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文/木乔仕

编辑/木乔仕

前言

电影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工业化的特征,到后来的电影,从“大哑巴”到“有声”和“彩色”,无一不是工业的发展。就影片本身而言, “迷影文化”与“消亡论”在电影史上的兴起与衰落,各国新潮流影片对产业与商业的批判与反思 ,对艺术性与启蒙功能的抬升,无不伴随着对“工业”这个关键字的批判与对影片审美价值的探讨。

电影产业和审美之间的联系,不但是像大卫·波德维尔,道格拉斯·戈梅里,托马斯·沙兹,理查德·麦特白这样的西方人在对好莱坞电影进行分析时,所关心的重点,更是中国人在对新势力导演,对新主流电影和对中国电影流派进行分析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自新世开始, 中国的影片在商业运作上实现了由传统走向国际、由消极走向积极、由创作走向商业的转型,从而促进了影片行销理念的深刻转型和产业化。

近几年,尤其是与影视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科幻影片,在拍摄过程中,通过预先设定好的世界观、预观的视觉影像,提前进行后期制作,并制订详细的拍摄方案,引发了关于中国影视产业体制的大探讨。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提升,产业化的不断深入,产业观念的普及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过去的经验和观念已经无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变化, 迫切需要我们从传统的角度,用全新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去理解和参与。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也就是,在面对工业化对电影审美造成的冲击,或者是审美对电影工业提出的质疑时, 我们应该怎样将技术化、产业化、类型化以及传统文化、民族艺术精神融入其中,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定位 ,进而形成一种可以让中国电影在海内外既能叫好,也能彰显民族个性与国家形象,更能与人类心灵永恒规律相吻合的合力。

“影视审美”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被提出来的,是新世纪中国影视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重大议题。

由北大美术学院陈旭光先生着的《电影工业美学研究》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从“理论思辨”、“创作主体”、“产业链”、“中国电影流派”、“批评与评价制度”等五个方面,勾勒了一幅“中国电影与美学”的“共生画面” 为我们理解“中国电影”、“电影美学”、“中国电影产业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本书除了“导论”之外,共分为八章,其中前三章侧重点分别是:靠前章侧重于对影视行业审美的理论梳理与系统构建;第二章则侧重于对创作主体、产业链等维度的剖析;第三章则是归纳影视行业审美与中国影视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影视行业审美评估系统与个案的剖析。

一、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思辨之维

国内对“电影工业”这一概念的争论,可以追溯到以邵牧君为代表的“先是一种产业,后是一种艺术”的观点,突出了它的“产业性质”。在新的一年里,陈旭光,饶曙光,陈犀和,尹鸿等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本文认为, “影视产业审美”这一新的理念,本质上是中国电影在新时期所发生的一种新的理念变化。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从09年起,陈旭光一直致力于研究由影视行业的发展所引起的影视理念的变化,而本文的出发点正是影视行业理念的变化。 陈旭光于2017年9月在“中国电影研讨会”上发表的《中国导演新力量与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崛起》中,在“金鸡百花”国际电影节上,以“新力量”为代表对该理论进行了阐述。

在他看来,自新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在年轻导演和新势力导演的影片创作中产生,从而突破了“文艺”和“商业”的两极分化,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这就是所谓的“产业审美”。

“而电影工业美学,则是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方法来代替,它既服从于“制作人中心制”,也同时考虑到了对影片的艺术的要求,将影片的艺术性、商业性、体制性和作者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均衡,以达到影片的审美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在此, “电影工业”所强调的不仅是对电影中的工业技术的运用,对电影文本进行工业化、机械化的展示 ,还包括对电影的生产、制作、发行和衍生发展过程进行的规范化、标准化、模式化、专业化的制度、组织、创意和决策,其目标是提高电影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行业和电影创作的作用。

而“美学”则侧重于对影片的艺术性、实用性、理性、技术性以及“常人”的审美意识的表现 。陈旭光建议道:“电影的产业美学,提倡一种平衡的产业与美学,提倡一种“系统的作家”的身份意识,提倡一种大众审美,反对小众精英、小圈子,提倡一种经典、优雅、个性化的审美,创造一种中性的、平均的、普通人的美。”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一个范畴、术语、业态,一旦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政府、产业及学术领域所关心的热点,那么就必须要从源头上去寻找并整理它的理论资源和体系,以构建理论基础来添加它的原生力。

二、导演与受众的创作主体之维

尽管电影是一个工业体系的产品,而并非一个单独的导演的工作, 但是从整个电影的历史来看,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导演毫无疑问处于一个中心的位置 ,他是电影史的写作主体,在电影的创造过程中,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正如安德烈·巴赞所说,一部影片的价值来源于创作者,而对导演的信任远胜于对主角的信任。雅克·奥蒙也谈道:“一位导演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员,就必须得到某些机构的承认。其次,他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还需要某种特殊的创作方式。”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在此,更多地突出了影片中的独创性与个性的重要。在影视艺术的审美视野中,导演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这个问题将在本书第3章中得到解答。

三、创意生产与产业链之维

影视产业链是由各个影视产业部门以与其有关的作品等为基础,以一定的逻辑关系为纽带,从而形成的一种具有价值增值作用的多维关系链, 具体包括了价值链、资金链、供给链等。

在影视产业中,影片的投资、融资、制作、发行、放映和接收等各个环节构成了影视产业链的链条。影视产业是以文化产业为中心的一种产业,它不同于其他产业,也不同于传统的产业形态。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学说,“产业链”指的是将原料转变为一系列成品,从而使其价值持续增长的全链条,并非每个环节都能产生价值,只是在一些特殊的行为中产生了价值。

在文化产业中,文化创新是其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一环,也就是创新思维是其所能带来的最大的增值。 本文第4、5章从创作创作的角度,勾画出了影视行业审美价值链的立体立体图像。

四、中国电影学派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学理之维

近几年,随着“中国电影学院”的兴起,学术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而“影视产业审美”与“影视产业审美”这一同源于中国实际的“影视产业审美”,则是当前影视行业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陈小悦的微博,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学的共生图景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中国电影的现代发展更加注重中国电影的审美个性、民族美学和本土化,在“中国风”、“中国化”、“中国派”等“中国风”的影响下,中国电影的声望不断提升。

从2018年起,随着“十*大”召开,“中国影视学院”的构建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学术论文和大型学术研讨会相继在学术刊物上举行。因此,"影视艺术审美"这一当今中国影视艺术流派的创作形式及其主要特点,与 "中国影视艺术流派" 之间应该怎样进行良好的相互促进,成为学界、业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所以,从中国电影学院的维度出发,探究二者之间的学理联系及其界限,进而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与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五、电影工业美学批评与评价体系之维

本文以当前影视产业审美的批判图像为主线,对其进行了多层次的构建。建立一套完整的电影评论与评估系统,对于电影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1世纪的电影,媒体,资本,市场,技术等都呈现出新的形态,这些形态都将对电影评论的规范与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网络语境下,微博、豆瓣和微信等多个媒体平台上的影视评论,由于其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影视评论生态圈。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其思想风格、叙述风格和电影语言也随之改变。这种新的情境,迫使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体系,来面对现实,回到整体的层面,包容更多的人,探寻更多的维度点,去掌握当前的社会,磨练出对影片评论的精确判断。

陈旭光在涉足影视学之前,曾主攻诗词学,并善于运用文化分析的视角来分析中国影视艺术。 《电影工业美学研究》一书,同时也是一次超越了《当代中国电影创意研究》、《新世纪华语电影研究》、新世纪中国电影研究另一次重要的电影艺术和文化研究。

若说上述成果是从创意、产业、文化三个层面对新世纪中国电影进行了深度的分析,而《中国电影》所构建的中国电影产业审美的意识形态与图像,则是从理论与学术两个层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审美进行了升华与提升。

在电影产业审美视野下,本书以辨证的研究思路,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个案分析,超越二元主义的方法, 从“理论”、“创作主体”、“产业链”、“中国学派”、“批评制度”等五个方面 ,对电影产业审美的深层文化机制和电影产业现象进行研究,为电影产业审美提供了一幅鲜活的画面。

应该指出,随着工业化、数码科技的迅速发展与更新,后工业时代与数码影视行业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探讨。 《影视艺术》对“影视艺术审美”这一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理论建构,这既是对新时期中国影视发展的一种肯定,又是一种从长远角度把握中国影视发展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邵牧君.电影万岁.世界电影
  2. 陈旭光.论“超级大片类型”的中国电影大片.电影文学
  3. [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Serein真"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my/fresh/8Ua6nv6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