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蹭一蹭,企业和学者岂能止步于此

多年来,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干隆皇帝下江南,到底吃过多少种小吃?

“相传,干隆皇帝下江南,走到XXX,忽然见到一种xxx,吃后大喜问到:这是什么美味......”

我相信99.9%的中国人在各种小吃店都会见过这种起源故事,核心要素必须是与名人有关,较好是皇帝,这样食客才会更有消费动力。因此干隆在这些故事中,乞讨吃到了叫花鸡,偶然吃到了驴肉火烧、山东煎饼甚至咸菜疙瘩等等。

我相信干隆吃过部分小吃。但你要说他要过饭,我是不信的。

那这些故事都是谁传的呢?无非是利益使然罢了。


近日,财经媒体圈关于华为和陈春花教授的讨论热极一时,有人说陈教授为了营销拉大旗扯虎皮,有人说华为的声明不地道,还有人经过调查研究解读,都是*版|DB书商的诡计,华为和陈教授都是受害者!

华为声明了:“你不懂我”。

陈春花也声明了:“我要告你”。

只是蹭一蹭,企业和学者岂能止步于此

我们不知道也不讨论这件事最大的受害者是谁,但可以聊聊企业和学者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在我的职业观察和体验中发现,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与企业之间,最普遍的就是互相蹭一蹭的关系。

企业为了证明自己的战略布局、商业模式、产品品质有多么超前和优秀,便聘请若干专家撰写相关文章,将自己企业作为核心要素,生产了各种白皮书、行业调查报告、生态报告等等,然后通过媒体及各类渠道散播出去。

“你看,xxx首席经济学家专门研究过我们,对我们很认可!”

这种话不论是跟老板说,还是对合作伙伴说,确实多少是有增光添彩的效果,这里企业是蹭了专家的身份,给自己做权威背书。

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也要借企业的光。如果是传统文学、科学等领域专家当然是不屑于此的,伟大前人和远古学者不提,就拿“北大韦神”来说,你让他蹭任何企业的热度,他必定都是拒绝的,因为他没有这方面诉求。

但现在的很多经济、管理类的专家学者则不同,他们不仅做学问还要打开市场,要卖培训课、要卖专业书、要打造个人的知名度和IP,因此蹭企业也不难理解。

毕竟就跟找工作一样,在大厂干过的员工,履历中服务过大品牌,多少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因此你在他们的课和书中,见到他们今天给马总提了个建议,昨天给任总写了个规划,前天和王总喝了个下午茶,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更有甚者,是一些肚子里没什么干货,纯靠“硬蹭”搞营销的所谓专家,这种专家多见于品牌和营销领域。可能只是参加过一次小米发布会,上厕所的时候提醒过保洁要补充厕纸,在自我宣传时,就说当年给雷总提过建设性意见。


好巧不巧,最近也看了几篇关于“硅谷之父”特曼的文章。

很多人说,没有特曼就没有现在的斯坦福和硅谷,这是对一个专家学者无上的认可。特曼其人不止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十分出色,更重要的是其格局之大。

弗雷德里克·特曼

对于斯坦福大学,他鼓励研究生毕业去创业,鼓励教授到企业中参与咨询,并建立了斯坦福高技术工业区,也正是该工业园区奠定了硅谷电子也的基础,为斯坦福带来巨大收入同时,扩充教师队伍,培养更多人才。

同时特曼对人才的培养也不遗余力,教授知识的同时,他也带着学生实习,拜访最初从事电子业的人,积累经验。在他倾力打造的“电子业创业种子团队”中,包含惠普公司的创始人比尔·惠烈和大卫·普克等。

特曼作为一个领域的专业学者,他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十分良性的互动关系。知识和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技术和人才,而企业提供的资金和实习实践机会,也能为特曼的团队及整个斯坦福大学提供健康发展的资本和土壤。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在特曼的带头影响下,以斯坦福为首的高校学者和企业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默契,这种环境无论是对做学问还是做企业,无疑都是沃土。

相比最近关于华为和陈教授的讨论,不管任总开没开车,拉没拉车门,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本可以为对方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当然,我国也有一些企业和学者深度绑定的实践,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前几日看直播,任泽平老师还在为自己与恒大的是是非非做解释。

虽然这个浮躁的环境之下,互相利用,互蹭影响的表皮合作确实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企业和学者来说,都有些“大材小用”了,他们本可以产生更大的能量。

反正在我看来,无论是谁蹭谁,简单“蹭一蹭”的关系,事后又一脚踹开,都是一种挺渣的行为。如果是“硬蹭”,那就是耍流氓。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灯光下的疲惫"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ajv1f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