等地签订“跨域通办”协议,企业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如何做到既勇于“破”、也善于“立”?大埔思路清晰:立足资源禀赋,从整合、转化和长效三个维度入手,把发展包袱转变成改革动力。
要聚焦资源整合抓改革,坚决树牢规模思维,运用“国资+强村公司”“反向飞地”等模式,大胆突破行政区域局限,探索跨界资源整合路径。借力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产业,积极实施改革破题攻坚行动,真正握指成拳、合力致远。
要聚焦价值转化抓改革,清醒认识大埔绿水青山既是珍贵的生态资源,也是亟待开发的生态矿藏。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充分运用生态资源产权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交易指标,壮大镇村经济,切实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要聚焦长效运转抓改革,准确把握当前薄弱的经济基础与推动长期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牢产出思维、运营思维,大力倡导多方集资和“补改投”建设思路,以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改革为契机,带动形成差异化设计、一次性投资、低成本维护、长周期运行新模式,一举打破农村重建设、轻管理的困局。
推进“破”与“立”,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这显然是艰难和痛苦的,也是最需要勇气和智慧的。黄增国在会上表示:“我们要坚持久久为功,围绕‘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着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目标,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借政策之势,循序渐进,扎实做好量的文章,力促产生质的飞跃。”
大刀阔斧地“破”,彰显的是发展魄力;科学统筹地“立”,展现的是改革智慧。坚持正确的、科学的“破”与“立”,才能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长与短
系统导向 因地制宜谋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在补齐短板、锻造长板上坚持系统观念,同向发力、多下功夫。短板,既是薄弱点,又是增长点;长板,是核心竞争力,是优势所在、希望所在。
县域经济是大埔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潜力板,更是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清醒看到大埔有底子不厚、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自然资源禀赋、优良生态环境等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是大埔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更要看到近年来重大项目夯基垒台、产业平台持续扩大、广大乡贤返乡投资、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始终“坚信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切实增强信心和底气。
去年,乡贤杨骏虎盘活了百侯镇1500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土地,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了品质民宿翰林别院。今年1月1日,共19个房间、能提供38个床位的翰林别院民宿正式开业。民宿补齐了百侯名镇旅游景区的配套短板,有助于留住游客,让流量变“留量”。
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聚焦实体经济发展,乡贤张定武投资10亿元建设大埔县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聚焦陶瓷产业,当地将以已探明的1350万吨矿区为突破口,引进实力雄厚、加工技术高端的企业深化瓷土开发利用……
“我们要准确把握转型阵痛期、瓶颈突破期、战略机遇期、跨越赶超期‘四期叠加’形势,坚决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勇于告别过去、敢于自我扬弃,抓住发力点、打造新亮点、形成增长点。”黄增国说,要用足《梅州方案》,充分把握苏区融湾、省直单位组团支援、“双百行动”、海珠对口帮扶等系列政策机遇,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先进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大埔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切实增强全县经济造血能力。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方能走出一条适合大埔实际情况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培育典型镇村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全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此,大埔提出,要准确把握点、线、面的辩证关系,坚决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焦典型镇、典型村、省际交界处、示范路段等重点区域建设攻坚,串点成线、聚线成面,逐步带动县镇村整体提升,不断吸引人口回流。
具体而言,县级每年要统筹典型镇、村培育,梯次打造一批显示度高、引领性强、辐射面广的示范典型,推进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镇级每年要围绕典型镇标准,项目化抓紧抓实圩镇建设,逐年培育1—2个典型村,集中资源重点攻坚;村级每年要精心打造1—2个亮点工程,进一步深化“三清三拆三整治”,接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基础设施完善,推动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的一年,大埔将确保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力争完成得更好,变“施工图”为“实景画”,切实在真抓实干中推动发展、造福群众。
■数读
2023年大埔成绩单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
践行“四下基层”,县领导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传宣讲、实地调研、信访接待、现场办公等活动446次;突出问题导向,狠抓“9+1”专项整治,领衔12项专题36个课题,梳理转化运用成果55项。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奖励办法,完成58个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任务。创建百侯“ 五治融合”、湖寮城区“四微联治”品牌,提升汇东、蕉坑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枫朗镇获评广东省百个镇(街)党校示范点
县域经济持续向好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亿元、比增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13亿元、比增4.2%,固定资产投资41.75亿元、比增4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9亿元、比增6.53%
圩镇建设稳步推进
强化培育“四上”企业,落实县镇领导挂钩服务企业制度,预计全年净增“四上”企业30家,无“四上”企业镇全面清零
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湖寮镇莒村村、三河镇汇城村等6个村入选省第一批典型村,投入1.35亿元推动“红色三河”“古镇百侯”“西河十村联动”典型培育,入选2023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成立全市首家县域“反向飞地”粤珠万川公司,打造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全市率先创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式,有效破解农村设施建管难题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全县民生事业财政支出39.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6.05%。完成林分优化提升4.93万亩、森林抚育7.91万亩,打造三河坝绿美公园广东示范点,百侯镇入选广东省首批森林城镇,新增1家国家级、4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电商物流+农村客货同载”运营模式入选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名单。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排在省市前列。推广“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打造梅州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埔样本,创建“无讼村”28个、“无信访村(社区)”144个,百侯镇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大埔成为全市唯一被省授予“平安鼎”县(市、区)
来源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罗文燕 刘文烽
【作者】 陈泽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