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思无邪”的含义解读

《论语》中“思无邪”的含义解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译注》:“《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论语新解》:“《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没有邪念。”

●《论语今读》:“《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虚假。”

孔子认为,《诗经》中的诗歌表达了人们真挚、纯洁的情感,没有邪恶、虚伪的成分。这句话中的“思”并不是指思考,而是指情感、思想。思无邪出自《诗经•鲁颂》,本是颂祷鲁僖公和群臣宴会饮酒的乐歌。史书记载,鲁国曾发生多年饥荒,鲁僖公采取一系列积极有为的举措,克服了自然灾害,使庄稼获得丰收,人们因而作诗赞美他。

《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最初叫做《诗》,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自此改称《诗经》。《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其中六篇有题目没有内容,实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又称《诗三百》。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许多儒家典籍失传,而《诗经》以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以及“毛诗”,后来三家诗相继失传,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诗经》按照题材、内容及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各地的歌谣民谣,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是宫廷宴会或朝会时的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多用来歌颂祖上功德,共40篇。

孔子教育弟子以《诗》为启蒙教材,《孔子家语·弟子行》:“卫将军文子,问於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认为《诗》可以帮助完善个人德行,净化社会风气。《礼记·经解》中,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礼教情况。百姓看起来温柔诚实淳朴,这是《诗》教化的结果。因此,孔子注重的是从古代文献中阐发“先王之道”,以培养弟子们的德性,先“立身”后“处世”。《诗经》在道德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诵习者在与诗中情感的碰撞与交流中易于改变性情、提升品德,这正是孔子施教先以《诗》的根本原因。《阳货·十七》篇里,夫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弟子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风俗民情、政治得失,可以交友,可以怨讽不公的现实。近,可用来侍奉父母,远,可用来侍奉君主,并且还可以认知很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正是看到了《诗》的教化意义,孔子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诗》的删订、整理工作,其中来自同地域、彼此间重复、思想不纯正、格调不高雅的全部删掉。司马迁说:“诗三百,夫子皆弦歌之。”三百多篇的《诗》,夫子全都能弹会唱,耳熟能详。由于经过这样的精挑细选、层层把关,确保了《诗经》的思想纯正。南怀瑾认为,一切政治问题、社会问题都是思想问题。只要思想纯正,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孔子整理《诗经》的用意,也正是如此,以诗来纯正人们的思想。结合上句,孔子先是教导领导者,施政以德、众星共之,然后要以诗化人,令人们“思无邪”。

让我们一起在《论语》的智慧引导下,走向更美好的生活。#读论语随写# #如何读《论语》# #《论语》感思# #国学经典读后感# #论语的学习#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金句# #中国哲学感悟##都在国学经典里# #达语读书# #人文哲思# #国学# #国学经典# #国学新知识# #人人皆圣人# #圣贤孔子# #圣人的伟大之处# #分享读书精华# #学问类格言# #学《论语》打卡# #分享阅读精华# #每天读书感悟# #每天学一点古文#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爱听故事的流浪汉"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Wg7C0v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