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西南地区最先感受到夏季麦收的喜悦。受到气候和地形影响,这里的麦子成熟期往往比济阳和商河提前十几天。沃野千里的麦地,十几台大型联合收割机齐头并进,合奏起丰收的交响乐。美妙的乐章中不缺乏独奏者。在长清区马庄村,丘陵地形让不少麦田不能连成片,一台体型并不大的收割机在狭窄的麦田中,不断调头、转向,收割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麦田。
高勇是这辆小麦收割机的驾驶员,也是村里唯一的农机手。六年前,他买了收割机后没有像其他农机手一样外出前往大农场割麦子赚钱,“村里种粮地块小,收割机需要经常调头,还得停车放麦子。大多数农机手觉得割这样的麦地耗油,成本也高,不愿意来。”打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高勇深知种粮不易,他并不计较成本,也不分地块大小,在沟沟坎坎里开着收割机收获着粮食,也收获着初心。
超过32℃的空调驾驶室
6月7日14:00,马庄村空旷的田野,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睛,风吹麦田,热浪里夹着阵阵麦香中迎面扑来。孙发亮和高长庆都早早开三轮车和拖拉机,来到自家地头上等着高勇过来收麦子。
二十几分钟后,一辆红白相间的收割机从远处驶过来,爬过几道土坎后,收割机扎进了高长庆家麦地。透过收割机驾驶室玻璃,高勇戴着墨镜,左手把着方向盘,右手操纵挡杆,脚下踩着踏板,控制收割台作业。趁着车辆停下间隙,新黄河记者爬上了两米高的驾驶室,体验沟沟坎坎里的麦收季。
整个收割机驾驶室前方和左右两侧均是透明玻璃,这样可以有着较好的驾驶视野。然而,这也意味着有更多的阳光照进来,相比外面会更闷热。记者刚进入驾驶室副驾,却瞬间感受到一股凉风,并没有之前想象中如同在蒸笼里般感受。“这台收割机跟了我六年了,刚买的时候就自己加装了一台空调。如果不安装空调,整个驾驶室就是一个蒸炉,有时候温度能达到四五十摄氏度,就算光着膀子干活,都是一身汗。”高勇指着室内正前方一块小显示屏笑着说,“你看,现在空调开到最大了,咱们这里还是32℃呢。”
此时,驾驶室内体感会相比外面稍好一些。但在太阳底下,驾驶着收割机的高勇额头仍然布满汗珠,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一旁的冰镇可乐也被晒热乎了不少。机器轰隆声中,高勇顾不上擦汗,双目紧紧注视着前方收割台。
一个小时收了五家麦子,最小的仅两分地
校正方向、起落收割台,高勇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挡杆。沿着麦陇直线走上几十米后,接着停车,然后倒车,调整方向,收割地头上的麦子,最后完成调头。直线行驶不到一分钟,高勇再次重复调头的动作。
“这块麦地只有两分地(一亩地的1/5)大小,踩脚油门就到头了。”高勇说,他们村庄农田处在丘陵地带,每家每户麦地大小不一,最大的地块也只有四五亩,在收割效率方面不能跟平坦的大农田去比。
高勇的收割机是雷沃谷神系列,在购买之初也算得上配置高,相对比较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可以收割2.5米宽的麦陇。“这几年,收割机更新换代很快,我这台只能算得上是中型的。”不过,尽管地块比较小,高勇凭借着多年驾驶经验,仔细地在狭窄麦地里收割。“收割的时候车辆不能跑太快了,不然会漏麦子。虽然地头上调头麻烦,但也得把边边角角的地方割到了,还不能超范围割到其他人家的地头上。现在村里种地的人大多数年纪比较大,种地都不容易,我得让粮食损失能少一点是一点。”
十几分钟,两分地的麦田收割结束。高勇将车子停在地头,同时麦地主人高安远驾驶三轮车赶了过来,将车斗对准收割机出粮口,子粒饱满的麦子哗啦啦流进车斗。
紧接着,高勇启动车辆收割旁边的一块麦地。一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他已经收完了五家的麦子。“从天亮干到天黑,也只能收割七八十亩地。其他大的收割机比我多干三四十亩。”高勇说。
油价上涨后,每亩地赚一二十元
一年里,高勇的收割机只能在麦收季的十几天里派上用场,其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停放在场院里。在麦收前,他需要把车辆送到专业的门店里保养。“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保养人工费1500元,皮带轴承等零部件还需要更换,全部算下来得4000多块钱保养费用。”在高勇看来,收割机保养仔细一点,很大程度上会减少漏麦子的现象。
今年麦收前,村里人都在询问高勇收割一亩地麦地多少钱。而他的心里也没有底,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柴油的价格上涨。“最近十年里,柴油大涨过两次,麦收一亩地的价格却很稳定,都是60元。但是今年油价比较高,外面很多收割机要价到了80元。”在高勇看来,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不能要价很高,但自己也要赚点辛苦钱。经过多方比价后,他今年决定每亩地收70元。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将油费、车辆维修保养费用等算进去,每亩地也只能赚一二十元。在收割前,高勇却没有测量过麦地的面积,“都是同村的人,也不差那一点半点,没必要算得那么仔细。”
收割作业过程中,高勇也在感慨,“现在玩农机不赚钱,设备更新换代快,农机手也越来越多,整体收入降下来了。如果想开收割机多赚一点钱,还是要跨区去大农场收麦子。”高勇说,跨区收麦需要找当地“揽头”。通常“揽头”是当地人,负责给介绍活,从中每亩地抽取5元钱提成,不过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纠纷。
村里唯一的农机手
高勇今年41岁,是少有留在村里的青壮年。“我家里种了几十亩地,有不少从邻居家里包过来的。”高勇介绍,马庄村有100多户,土地也只有六七百亩。以前村里没有收割机,每逢麦收季大家心里都很焦躁。“村里麦地属于半山地的丘陵,大型收割机觉得收割起来成本高,不愿意来,甚至还会加价。那时候割不上麦子心里就很着急,经常在地头成宿等机器。”
2016年,高勇花了十几万元买了村里靠前台收割机,并考取了专业驾驶证后,村民也不再像以往对麦收焦虑。“只要大家有需要,我都是先割完自己村里的麦子,再去其他村里。”高勇成为村里唯一的农机手,并不过多算计收割的成本。外地收割机不愿去收割的麦地,高勇都会去收。
连续开了两个小时收割机,高勇没有显现出疲态,对他来说是一种习惯。擦了一把汗,他从车上拿出一瓶大桶饮料,一仰头,喝进去一半。趁着放粮间隙,他赶紧点上根烟,抽了一口,静静地望着眼前随风而起的片片麦浪。
与此同时,远处一辆大型的联合收割机也正在进行麦收作业,比起高勇的机器,看起来体积更大、马力更足。随着土地流转、大型农场的出现,不少村庄有了自己的农机合作社,大规模地统一种植着土地,较小的收割机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高勇说,他要做好一名小村庄的农机手,让沟沟坎坎里的麦子也都能收回家。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丁国彬 孟天宇 陈元昊 编辑:孙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