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智慧,李开复谈自信与人生之路的指引

选择的智慧,李开复谈自信与人生之路的指引

“一个特别乐观、特别自信的人总能不断地从自己身上找到前进的动力,总能设法使自己身体里的潜能超水平地发挥和释放出来。然而自卑,只会让人丧失斗志。”

自信——潜能的放大镜

每一个追求成功的年轻人,都应该设法找到一个可以放大自身潜能的“凸透镜”。这样才能从命运的阻碍里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获得巨大的甚至连自己都无法想象的成功。

美国着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加减乘除哲学。他认为自信是人生的加法,一个有自信的人就有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就能了解自己、喜欢自己、尊重自己,为自己做主。

事实上,当一个人开始相信自己的时候,他接下来做任何事情都会充满力量。尤其是去做一件从没有做过的事情时,这种表现尤为突出。因为自信可以帮助我们瞬间打破恐惧,让自己越做越有成就感,让潜能全部激发出来。

在李开复的眼中,自卑不论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胆怯也好,还是来自情绪也罢,根本上说还是来源于自己。他说:“一个特别乐观、特别自信的人总能不断地从自己身上找到前进的动力,总能设法使自己身体里的潜能超水平地发挥和释放出来。然而自卑,只会让人丧失斗志。”

李开复曾在《做较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及这样一件事情:

11岁那年,李开复跟随家人来到了美国,就读于美国田纳西州的一所天主教会学校,在那里上初一。由于刚来美国,李开复一句英语也听不懂。一次数学课上,老师问同学们“1/7”换算成小数是多少。李开复听不太懂老师问的是什么,但他认识黑板上写的“1/7”,而且记得以前学过这个问题,就主动站起来答道:“0.14285714……”当时,老师和全班的学生都震惊了,尤其是从来不让学生背诵这些东西的老师,竟然将李开复认作学习数学的天才。

下课之后,老师找到李开复,鼓励他去参加数学夏令营,并且想让他帮助班上的其他同学学习数学,还说要送他去参加数学竞赛。

老师和同学们的这种认可,是李开复从没经历过的,也给了他从未有过的自信。当时,李开复迫切地想把英语学好,因为只有学好英语,听得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才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李开复心里也知道,自己在课上的回答并不是因为自己真有什么过人的天分,不过是因为之前背诵过相关内容罢了。但这种自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力量,让他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很多的潜能可供挖掘。最后,他在英语和数学的学习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数学方面,还在全州的数学竞赛中得了冠军。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却让李开复明白了一个道理:自信就像一个放大镜,可以“放大”一个人的潜能。想通这个道理之后,他也变得更加自信了。也因此,在日后的生活中,他在自信的一路伴随下取得了许多成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人能在一生中取得成功,必有一个源头,而这个源头是有自信。”一个自信的人,他的人生中是没有任何能够限制成长的阻碍的。因为当他能够始终保持对自己无限肯定的时候,他就已经跨越了阻碍的樊篱。

李开复说过,许多人在学业和事业受挫之后,总是习惯性地把挫折归结为自身潜质的不足。其实,即便是那些灰心丧气的人,身体里也蕴藏着巨大的而且是远远超出常人想象的潜能。遗憾的是,潜能的主人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了却不知该如何释放这些能量。

与之相反,那些特别乐观、特别自信的人,总能从自身找到前进的动力,总能设法让自己身体里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说,从他们自身的潜能,到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能力,这个映射中似乎隐藏了一种神奇的“放大”效应。

自信是当我们面对挑战时勇往直前的勇气,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自信才能让我们每日都焕发出蓬勃的朝气。这种精神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斗志,正因为这种斗志的存在,我们才能随时告诉自己:我能行!

卡耐基青少年培训班曾经有一名高中生,因为个性十分害羞,很不自信,因此只要一上台讲话便表现得畏畏缩缩,说话也总是结结巴巴。后来,在卡耐基和学员们的帮助下,他得到了很好的鼓励,不仅开始慢慢克服上台紧张的问题,而且回到学校以后,他在课堂上也开始勇于举手表达,整个人越来越有信心。

这件事给了这位中学生一个启发,如果上台恐惧症可以克服,那其他的缺点是不是也可以克服呢?为了在3个月之后的大学推荐甄选口试上让自己穿西装体面一点,给口试主考官留下好印象,他立志减肥10公斤。减肥当然是少吃多运动,这对于一个90公斤的大男生来说,的确需要毅力和决心。但是他汲取克服上台恐惧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充满信心,并且持之以恒地控制饮食,每天跑步,果真在3个月内瘦下10公斤。是的,最终他通过自信的表达和得体的着装通过了甄选,并顺利考上了企管系。这件事使得他更加对生活充满信心,进一步为自己定下出国念书的目标。

从改善表达能力、完成减肥计划,到准备未来出国念书,自信让他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如此优秀,而通过自信,自己不仅潜能完全被激发,而且精神也越来越好。

李开复认为:“一个人的潜能和他表现出来的能力往往并不是1∶1的关系。”很多时候,只有选择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自己潜在的动力,并放大自己的才能,让自己成为命运的操盘手。

年轻的朋友们,想要成功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并且对困难有足够的了解,那么我们定然能够冲破阻碍,获取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自信,才能让我们爆发出更多的勇气和潜力,为了成功全力以赴。

小瞧自己,等于埋葬竞争力

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充足的勇气和信心,那么即便是原本办不成的事情也可以顺顺利利完成。如果总是小瞧自己,那么不但会丧失信心,而且还会被外界的压力击垮,阻碍自己迈向成功。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总是对自己怀有“偏见”。例如,做同一件事情,看到别人成功后,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穿同一件衣服,看到别人穿着好看,于是对自己的相貌又开始不自信。

爱默生曾经说过:“‘偏见’常常扼杀很有希望的幼苗。为了避免自己被‘扼杀’,只要看准了,就要充满自信,敢于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成功人士所必备的素质中,自信往往排在靠前。李开复认为,一个人只有先具备自信,才能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推动自己走向成功。如果自卑或恐惧,那么这些情绪也会在无形之中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只会让你走向失败。因此,千万不可低估自己的潜在能力。

1993年,苹果公司遭遇危机,公司高层任命斯平德勒接任斯卡利的职位,出任CEO,领导公司的整体运营。斯平德勒身材魁梧,长相粗犷,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人。事实上,在之前的职位上他也的确做得非常成功,这也是苹果公司挑选他来担任CEO的原因。当时,李开复也对这个大个子领导充满信心,觉得他的到来会让公司的颓势有所转变。

然而,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原本实力非常强的斯平德勒自从当上CEO之后,竟然开始变得不自信了。在公司里,斯平德勒一直是以口才好着称的,但成为CEO之后,每次上台超过10分钟,他就会浑身是汗,显得非常紧张。更糟糕的是,上台前如果没有预演,斯平德勒的思路就会很乱,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让听演讲的人一头雾水。他不仅上台做报告如此,平时工作中也一样。每当遇到麻烦事的时候,斯平德勒都会趴在桌子下面,两手抱着头,脸上则是一副非常痛苦的表情。而且,由于工作压力太大,斯平德勒还得了心脏病和恐惧症,每天上班的时候都要带着测心率的仪器,把自己弄得非常狼狈。

由于经受不了长时间的折磨,斯平德勒最后主动离职了。走的时候,他留下了一句非常悲伤的话:“离开这个让我又爱又怕的地方之后,我相信我将重新变得完整。”

能够被苹果公司一眼相中并选任为CEO,可见斯平德勒本身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担任CEO期间,他表现得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并将自己弄得狼狈不堪,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他丢失了自信心,一开始便因为恐惧乱了阵脚。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如今这个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如果想要增强竞争力,那么首先就要培养自信心。但凡对自己有一点不自信,可能都会成为我们通向成功的绊脚石。因为竞争总是残酷的,它不仅仅是能力的竞技,更是一场心态的对决。

很多时候,一个人如果想要一直从心底肯定自己,那么就应当像打扫街道一样,将相当于是街道最阴暗角落的自卑感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这样新的机会才会随之而来,心中才能永远充满阳光。

李开复曾经说过:“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有句古诗:‘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培养自信,首先不要小看自己,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米诺·马森刚开始只是一个在乡下经营着小本农具买卖的商人,尽管生活平凡且充实,但是却没有余钱买自己想要的东西。马森的妻子并没有抱怨,只是认为天意如此。然而马森却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让妻子过上好日子,因此心里总结有一个疙瘩。

后来,他听说在底特律有一份经营农具公司的工作,于是决定试试,希望能够多挣一点钱。他在面试的前一天抵达底特律,晚饭后他坐在旅馆中沉思,突然对自己的无能憎恨起来,他问自己:“为什么失败总是属于我呢?”

他一边想着自己过去的失败,一边拿出一张纸写出了自己非常熟悉的、在近几年内远远超过他且取得了更多权力和成就的人的名字。其中两个原是邻近的农场主,现已搬到更好的地区去了;其他两位马森曾经为他们工作过;最后一位则是他的妹夫。

他把自己的能力与他们作了一个比较,觉得自己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差。并且他们在所受教育、个人习惯等方面,也并不拥有任何优势。终于,马森想到了另一个成功的因素,即主动性。他再深深地挖掘自己,发现缺少主动性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他并不看重自己。马森不得不承认,他的朋友们在自信上胜他一筹。

他靠前次发现了自己的弱点。他坐着回忆过去的一切,他发现他从记事起便缺乏自信心,过去总是在自寻烦恼,而且总在表现自己的短处,几乎自己以前所做的一切都表现出了这种自我贬值。终于马森恍然大悟: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话,那么将没有人信任你!所以他做出了决定:“我一直都把自己当成一个二等公民,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这样想了。”

带着这种根除自卑的决心,马森在第二天上午开始了与公司的首次面谈。在昨天之前,马森希望自己有勇气提出比原来工资高750甚至1000美元的要求。但经过这次自我反省后,马森认识到了他的自我价值,因而把这个目标提到了3500美元。结果,马森达到了目的。他获得了成功。

如今,马森已经拥有一所漂亮的新家,而且他们全家也不再为第二年孩子的学费而忧虑了。另外,他们还打算下一个周末去海外度假。

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很多人缺少的并不是能力,而是自信。严格来说,自信或许并不能算是一种具体的竞争力,但是它却可以帮助一个人获得健康的心态,获得更多可以争取的机会。

所以,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们想要自己的能力不被这个社会所埋没,想要让自己能够彻底根除颓废自卑的心理,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在内心不断肯定自己。只有带着自信上路,才能更好地成长,不被竞争的洪流所冲击,让自己绽放出卓越的光芒。

用自信为自己打造一把成功的钥匙

自信不仅是成功的助推器,还是我们每个人在迷惘中的指路灯。所以,用自信为自己打造一把成功的钥匙吧,它可以让我们整个人的身心都充满坚定和勇气,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

奥里森·马登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我们分析一下那些卓越人物的人格素质,就会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开始做事前,总是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直到胜利!”

自信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在每一个成功者身上我们都能见到它的魅力。它一方面赋予了成功者奋斗的动力,另一方面又帮助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看到希望,因此我们往往将自信看作打造成功的钥匙。

走在成功路上的李开复也曾表示:“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1993年,李开复在苹果任职。当时的苹果公司因为效益不好,正在大幅度裁员,弄得公司里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家都无心工作。可是就在大家都为自己的饭碗而担心的时候,一门心思搞研究的李开复却发现,公司里其实是有很好的多媒体技术的,只不过PC无法将这些技术充分利用到产品中而已。另外,李开复还预测,如果将这些技术全部加以充分应用,那么它们很可能会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而成为主流。而且,这些技术再加上用户界面的突破,也很可能成为以后公司业务的主流。

意识到这些后,李开复没有多想,马上动笔写了一份题为《如何通过互动式多媒体再现苹果昔日辉煌》的报告,递交了上去。他的自信让他觉得,自己的这份报告肯定能够得到高层的认可。

果然,李开复的这份报告立即引起了公司高层的注意。多位副总裁经过商议后一致决定,公开采纳李开复的意见,并且决定发展简便、易用的多媒体软件,同时任命李开复为互动多媒体部门总监。

对于李开复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带有自荐性质的升迁。在当时苹果公司大幅裁员的背景下,李开复能得到如此重视,靠的就是他的自信。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李开复和其他职员一样将关注点放在裁员上,并且悲观地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他能够从中找出可以帮助公司解决危机的方案,并且得到这个机会吗?

自信是成功者前行的拐杖,因为有自信,人们即便是处于悲观的环境中,也能够积极行事。

此外,对于怀揣着自信的人来说,即便前面是悬崖峭壁,他们也能够果敢地勇往直前,因为在这些人心中永远都燃烧着一把火,能够一直对前路充满期待。

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会欣赏自己、相信自己很重要。因为只要对自己宽容一点,大度一点,多给自己一点点耐心,那么不仅能够帮助自己重新收获自信,而且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奇迹,挖掘出自己的魅力。

世界着名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曾经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可是演奏的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声音的存在。

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于是便指挥大家停下来重新演奏,可是演奏几遍之后,他发现还是不对,于是他认为可能是乐谱出现了问题。但是,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错,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为坚持自己的判断,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才敢坚持说是乐谱有错,从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奖牌。

即便是再卑微的生命都可能成就伟岸,因为自信可以帮助他们发挥出惊人的执着和力量。看一看国内外那些优秀的科学家,有哪一位不是对自己所研究的项目充满信心的呢?尽管他们在成功的路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可是正因为他们对目标的执着,这些失败反而能激发起他们内心的斗志。

当然,自信并不是平白无故地就会附在人的身上,一个人只有首先充满正能量,接着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信,另外还要有真才实学,这样才会形成自己前进的动力。如果这些都不具备,空有满腹自信,那么也只能是自以为是罢了。

年轻的朋友们,只要我们手中握着自信的钥匙,那么就一定可以开启人生的辉煌。因为自信是肯定自我智慧的光芒,也是让我们在受到阻碍时断绝犹豫的力量。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树立自我欣赏的意识,并且坚定认为自己是人群中最特别的那一个,那么自信就会成为我们开启人生金库的钥匙。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负

一个自觉的人不仅会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而且还会请求他人帮助评估。这样的人不仅能够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摒弃自大的情绪,而且还能开放心胸,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飞奔。

李开复曾将自己接触过的80后创业明星分成两种:靠前种充满自信,有着明确的目标,并且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投入,热爱自己的团队和工作,珍视商机,从长远看,这些年轻人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另一种创业者却让李开复非常担心:他们创业似乎只是为了脱手、上市、发财。在人群中,他们相当自负,不可一世。在李开复的眼中,有着这样态度的年轻人最终不可能成为未来的领导者。

我们常说,做人要自信。但是自信是建立在了解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如果总是盲目地认为自己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甚至自信过了头,那么就很容易变成自负。

李开复1961年出生在台*,当时他的母亲已经43岁,尽管被医生数次警告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李开复的母亲还是不顾一切地生下了他。尽管受到母亲极度宠爱的李开复喜欢做很多恶作剧,但是有一件事却是绝对不允许的,那就是傲慢和目中无人。

在李开复5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对母亲说不想再读幼儿园了,想去上小学。母亲对年幼的他说,再等一年你就可以上小学了。可小开复对母亲的回答并不满意,自信满满地说:“让我自己考怎么样?考上了就让我上小学!”

几个月后,母亲托人让年纪不够的李开复参加了考试,结果李开复很争气,考了个靠前名,也顺利地上了小学。这件事给小小年纪的李开复很大的鼓励,使他信心倍增,但自信的同时,他也开始变得骄傲起来。

在李开复顺利地上小学之后,有一次,邻居阿姨来李开复家做客,询问他的成绩。当时李开复自信满满地仰着头说:“我都没见过99分长什么样子!”傲慢的劲头十足。然而就在这件事发生后的第二个星期,李开复学校举行了一次考试,结果他只拿了90分。当李开复的母亲看到成绩单后,二话没说,有史以来靠前次打了李开复。被打后,李开复哭着问什么打他,母亲告诉他:“打你不是因为你的成绩不够高,而是你骄傲、自大,你说‘没见过99分长什么样’,那就每次都考100分啊……”此外,母亲还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

儿时的这件事情对李开复影响很大,通过这件事,他明白了自信和自大的区别。这一次深刻的记忆,使得李开复懂得了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才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有句话说得好:“自信是英雄的本质,自负是愚人的特征!”我们都想拥有一份自信的处世态度,以便从容地面对生活。然而“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一个人如果总是狂妄自大,自信过了头,那么就只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去信赖一个言过其实的人,更没有人愿意帮助一个出言不逊的人。

对于涉世之初的年轻人来说,一定要理智地看待自信与自负的关系。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固然重要,但是绝对不可因为自身的能力而傲慢无礼。只有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并且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这样才会一步一个脚印迈向成功。

比尔·盖茨和他的团队带领微软公司创造了IT界一个又一个神话,作为微软靠前任华裔副总裁的李开复,除了景仰比尔·盖茨的商业成就之外,更景仰的是他自信且谦逊的性格。

对此,李开复曾举过这样一个有关比尔·盖茨谦逊的例子:“我曾有一个朋友在微软专门帮助比尔·盖茨准备讲稿。这个朋友告诉我,每次演讲前,比尔都会仔细批注并认真地准备和练习,到台上讲的时候都会讲得很好。而且,比尔每次演讲完,都会下来和我的朋友交流,问他:‘我今天哪里讲得好,哪里讲得不好?’并且他并不是问问就算了,还会拿个本子记下自己哪里做错了。当一个人在事业上做得这么成功,还能这么敬业,还是这么谦虚,还是这么愿意学习,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很多人成功了就把自己变得很自大。我觉得比尔·盖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关于自信与自负,李开复还曾讲过:“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我原有个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事实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认此事。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信誉和他人的尊敬。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自负的人便是这般“没有自知之明”,因为他们总是自负狂妄,看不起别人。尤其是在职场中,如果年轻人总是趾高气扬,甚至对身边的同事傲慢至极,那么即便你能力不错,也会遭到周围人的厌恶。

所以,年轻的朋友们,即便你们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争取到成功,但是也请公正地评价自己,主动接受周围人的批评和反馈。当我们能够虚心地理解和接受他人的想法时,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并且在谦虚谨慎中走向成功。

学会欣赏和肯定自己

对自己说行的人,相信自己,才能充满信念。对自己说不行的人,不相信自己,就会失去信念。自信往往就是一个循环,如果我们能够欣赏自己,并对自己表现出足够的肯定,那么他人就会认同我们的自信,而我们便会越来越充满信心。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造就的你。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与否,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独特的“我”,既有优点,也有不足。一个人只有充分地接纳自我,懂得欣赏自己,才能在潜意识里铸就成功的信念,从而化成成功的行动。

在李开复的心中,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内心中对社会对生活的自信。在他看来,自信的秘诀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一个人懂得自我欣赏和肯定,才能够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并且在危急关头发挥自己的优势,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耀。

刚刚加入微软公司时,李开复在工作中与同事进行一般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比尔·盖茨面前总是不敢讲话,因为他非常担心自己说错话。

有一天,公司议会决定改组,比尔·盖茨召集了十多个人开会,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李开复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倒不如豁出去把心里话都讲出来。于是,他鼓足勇气说:“在我们这个公司里,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而不顾及员工的感受和想法。在别的公司,员工的智商是相加的关系。但当我们整天陷在改组‘斗争’里的时候,我们员工的智商其实是相减的关系……”

当李开复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会后,很多同事给他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量这么说。”尽管李开复心中也有一阵子为自己所说的话担心,然而结果是,比尔·盖茨不但接受了他的建议,而且还改变了公司这次的改组方案,并在与公司副总裁开会时引用李开复的话,劝大家开始改变公司的文化,不要总是陷在改组“斗争”里,造成员工的智商相减。

从这以后,李开复再也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了。而这件事也让李开复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不相信自己,不尝试一次,怎么知道自己不能呢?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身上都藏有闪光点,只是有些暂时还没有发现而已。如果我们经常对自己说行,相信自己,肯定自己,那么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就会将这种成功的信念,**成成功的行动。这样,即便面对困难,我们也能够勇往直前,直到成功。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无法相信、无法接纳,总是质疑自己的能力,用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那么只会将自己扼杀在成功的摇篮里。

生物学家弗兰克林是非常有才华的。1951年,他首先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结构,但因受到“权威”的诘难,他开始怀疑自己,最后竟然承认这个发现是错误的。直到1953年,又有两位科学家重新发现了这一结构,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弗兰克林正是由于不敢相信自己,于是将自己在生物学上划时代的发现拱手让给了别人。

对于大部分在成功路上奔波着的年轻人来说,如果总是在内心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么你就已经失败了。因为当你在内心否认自己的时候,你就已经为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找好了退却的借口。

那么,对于年轻人来说,如何才能坚守自己,不失去信念呢?李开复认为,其实自信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的,具体的做法是:用具体的事例反复“训练”你的大脑,经过潜意识的每一次思维,告诉自己你是值得信任的,你应当为自己自豪,你必须成为自己较好的啦啦队。

李开复认为,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在每一次表现出色时,都告诉自己:“我真的很不错!”甚至在每晚入睡前,都能想一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自豪的事情:得到了好成绩吗?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期望值吗?有谁夸奖了自己吗?这样每天找到一件或几件成功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这些“小成功”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法国着名的小说家小仲马,头几年写的作品没有一篇被认可,都被编辑退了回来。他父亲大仲马建议他在寄稿时告诉编辑他是大仲马的儿子,但小仲马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

小仲马面对一次次的退稿,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成功,一定能成功!”这些话,使他不受失望、犹豫等消极因素的干扰。这种积极的思想产生了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地推动他去思考、去创造、去行动、去完成使命。

直到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一位知名老编辑被他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他和大仲马有过多年的书信来往,他发现《茶花女》投稿人的地址和大仲马的地址丝毫不差,怀疑作者名字就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所以他带着这些疑问去拜访大仲马,当他得知作品的作者竟是大仲马的儿子小仲马时吃了一惊。他问小仲马为何不署上他的真实姓名,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自己真实的高度。”

事实上,除了在心中夸奖自己之外,我们也要尝试着让自己的言语充满自信。正如小仲马在面对退稿,不断为自己注入自信时说的每一个字,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他的潜意识,让他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并获得成功。

李开复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的每句话都带着消极、失望的情绪,那么他肯定会越来越自卑。改变说话的习惯可以帮助你获取足够的自信。因此,在面对困难时,不要说‘我做不到某件事’,而要说‘到现在为止,我尚未做到这件事’‘我只要……就能做到这件事’‘为了做到这件事,我要努力做好’……”

学会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学会在无人喝彩的时候能照样前行,这样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境地,我们也能够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自己,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努力。毕竟,一个懂得欣赏自己和肯定自己的人,才会带领自己攀爬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自信中发掘成功的优势

一个人只有先了解自己,发掘出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多地发挥自信,体现自己独具的才能,价值才会更大,更无可取代。如果不懂得利用自己的长处,最终是无法提升个人能力的。

许多年轻人都曾在成功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过,然而似乎并没有什么收获,而且还遭遇了人生中的瓶颈,由此陷入到苦闷彷徨中去。其实这种状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还没有认清自己。如果一个人懂得发掘和利用自己的优势,那么他的能力可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让自己走向成功。

多元智能大师迦德纳博士(Gardner)曾经表示:“人人都有优势智能,而这优势智能有待被唤醒。看见自己的天才,是敲开生命宝藏的一块砖石。”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想缔造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世界,那么首先就要学会从自信中发掘自己的优势,以此来达到成功。

微软公司曾经有一项规定,各部门每年都会有4次集中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成果的机会。微软的员工非常重视这个机会,因为如果自己工作成果足够好,不仅能够得到比尔·盖茨的认可和鼓励,还能从公司获得更多的支持,对后续工作的展开有极大的帮助。所以早在汇报前,全球各个研究院就已经开始提前报名排队。

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刚成立那一年,李开复带领团队研究的几个研究项目都还没有得到最终结果,但李开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在手里的几个研究项目都没有出结果的情况下,就向比尔·盖茨申请两个汇报成果的机会,时间定在半年后。李开复为什么如此急于表现呢?因为他想借此宣传中国研究院。当时中国研究院成立的时间很短,别说外界,就是微软总部的人对其也不是很了解。李开复就是想抓住这次汇报的机会,如果能在比尔·盖茨面前成功演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会对研究院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当时,李开复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手上的4个项目6个月后就能有好结果,因为它们各自成功的概率只有60%,但他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于是他就用两个措辞含糊的报告题目预定了位置。6个月后,李开复他们进展得很顺利,如他所料,果然有两个项目得到了很好的成果。于是李开复充实了报告材料,带着自己的团队飞往美国总部为比尔·盖茨做了现场演示。

这次汇报很成功,就在汇报完的第二天,比尔·盖茨对所有微软高层管理人员说了一句着名的话:“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我们微软中国研究院,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正是比尔·盖茨的这番话,让李开复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声名鹊起,成了公司内的明星部门。

李开复曾经说过:“当你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并做了最终决定之后,即便有人反对,你也不必在意——你就是你自己,你的自信可以帮助你发挥优势,释放潜能。”此外,李开复还强调“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让自己有最大的机会取得最优秀的成果,从而培养自信、走向成功。

另外,在写给中国学生的信中,李开复曾提到美国盖洛普公司出版的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在书中,盖洛普的研究人员这样陈述自己的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是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弱势,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人生规划也都是为了自己能够成功,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然而,如果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么就要在自己更容易做好的领域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样才能在自信中找到能够贴近成功的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

正如爱默生说过的:“什么是野草?就是一种还没有发现其价值的植物。”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够从自己自信的领域里挖掘出自身的优势,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从而迈向成功。

在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开设的培训班里,曾有一名叫做黛西的女士。她刚刚大学毕业,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性格内向,因此与他人讲话时,总是显得不太自信。尤其是在面试的过程中,因为害怕说错话,她在面试官前总是沉默寡言,为此面试连连失利。最终她找到卡耐基,希望卡耐基能够帮助她。

在与黛西女士短暂交流之后,卡耐基告诉她:“黛西女士,你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要再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你是非常优秀的。”首先卡耐基建议她先去商场将自己好好打扮一番,并且鼓励她为自己买一套面试时的正装。当黛西穿着合适的正装出现在卡耐基面前时,卡耐基感觉她整个人都精神了很多。接着卡耐基让她在课堂上大胆地把心中的想法说出来,把每一堂课当做是自己面试时的训练。

慢慢地,黛西女士建立起了自信心。当她和陌生人交谈时,不再慌慌张张,不仅谈吐十分流畅,而且还充满了女性魅力。不久,她便收到了一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书,找到了人生中的靠前份工作。

事实上,培养发掘自己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弥补本身的劣势要重要得多。正如黛西女士,卡耐基首先帮助她找到可以让自己焕发女性魅力的优势所在,然后再加以渲染,这样黛西女士的内心也会有很大的变化,等到黛西女士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卡耐基才开始诱导她大胆地讲话。如果一开始卡耐基只是一味地告诉黛西女士如何公开讲话,那么是无法达到此效果的。

对于年轻人来说,从自信中发掘自己的优点,不仅能够找到真正的自我,而且还比生硬地强调如何克服缺点来得强。学会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从而加以培养,这样才能在理想和兴趣的牵引下走向成功。

从失败里获取自觉的力量

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的自信与自觉是平衡的,他不仅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而且还会在经历挫折和失败后,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受挫能力,通过自觉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每个年轻人都有梦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这些梦想全部实现却非常困难,因为通往梦想的路上埋伏着太多的挫折,而我们每走一步可能都要历经艰辛和失败。那么,在遇见失败的时候,你是哭丧着脸垂头丧气,还是从中获取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力量呢?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过:“我们因有梦想而伟大,所有的伟人都是梦想家。有些人让自己的伟大梦想枯萎并凋谢,但也有人灌溉梦想,保护它们,在颠沛困顿的日子里细心培育它,直到有一天得见天日。”

追逐梦想的时候,如果我们犯了错,那么越早承认越好。回顾李开复的成功之路,也曾充满了曲折,然而对待这些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李开复却说:“如果你总是不认输,要证明自己,那么就只会丧失机会成本。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是的,李开复悟出了这个道理,同样他也正是如此对待自己的失败,所以最终他成功了。

在博客里,李开复曾与一位网友展开了这样一场对话:

Q:开复老师您好,在《对话》节目里看到您,主持人问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人才,您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您非常自信。我想问:您自信的标准是什么?您自信的力量来自哪里?怎么让这种力量一直保持,甚至影响您一生呢?

A:自信是一种感受,我不认为有绝对的标准。如果我对自己的认识很充分,能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状况,毫不迟疑地欣赏自己的长处,也开放地接受自己的失败与不足,通过积极学习来拓展自己,这样你就有了自信,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变得和谐。

我自信的力量来源很广,其中一部分来自我的家庭。我的父母很开明,经常鼓励孩子,给我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同时我的家教很严,妈妈要我们诚实,爸爸要我们谦虚实在,这些价值观奠定了我自信的基础。

自信不是绝对的,而是基于自觉的。如果没有自觉,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后你的每一个失败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你不要把自己的目标设定得高不可攀,要定在一个合理的位置。

建议你不要总是定太大、太长远的目标,而多给自己定一些小小的目标,一点一点达到后,不要忘了夸奖、奖励自己。渐渐地,自信就可以建立起来了。

正如李开复所说,自信没有绝对的标准,可以从成功中获取,也可以从失败中领悟。然而最重要的是,当自己失败之后,要学会总结,要学会反思,更要重新规划自己的成功之路,如果大的目标不能完成,那么不妨切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这样反倒能从小目标中重新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海斯利特曾经说过:“一个人小看自己,那么他人也有理由小看他。”如果一个人能够自信地朝自己梦想的方向前进,以破釜沉舟的勇气争取他梦想的生活,即便他曾面临过失败,但是成功最终会在他意想不到的时刻降临。

因此,对于现如今正处于奋斗阶段的年轻人来说,无论你经历过什么,失败过几次,都请千万记住:除了要对自己做出的那部分成功进行肯定之外,还要有失败的觉悟。只有对失败产生觉悟,才能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以便下一次更好地上路。

李开复在博客中写下过这样一段话:

“曾经有位学生问我:‘这个世界到底是不是公平的?’这个问题在‘开复学生网’上引起过一场大讨论。有些同学认为世界很公平,一个人只要有志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障碍;也有些同学认为世界极端不公平,因为无论是财富、天赋还是运气,老天爷好像总是青睐别人。对此,我的回答是:‘认为一切都靠命运(宿命论)或一切都靠自己(人定胜天)都是不合适的。’

“就算在最艰苦的时候,当你感觉命运已抛弃了你的时候,你还是有选择的。就像弗兰克尔所说的:‘在任何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还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当然,有时候,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勇气。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害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你尽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你就应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当一个人从失败中产生自觉的精神时,他就有了追求进步的思想。生活中真正的强者往往正是那些怀着希望和自信,勇于接受自己,昂首迎接生活挑战的人。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具备迈向成功的条件,哪怕你仍旧处于失败中。

对于年轻人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自觉的精神。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李开复一样,即便失败也能从中总结自己的不足,并且依旧愿意向着成功的路途前进,那么我们永远都会充满自信地走向成功。

在自信和自卑间找到平衡点

自信与谦虚并不矛盾,二者是可以紧密结合的。真正的自信,是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能力充分相信;真正的谦虚,是指不自满,愿意接受批评,虚心听取意见,主动向人请教。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往往虚怀若谷、谦虚好学,又不失自信。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见到一些年轻人,觉得自己有几分能力,于是自信满满,在他人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时时为自己的这种能力而骄傲。还有一些年轻人因为能力欠佳,于是整日怨天怨地,终日陷在自卑的泥沼里不可自拔。

李开复曾经说过:“既不能因为过于自信而跌入自负的深渊,也不能因为过分自省而加入自卑者的行列。在自信和自省这组对立统一的逻辑概念之间,需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要想有所作为的话,自信必不可少,但是不能因为自己很突出就居功自傲,也不能因为技不如人就妄自菲薄,彻底否定自我。要想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那么就必须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样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游刃有余。

2008年,腾讯新闻特邀李开复进行一场科技问答,在对话中,当记者问李开复对比尔·盖茨有何看法时,李开复微笑着这样回答道:“聪明?天才?思维怪异?不,我理解中盖茨的特质是谦虚。一个谦虚的天才,很难得。”

在李开复的回忆里,盖茨原本是很喜欢竞争的人,而且非常享受辩论,就想听到不同观点,又总是想赢。可是好胜心和好奇心,并没有影响盖茨最终成为一个谦虚的人。李开复说:“我记得在微软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一位技术助理与盖茨发生争论,助理说:‘盖茨你错了!’盖茨说:‘我没错。’在‘错了和没错’的几轮僵持之后,助理列出了翔实的证据,于是盖茨恍然大悟,立刻回答:‘你对了,我错了。’”

李开复说:“其实日后我总能回忆起这件往事,所以被问到盖茨的特质,我靠前个反应总是谦虚,或者说率真。”

事实上,盖茨在40岁之后就开始隐藏自己的天才锋芒,完成这种退居幕后的转变并不容易。李开复举了一个例子印证了盖茨当时转变的艰难。“把CEO的位置让给鲍尔默后,有时盖茨听到鲍尔默的观点也并不同意,可他一次次忍住了就是没有站起来,他努力让自己从好胜变得谦和,这很难。”

李开复认为,盖茨身上的优点,比如谦虚,对自己的人生态度也有不小的影响。“离开微软之后,我们没再有过什么沟通,但是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很希望能和盖茨一起投身教育。”

在李开复的眼中,比尔·盖茨事事充满自信,一心想要夺取胜利,然而这种自信却并没有使他变得十分骄傲。当他发现自己的确有错误的时候,依然肯低头认错。即便日后退居幕后,要缩减自己的光芒,他也没有因此而变得态度散漫,而是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谦和。这种能够平衡人生态度的特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尖锐,有时温和,在这个两极的世界里,自信与自卑、坚强与软弱,总是相互牵连,只不过有的人将这个两极拉得很大,有的人却能平衡制约,从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怎样成为21世纪的人才?首要条件是自信中不失谦虚,谦虚中不失自信。”这是李开复与大学生们分享的成长领悟之一。李开复一直都强调自信和谦虚不是矛盾体,而是统一体,一个既自信又懂得谦虚的年轻人,才是21世纪最需要的人才,而自信、谦虚更是当代年轻人的首要品质。

我们再来看一个海归的经历。一个出国留过学的高学历人才,在他毕业后的两年里,一连换了好几家单位,每次都在不长的时间里被公司辞退。

刚开始的时候,这位海归非常自信,而且找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因为应聘单位一听说他是海外留学归来,都争相聘请他。于是,他选择了其中一家不错的单位。可是刚到单位靠前天,他就颇为不满。因为没有专人接待,领导只让一位同事帮他安排了住宿。他有种受冷落的感觉,觉得自己是留学归来,非常有能力,理应受到相当的重视,然而却受到如此待遇。

带着这种情绪工作,他自然处处挑剔,什么都看不上眼,这样过了三个月,因为没有创造出他本该创造的价值,领导对他的能力开始产生了怀疑。不仅如此,因为顶着光环,过于骄傲,他的同事关系处理得很差,大家都疏远他,最终他因为没有创造效益被公司辞退。

之后他又去过几家单位,每次都是因为无法拿出业绩,自己又埋怨不受重用,过不了几个月就被辞退。慢慢地,当初那种自信的感觉似乎荡然无存。就这样来来回回两年的时间,这位海归不但没有找到工作,而且还变得自卑起来。因为他看到与自己一起回国的同学如今都身担重任,而自己却还在招聘市场游荡,心理就更加不平衡。后来,他干脆把自己关在家中,也不出门找工作,变得怨天尤人起来。

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找到自信与自卑平衡点的人很少,因为有不少人都极力排斥这样的两极生活。然而,一旦我们脱离这个平衡点,心灵和生活都会受到非同寻常的煎熬。只有相信自己而不盲目自信,谦虚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而不盲目听从,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只会变得固执而带有偏见。

每个年轻人都应该试着在自信和自卑间找到平衡点,在自己充满自信,意气风发的时候能够反躬自省;在自己失意不顺的时候,能够审时度势,再次坚韧起来。这样才不会盲目自信,也不会过分自卑,才能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Serein真"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WeBvR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