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商报的微博,江城清道夫,一周清理70余遗体,辛劳无人知。

2009年10月24日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河边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严肃地站在船头,一手拽着捆绑尸体的绳索,另一只手比划着尸体的价钱——12000元,要求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尸,否则拒绝将尸体拖上岸。

江汉商报的微博,江城清道夫,一周清理70余遗体,辛劳无人知。

伴随着照相机快门键的一声响,这一刻被永远地记录了下来。就这样这张《挟尸要价》的照片横空出世,后来获得了摄影界*高奖项——金镜头奖。

紧接着捞尸人的口碑急转之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然而,事情真如照片中所显现的那么简单吗?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01

2009年10月24日当时15名大学生正在野炊。突然,他们听到了河面上传来孩子的呼救声。于是其中 三名学生 不假思索,纷纷跳入浑浊的江水施救。就在那一刻,命运的沙漏翻转,三个年轻生命的理应绚烂多彩的人生便定格在了那一页。

消息很快传遍了校园,震惊的师生们赶到现场。校方意识到,要让这三位英雄安息,唯有打捞出遗体。于是他们联系了附近的捞尸队。不久,一支由多名当地村民组成的打捞队开着渔船驶来。

江汉商报的微博,江城清道夫,一周清理70余遗体,辛劳无人知。

船到江心,队长王守海大声喊道:"每具尸体一万二,谁出钱?"一个价码脱口而出,顿时引来阵阵哗然。校方只好缴纳3700元的押金,王守海这才下令队员入水作业。

一番挣扎后,终于将靠前具遗体捞了上来。就在大家以为就要为这些英雄们送别时,王大爷突然将绳索往回一拽,不给钱就不给尸体!现场一片哗然,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苦苦哀求。

就在这时,一名记者拍下了那张令人诟病的照片。

随着《江汉商报》一纸揭幕,舆论纷纷铺天盖地而来。"死到临头不斩命""拿钱不办事"的帽子狠狠地扣在了这位苍老打捞人的头上。

02

从中国古代就一直存在捞尸人,他们专门在长江边打捞尸体。这个职业有点类似于站在三途河上捞人的感觉。

我们知道三途河是生界与死界的分界线,而 捞尸人就是乘船在上边捞人 。如果打捞的及时上了船就去往生界;不及时就只能继续往前走。所以他们又叫做 阴阳跨界人

陈松 是朝阳河一带出了名的"阴阳跨界人"--捞尸人。从小跟随父亲捞尸,至今已几十载。起初只是为了谋生, 后来渐渐有了积阴德的想法。 在他眼里,江面上的浮尸再正常不过。

扁担、排钩、绳索,这就是陈松的全部家当。每天清晨,他就坐在小船上仔细观察江面,只要发现有浮尸,就会立即驶去捕捞。可别小看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捞拖尸体可不是件容易事。

江汉商报的微博,江城清道夫,一周清理70余遗体,辛劳无人知。

首先,要确保尸体完整,不能在捕捞过程中造成破损。其次,要观察尸体是否有外伤、残缺等暴力痕迹。如果发现异常,陈松会靠前时间报警。

最令人望而生畏的,是那些恐怖的"巨人观"现象--尸体浮肿发臭,眼球凸出,嘴唇外翻,有些甚至只剩下一具躯干。

面对这些骇人景象,陈松早已见怪不怪。但问题是,长期同这些腐烂变异的尸体打交道,健康状况难免受到影响。

被水泡过的尸体,浑身散发出刺鼻的臭味,这种味道犹如滲入骨髓,哪怕洗上几个小时也洗不掉。一位老捞尸人曾说过:" 沾染上就是一辈子的事 "。为了打造味觉阻隔,陈松只能靠抽烟来麻痹自己。

更糟的是,尽管陈松的工作环境如此恶劣,收入却微薄得可怜。每捞到一具尸体,民政局只会给他500元的补贴费。

如果有家属前来认领,他们也会给一些辛苦费,但通常不会超过三千元。陈松自己也说不上是富裕还是贫困,只是勉强糊口而已。

捞尸人这个职业,除了面临种种生理和心理的困扰,社会歧视和家庭压力也是其中沉重的一笔。

江汉商报的微博,江城清道夫,一周清理70余遗体,辛劳无人知。

放眼周围,几乎找不到谁支持自己的家人从事这份"邪门"工作。陈松的妻子每每看到他浑身腐臭味,便苦口婆心劝阻。只是看在那些家属哭泣却仍满怀感激的份上,她才作罢。

不仅是陈松还有陈喜阳。

1981年对当时32岁的 陈喜阳 来说,注定是人生转折的一刻。

那天,他照常信步走到长江边散步。就在这时,他的视线被江心一叶小舟吸引住了。只见一名老者正在小船上忙碌,时而撒下钩子,时而将钩子拽起,动作麻利熟练。陈喜阳好奇地看着,却不知那竟是在江面上"捞尸"。

江汉商报的微博,江城清道夫,一周清理70余遗体,辛劳无人知。

突然,那老人喊住了他:"年轻人,你是在看我干活儿吗?要不要一块儿来?"陈喜阳愣了愣,连连摆手拒绝。他心想,捞尸?那可真是晦气活儿!但出乎意料的是,老人却热情地解说起来:"别怕别怕,我们这可是在行善积德呢!你看,要是没人捞这些尸体,可怎么办?"

" 行善积德 "四字,顿时打动了陈喜阳。他定睛一看,果然在不远处,有具腐尸正随波逐流,若无人理睬,只怕将永无归宿。

陈喜阳的心里泛起一股说不出的痛彻心扉,再多的犹豫也瞬间烟消云散了。老人见状,连忙摆手示意:"那你就过来,我教你这门手艺!"

就这样,陈喜阳成了老人的徒弟,一干就是四十年。起初,每每见到那满目狰狞、腐臭难闻的尸体,他就非常恐惧。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不做,又有谁愿意去做这份的工作?于是他咬咬牙,硬生生将恐惧压了下去。

江汉商报的微博,江城清道夫,一周清理70余遗体,辛劳无人知。

几十年过去,陈喜阳早已成为了一名老练的老捞尸人。夏日暴雨肆虐时,他便提心吊胆,因为那往往意味着将有无主的尸首漂流至此;寒冬腊月时节,他也毫无喘息,因为江水并不因天气而放慢脚步;每每接到求助电话,他都是迅速赶赴现场,因为捞尸人最忌讳的就是让亡魂无主地在江面上飘荡。

岁月终将老去,但信念不会。陈喜阳坚信,自己所做的,是在给那些逝者"一个归宿",给他们的亲属"一份寄托"。

江汉商报的微博,江城清道夫,一周清理70余遗体,辛劳无人知。

或许这就是捞尸人存在的意义吧,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生命的尊严,化作人间最后的一线曙光。

可是,现实并不能让所有人理解。社会对这份职业仍存有太多偏见,不是将其视为"赚死人钱"的不道德行为,就是将其贬低为"晦气"一途。

身旁的亲朋好友更是无不对陈喜阳劝诫:"快快换一份工作吧,这份活太危险了!"

陈喜阳难过地说:" 我若是不做,那这些亡魂又该如何安息呢? "

是啊,即便岁月无情、白发苍苍,即便世人唾弃、亲朋叱咤,陈喜阳也从未动过离开这份职业的心思。

因为他清楚,这个世界若是再没有捞尸人,那么便再也没人为那些逝去的生命暖意片刻,更没有谁给予死者最后的温暖与尊严了。

可以说一开始从事这个职业也许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是随之时间的延长真正支撑他们走下去的,我想应该是一种使命感: 给生者一个答案,给死者一个安息。

03

现在我们回归文章的开头,王守海老人当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被媒体所误导。

当时王守海正在村里玩牌,突然有人跑来通知了他:"别玩了,出事了,快带上钩子,咱们去捞人!"王守海一听说是捞人,二话不说,连忙抓起自己捕鱼的"滚钩"工具,和另外四名村民一道,乘船驶向了宝塔湾。

到达现场后,王守海立即撒下钩子开始打捞。令人惊讶的是,靠前个钩子一下水,就勾住了一具遗体。他们七手八脚地将尸体拽上了岸边。

然而,就在王守海准备继续作业时,有人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你是靠前次干这行啊?钱都还没到位,你就先把人给拉上来了!"

打电话的人名叫陈波,他注册了一家专门从事打捞遗体的公司,每捞获一具尸体,他都要先与死者家属谈妥报酬,然后才让捞尸人拉上岸。

眼见再不作为就要被扣工钱,王守海只好听从陈波的指挥,勉强按兵不动。不久,他在江面上捕捞到了第二具尸体,却依旧不敢拽上岸。为了防止尸体再次滑落江中,他只得用绳索牢牢绑在遗体的手腕处,姿态有些怪异。

就在这时,记者对这情景格外感兴趣,连拍数张照片,而王守海则无暇顾及其它,他正竭力指挥船只缓缓靠岸,生怕一个不慎,尸体就要滚落回江里。当他终于靠稳岸边时,一只手猛地一挥,示意同伴上前相助,被那名记者捕捉入镜。

谁也没有料到,就这一个平凡的指挥姿势,被那名记者妖魔化成"挟尸要价"的狰狞模样。第二天,这张照片便在网上疯传,引发轩然大波。舆论纷纷谴责王守海为了钱财,拒不将英雄遗体拉上岸,简直是对死者的不敬。

事实上,整个事件的缘由一开始就是一场巨大的误会。王守海不过是听从陈波的指示而已,哪里敢在现场擅作主张?他当晚实际分得的薪酬,也只是区区530元,其中还包括30元钩子费。

捞尸行业素来冷门,王守海多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就是希望为逝者善终尽一份心力。可谓是被诬陷了。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守海并没有"挟尸要价",而是出于一种职业禁忌才缚住尸体。

在捕捞行业,一直有"尸不上船"的潜规则,因为很多人认为尸体会带来厄运和不祥。而将尸体在岸边缚住,也是为了避免其二次落水,使打捞工作前功尽弃。

照片拍摄之时,王守海正如火如荼地指挥着救捞工作,哪里还会"挟尸要价"呢?

04.

人心是善良的,然而世事又岂尽如人意?舆论的曲解不过是一时的偏差,但也掀开了捞尸人这一特殊职业的神秘面纱。

这些水上英雄日夜坚守在江河湖海之中,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但报酬微薄;他们每天都在与死神相伴,但却极少被世人理解和尊重。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是否也应反思一下自己?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去评判别人的对错,而是去彼此包容、去用爱护佑有缺憾的灵魂。让我们一起珍视这个世界吧,好让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应有的温暖与尊重。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ClikeWa"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WWBvn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