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原产地,贵阳美食的独特魅力引热潮

风味原产地,贵阳美食的独特魅力引热潮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

美食纪录片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创作阶段,最新的“风味原产地”系列节目更加注重美食“原产地”的概念。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覆盖了众多平原、高原和山地,从沿海到内陆,从热带到寒冷地带,囊括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而《风味原产地》讲述的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最近,《风味原产地·贵阳》正在腾讯视频热播,制作团队将镜头对准了贵州省会贵阳,以介绍贵阳当地小吃的视角,首次揭开这片世外桃源的神秘面纱,向人们展示贵阳人对酸辣口味的极大偏好,以及这个“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山区饮食文化的根源。

近年来,日臻完善的交通运输和蓬勃发展的数据产业给贵州带来经济的飞速提升,贵州成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企鹅影视纪录片工作室总监、《风味原产地》系列的监制朱乐贤表示,“我们希望去到一些‘熟悉又陌生’的地方,介绍大家一些有所耳闻但不甚了解的特色美食。”“原产地”系列纪录片自6月在网上开播以来,广受热议。

这是继潮汕篇、云南篇、甘肃篇之后,《风味原产地》的第四篇,节目得到豆瓣高分好评。

每部纪录片不超过10集,每集时长仅10分钟,每一集只呈现一种原产地特色美食。

制片人李洁介绍,“在贵阳特辑里,镜头主要聚焦当地的街头小吃和高楼里的小食铺。贵阳美食具有特别强大的生命力,它可能在中国主流美食中都不是大菜,不能出现在我们的宴席之上,但它却是在贵阳人的生活中,从早到晚,祖祖辈辈都一直吃着的。”

贵州古时不产盐,当地人发明了很多长期保存食物的方法,对辛辣食物的偏好更是源于抵御潮冷气候的需求。

与喜爱清淡早餐的南方人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不同,贵阳本地人几乎每天都会以一碗红油肠旺面,开启他们崭新的一天,配上干辣椒面和佐料,甚是满足。

一份合格的肠旺面最主要是让面粉和鸡蛋、鸭蛋完美糅合,经静置脱水后使面条柔韧又耐嚼。平常人们难以入眼的血淋淋的大块猪血,在经验老到的厨师手上会变成精细的薄块状扔进沸水里,三两下便捞起,方可保证其细嫩滑口。

即使是普通的豆腐,经过当地人的长期探索,也找到了一种独特的改良办法。他们用发酵三天的酸汤制作的酸汤豆腐可以加工成几十道菜肴,比如炸豆腐原子,或者是烤成两面金黄的豆腐块(当地人称豆腐角),外酥里嫩,划开豆腐块,加入拌好的折耳根和辣椒蘸料,味道一绝。

李洁说:“尽管他们并不知道食物制作的原理,比如酸碱中和、适宜的温度和汁水等,但就是祖祖辈辈对食材一点一点地理解,使他们开发出了那么多美妙的小吃,这也是很多民间小吃的魅力所在。”

纪录片采用高清低倍的超近摄影放大了食物内部化学反应呈现的细微变化,这让观众可以看到食材是如何变成它们摆上桌的样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味道。要做一道地道美食,准备食材的步骤可能稍显复杂,尤其是对外地人来说,但它们都是祖辈传承下来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执行总导演胡志堂表示,“正是贵阳人这种不匆不忙、自在的生活状态,才保持了这里美食的原滋原味。”

节目中没有透露店铺的名字和地点,对此朱乐贤说:“大家不缺渠道去快速挖掘出我们拍的到底是哪些店,我们希望可以隐藏一个互动环节,就像‘寻宝’一样,看完片子大家可以到评论区或弹幕里分享,这样我们作为拍摄者也可以更好地跟热爱美食的伙伴进行交流。”

此次纪录片的制作团队——“舌尖”原班人马,多年来扎根美食纪录片领域。团队创始人之一的陈晓卿,是中国内地导演、制作人,也是“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变革者”。

但是与他们之前的作品《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不同的是,《风味原产地》更多是讲美食、食材与地域的互动联系,而前者主要展现美食和人之间的互动故事。

(记者 方艾青 编译 王瑾)

原文见8月12日中国日报17版,英文链接:http://www..gov.cn/2021-08/12/.htm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想吃鲨鱼吗"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resh/8UeRfR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