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考德尚微博,2022庐江事业单位面试,传递时代温暖情怀

安徽考德尚微博,2022庐江事业单位面试,传递时代温暖情怀

【热点背景】

救命文档,让人破防又让人欣慰的刷屏。

文档创建第1个小时:录入、核实求助信;

第3个小时:求助者越来越多;

第4个小时:加入“可提供支援场所”;

第6个小时:推荐“成功救援”出现……

近日,一份“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突破访问纪录,它是民间救援组织在腾讯文档上进行救援信息收集的在线表格。据了解,创建文档的网友昵称为Manto。截至7月21日21点文档创建24小时之内,已经“自发”更新至第270多版,共有250多万次访问量。

在这一天多的时间里,一位84岁的老人被成功救援,被困一天没喝水的孩子得到了救助,一位被困几小时待产的孕妇被送到了医院……从空白文档到填满救援信息,这是“救命文档”现在的样子。

据了解,Manto名叫李睿,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也是一名从河南走出去的大学生,在朋友圈发布想为家乡做的事后,随即有30多名同学参与进来,大家分工合作整理了这份文档。学校辅导员表示李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学。不仅在学习上刻苦努力,也一直热心公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救命文档”的创建者Manto在微博上说,这次家乡灾难给我的就业启示,就是要做一个能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上海财经大学也发布微博表示面对令人焦急的灾情年轻的大学生已经行动起来。

(来源:互联网)

【热点模拟考场】

有网友指出:网络表现出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救灾理性,尤其能让在灾难前感到无力的人们感受到力量,让灾难中的人们更像公民。对此,你怎么看?

【热点分析】

2013年4月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条关于芦山**的微博,转发超过46万次;微信“**救助”公众账号,不到1天有近10万人关注,发送信息15万条;2021年7月河南暴雨成灾,让全国的目光聚焦在中原大地,一份命名为“待救援人员信息”的线上文档在网络传播,刷屏朋友圈。短短24小时之内,这份文档已有250多万次访问量,1000多条关于河南洪灾的求助信息和救援力量一起涌入这份文档。灾难让人们反思自身的渺小,灾难让无力的人们站到了一起。公民的核心在“公”,需要一种东西把人们联系起来以体现这种“公”,发达的网络和自媒体就是这样一个媒介,让灾难中的人们更像公民。当面对灾情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时,人们除了彼此守望相助和凝聚一心外,别无选择。

网络是凝聚正能量、与时间赛跑、与灾情较量的平台。灾难面前,政府有力有效的举措,媒体及时充分的播报,更有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搭建起救援生命线。灾难面前,我们不是孤立的、无力的原子,而是彼此可以感受到对方、并能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人们娴熟地借助社交平台去寻找灾难中失踪的人和需要救助的人,开通了寻亲热线、微信寻人、微博寻人。以往的灾难中,网络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并在多次救灾中得到很好的运用。当然,也有极个别无良的网友冒充需救助的人自我炒作,不过能迅速被网友敏锐发现并予以谴责,这就是网络的自净能力和自组织力量。

网络体现了相信奇迹、创造奇迹的救援接力;还体现了创新驱动、科技进步的技术赋能。从社交网络到微博,再到异军突起的微信,网络伴随国家一起成长。一方面是精神传承,一方面是现实发展。微力量汇聚成救灾大能量,无数个体积极参与,把大多数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善意连接在一起,汇聚成最强大的救援力量。这种庞大的连接、自组织力量,对技术进行着再生产,是互联网最深不可测的文化生命。新媒体层出不穷,互联网不断迭代,社交形式日新月异,不变的是人心和善意,这就是互联网的伟大。哪怕在绝境下,总有一种能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让需要的人找到能提供帮助的人,体现了“以求助者为中心”“最有利于求助者”的善良传播逻辑。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突发事件和公共讨论的洗礼下,网络在不断走向成熟。整个互联网呈现的自我认知与反思,让人看到一个充满公民精神的公共空间已经形成。志愿者还未出发,已有人呼吁为专业救援让出道路;记者刚刚上路,提醒注意媒体道德的微博已成热点。一条虚假寻亲信息,更成为众矢之的,让“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共识更加牢固。少打电话、不乱捐赠,甚至是不炒作、不煽情,从满腔热忱到理性冷静,网民心态日渐成熟,又何尝不是中国社会前行的缩影?更何况,携手同心之情、民胞物与之意,本身就是最强大的“中国力量”。灾难压不倒我们,只会让我们更强大;磨难阻挡不了我们,只会让我们前行的脚步更坚定,网络让我们感受着这种力量。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网抑无音乐"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aevn7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