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多,成功非侥幸,艰辛历程见证成长

访谈发表于2022年1月19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十版

唯多,成功非侥幸,艰辛历程见证成长

林峤 中国书协理事、四川省书协副主席,四川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书法作品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第五届“国展”全国奖、第四届“中青展”获奖作品。个人专著《林峤汉砖佛造像》获中国编辑学会第29届“金牛杯”优秀美术图书银奖。


世上功成事非易 唯多炼狱始方成

——林峤访谈

黄俊俭:2021年,你荣获第七届“兰亭奖”书法创作方向铜奖,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对你多年来在书法方面造诣的肯定。请谈谈你得知获奖消息时的感受,以及你投稿时的“台前幕后”。

林 峤:2021年3月22日下午,好友突然来电:“赶紧看,你获‘兰亭奖’了!”我觉得简直是开玩笑,短暂愣神后,我马上用手机搜索“第七届‘兰亭奖’获奖及入选名单公示”,当看到获得书法创作方向铜奖名单上“林峤(四川)”时,思路似乎还在“意外”的漩涡中打转。等我静下心来,思前及远,觉得我其实为这个“兰亭梦”,已经锲而不舍地奋斗了22年。

22年前,我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1998年兰亭奖·牡丹杯”中获得过优秀奖。22年来,我并非不想获奖,只因我心里渐渐明确树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夯实基础、五体书法全面发展,花甲后再谈个性和自由发挥。如果相信功夫不负人的话,期待古稀之年会有厚积薄发的那一天。就这样,一路艰辛,我从未放弃过努力。虽然也有过全国第二、三届隶书展,全国第二届篆书展,全国首届手卷展(行书)入展或获奖,但更多的时间,我有意疏远参展,在展外作冷眼旁观,练功蓄势。自己心里非常明白,这些平素从未间歇的努力都是练擦边球,为实现自己梦想必须储备足够的学养和功力。

2021年1月5日下午,省书协副秘书长唐昊老师发来了第七届“兰亭奖”征稿启事,我经过慎重考虑,做出了放弃省书协集体推选的决定,回复14个字:“我想再努力3年,争取参加下一届!”

半个月后,戴跃主席打来电话,鼓励我参加“兰亭奖”的投稿,我实在缺乏信心,再次放弃了。

参加中国书协第八次书代会出征动员会会前,戴跃主席再次鼓励我参加“兰亭奖”的投稿,我一笑,又一次“临阵回避”了。原因很简单,我已年近花甲,底气不足,怕万一落选,愧对弟子。

1月28日,中国书协第八届书代会结束当天下午,在首都机场登机大厅休憩港,戴跃主席再次鼓励我参加“兰亭奖”投稿。我原本有畏难情绪,没有投稿“兰亭奖”的意向。那天,经戴主席的敦促,顺便在手机里调出了近年写的几件作品的图片,请戴主席赐教。戴主席当场为我初步确定了八尺隶书中堂和八尺章草四条屏两件作品作为备选,返回成都后看原作,接着他又对我将要准备的第三件作品,提了一些具体的要求,让我春节放弃休假,在交稿前再冲刺一下。

机上闲坐,我又将戴主席的关照吟味一番,想了许多。虽然近几年我笔耕未辍,但懒散益重,经常思及南宋姜夔《续书谱》中所谓的各体有别,术有专工,“有专工正书者,有专工草书者,有专工行书者。信乎!其不能兼美也”。参赛者交数件书体风格各异的作品,难度过大,故多年来我不敢投“兰亭奖”,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这次经戴主席的开导鼓劲,畏难情绪开始逐渐化解,终于鼓起勇气,决定拼搏一回。

2月18日上午,我按约来到戴主席办公室,6件备选作品全部铺开,戴主席反复比较后,为我挑选了3件作品,要求全部托裱,对颜色搭配等提了些中肯建议。最后强调,待托裱件扫描出来后,6件作品的图片必须全部发给他,最后看稿确定,方可投寄。

托裱扫描后,我立即将图片发给戴主席定夺。不出意料,戴主席头一天确定的3件作品没有变,我想参加的两件作品都未选上。

当天中午,选好的3件投稿作品,加上提前两天熬夜填好的5个表格和个人参评的100元退稿费收据复印件等,按照中国书协的要求备齐,最后又请两位学生帮忙核校无误,交由顺丰快递寄出。此刻,忽然觉得全身轻松,我已经尽力了,至于入选与否,则悉听自然了。

按要求,我这次投稿的是八尺隶书中堂、八尺章草中堂、八尺断碑式组合中堂3件大作品。如果定要分享一点获奖“干货”,那就是,未来书法比拼的趋势是综合实力。对此,我已有新的计划,主要是四个方向:个人风格的建树能力;继续强化五体书法的临摹,提升创作能力;提升中国画临摹、创作的能力;丰厚文学修养及创作的能力。

黄俊俭:请谈谈几十年来你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林 峤: 回想40余年我的书画实践,有7个方面的问题,对我不断前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追本溯源,取法乎上。当代书家普遍存在底气不足、心气浮躁的现象,特别是一些青年作者急功近利,喜欢“追风”,结果得了“谁时髦便模仿谁”的流行病。今人的东西未必不好,但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若不能高屋建瓴地以时代的审美眼光去识别,很容易玉石不辨。我认为,“入古出新”方为最佳出路。

二、追求线条的“平、重、圆、留、变”。黄宾虹先生对线条的感悟有5个言入精髓的字:平、重、圆、留、变。一件好作品要能寄托作者的情性与哀乐,就必须要求笔法丰富,线条生动且变化多端。

三、绘画是书家的必修课程。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总是难以达到笔与意合,心手双畅的境界,却又无计可施。绘画能使书法家豁然开朗,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书法艺术是一种动态与静态两元相互依存的空间造型艺术,无论是静态的汉字造型、章法布白,还是线条、行气等在时间流动中的动态美,我们都可以在绘画中得到形象直观的理解与感悟。多年来,我对中国山水画、水墨佛造像的学习和创作,对我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源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此言不虚。大自然气象万千,变化无穷,自然之道是人文历史的起源。因此,书法艺术更应对外在的自然进行不断地模仿和领悟。古人说:“日闻水声鸟声,能得绝妙心声。”实乃高见。历史上许多书家巨匠大都是从大自然的诸多现象中悟得书法真谛的。“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我们置身于喧嚣的现代生活之中,时遭浮躁的袭击,在书法创作中,都可以自觅到一片清新自然的天地。自然是一个无穷的变量,谁在大自然中感悟最深,谁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五、意临是出帖的好方法。意临不需再现原作,可调动一切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与演绎。要从古人碑帖中解脱出来,成一家之面目,就必须善入善出。出帖的关键就是意临。意临是处理似与不似的中间环节,它除了把握似与不似的“度”以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想法、心灵感应、情感思绪、性格特征等去找准切入点,并加以完善。

六、音乐能使人发挥创造力。当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过:“书法是一种艺术,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和其他艺术一样,尤接近于音乐的、舞蹈的、建筑的构象美。”这就是说书法通于音乐。在书法创作中若让音乐与之同步,常能激发心灵与之共鸣,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在不经意中将布白、节奏、行气、意境完美化,从而创作出“无意于佳乃佳”的作品来。

七、好作品必须靠人品、书品、画品支撑。古时画论有人品、书品、画品之说,我年轻时不甚明了,现在经历数十年沧桑,方解此是最真实的大道理。人品好,不一定书品、画品好,但书品、画品好,必须具备好人品,所以古时画论又有“立德说”。

黄俊俭:2020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你的个人专集《林峤汉砖佛造像》一书,这本书凝结了多年来你对佛造像艺术的学习与研究,请谈谈你编撰这本书的心路历程。

林 峤:3年前,我参加中国书协行业建设委员会、中国石油书协主办的“石油精神翰墨行——中国书法家志愿者走进西北销售公司、玉门油田”大型活动,在路过嘉峪关时,车停下休息,有人提议拣选一块石头以志此行。大家拣选的石头都很好看,我却拣了一块破旧的砖块,大家开玩笑说我“千里拣块烂砖头”。我并不在意,认为“各有法眼”,遂一笑了之!晚上,在宾馆灯下,当大家看到我的“烂砖头”时,皆惊异非常。崭新的创意刷新了几小时之前他们的成见。因为我在砖的六面都画上了佛造像,“烂砖头”自然天成的肌理和色彩正好衬托了佛造像,苍朴之色,浑然天成,加之笔墨韵味,让佛造像熠熠生辉。没有丝毫犹豫,他们立即返回寝室,都拿来了自己拣的石头,让我画上佛造像。灵感使我难以入眠,我忘记劳累,饱享了创作的欢乐,也由此突发奇想,为什么不把佛造像艺术再现于充满厚重历史沧桑感的巴蜀汉砖上呢?返回成都后,我迫不及待地到送仙桥购买了3块普通的汉砖,兴奋地投入了创作。待写意汉砖佛造像画出来以后,很快就得到业界朋友的肯定和鼓励。他们大都从没见过,说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有些朋友觉得创意奇妙,观赏后感到震撼;也有一些同道认为,佛教在东汉时传入中国,用同时代有悠久历史的佛造像艺术同巴蜀汉砖嫁接,结合点很好,立意新颖独特,用新形式传播弘扬巴蜀汉砖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值得期待和肯定。

初期的探索实践开阔了我的艺术创作视野,嘉峪关之行,画砖的触动让我一个新的思考逐渐成熟:既然如此,为何不画一批汉砖佛造像作品,作为正式的起步呢?于是,我马上付诸行动。先在小区租下一间仓库,装修后配置了8个大型货架,利用假日又去雅安市芦山汉城淘弄汉砖等材料;后来又得高文老师的指点,先后几次去新津、大邑、梓潼等汉砖出土和残存地,不辞劳苦地寻寻觅觅,采购了一批我喜欢的普通汉砖。

汉砖入库,并非举手之劳,那不过是创作准备工作前期迈出的一小步。汉砖各色不等,小则十来斤,大则几十斤重,购置入库后搬运已是苦差,通常须得经历清洗、吹干或风干等过程,来回折腾不说,还要倍加小心。劳苦之余,偶有闲暇,无论寒暑钻进仓库,就会终日徘徊其间,流连忘返。无数次地反复观赏、酝酿、构思,一旦灵感激越,忽有创作冲动,才能进入境界,正式开始笔墨创作。废寝忘食的创作结束后还要将大小汉砖搬回仓库,进行封蜡、建立存档卡片等后期处理,既繁琐,又很消耗体力。尽管如此,我觉得苦中有乐,即为了创作不顾一切,除了艺者“自作自受”外,局外人是无法理解的。

在几年的创作劳动中,我先后得到过刘曦林、何应辉、刘朴、宗性法师、梁时民、高文、魏学峰、郭强、王家葵、刘卫东等专家学者及艺友的无私指导,开悟了我的创作思路,也增强了我的信心。锲而不舍地坚持和学习,砥砺了我的毅力,也丰富了我的创作技巧。一块块汉砖佛造像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一批批风貌独特、似有学术和内涵价值的拙作相继问世后,很快得到四川美术出版社的回应,决定出版《林峤汉砖佛造像》一书,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褒奖。

黄俊俭:通过编撰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吗?

林 峤: 我有三点体会愿与同道交流和共勉:

其一,脚踏实地的学习、创作,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绕不开的必经之路。要在浩如烟海的佛教造像艺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消化的过程中,提炼出既符合中华古朴的审美特质,又能蕴含巴蜀文化精髓的东西,虽然如同跋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但相信笃志功成,就会有无尽的信心。

其二,借用再创造的构意和手段,将有用的信息变为独特的写意佛造像的艺术语言,洵非易事。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只是一般的照相翻版,没有提炼、舍取和融合,也就是说没有汲古生新的创造,是不可能打动观赏者的。

其三,将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而且具有奇峭的斑驳残缺之美的巴蜀汉砖进行再提升、再创作,达到物情合一的完美结合,没有先例可寻,成功与否,更加不可预见。当成功变得迷茫神秘时,上苍往往会给勇于探索者更多的眷顾,给苦行者以最好的回报。这时,在不无期待的祈望中会看到一些成功的光点,然后透过艰难的最后努力,光点聚汇,希望就有可能在眼前一亮。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唯多,成功非侥幸,艰辛历程见证成长

林 峤作品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呕白呗"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Ve7RvR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