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末的温情旅程,妈妈的列车穿梭时光

大周末的温情旅程,妈妈的列车穿梭时光

周末妈妈的列车

文|姜钧兮

“小蝌蚪游啊游,找妈妈不停留!……”

从老家回沈,高铁列车上,女儿靠着我的肩,望着车窗喃喃自语。

下雨天,每一扇疾驰的列车车窗都是一片欢腾的海洋,风吹雨滴成行,像极了鱼儿、蝌蚪在相互追赶。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特别的日子,那一天,也下着雨,只有3岁半的小小的她紧紧地抱着我的胳膊笑,眼角还挂着泪花。

女儿出生的时候,正值我的事业上升期。母亲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每晚能睡个好觉,等孩子过了百天就直接接回了老家。而我,成了一名周末妈妈。

每周六乘上午的火车回老家,周日坐晚车回来。在绿皮火车的时代,“坐火车”不过是个习惯用语,事实上,40多钟的短途几乎需要全程站着。夏天,在混合着烟味、汗臭的车厢里,能有个不挨挤的落脚处已是幸运。中间还要抬起脚尖身体前倾避让卖雪糕瓜子矿泉水的餐车,至少来回两次。冬天,乘客怕冷都乐意挤在车厢里,一大扇列车门窗,让我可以独享窗外的风景——堆成小山的木头、飞驰而过的电线杆,低矮的红砖瓦房、只剩杂草的农田里覆盖冰雪……

我的女儿,半岁前只要哄一会儿,抱一抱就好。后来,她会咯咯地笑了,妈妈走的时候也会哭。为此,我只能趁着她不注意偷偷溜走。

那个时候,日子过得真快。一周又一周,一晃就是三年。除了有两回周末加班没时间,几乎每一周的周末都是这样往返在列车上。有时,连续加了几天班累到快崩溃想跟母亲请个假,都被老妈狠狠挂断电话前的一句“你爱回不回!”醍醐灌了顶。于是,只能轻叹一口气,再接着赶火车去。

直到换了动车、高铁,可以舒服地“坐”火车时,看风景的心情自是大不相同。铁路轨道的两侧,北方平原上大块儿的农田是那么规整:春天,有人在水田里插秧;夏天,满眼绿油油的一片;秋天,金黄的稻浪闪着光;冬天,我喜欢托着腮欣赏这一片辽阔的黑土地。

老家的女儿一天天地长大了。会走路了,会打小鼓,会背儿歌,会给妈妈盛饭了……每次回家都有新惊喜。

只是,母亲不止一次地说:“往后呀,孩子就在这上幼儿园,上小学。等她会自己烧水做饭了再交给你们。”

“不不不!上幼儿园得跟我回去!”我说,“沈阳的教育环境还是要好一些的。”

“回去?哪家幼儿园能等你下班过去接?”父亲说。

“想办法呗!”我其实也没考虑那么多。

“能有什么办法?你再加个班,孩子别说吃饭了,怕是在家连口水都喝不上。”

那天,回沈的火车上,我感觉像失去了女儿一样很绝望。而平日里帮我照顾孩子的母亲,也似乎变成了网游中超难应付的大魔王。

天黑了,列车窗外除了偶尔可见的几处灯火,没什么风景可言。我的眼睛也倦怠到难以睁开。

几周后,我再次提起要带女儿回沈,可还没等我说出解决方案,母亲哭了,说“舍不得孩子”,父亲撂下一句狠话:“好赖不知!有能耐再别回来!”

那天下着雨,我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带上女儿上了高铁,完成了一场逃离。

3年了,我终于完成了“周末妈妈”的任期。我想,对于母亲、女儿和我自己来说,都应该是值得庆祝的吧!

我要给女儿安排较好的幼儿园,买最漂亮的衣裳,每天叫她起床,陪她玩滑梯……我看着女儿的小脸儿,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关于日后美好生活的设想。

只是,不承想,几天后,母亲出现在我面前。她和父亲商量后,决定独自来沈帮我照顾孩子。也因此,母亲成了那个需要经常坐火车往返的人。

她不必每周回老家,大概总是每月一次。渐渐地,日子好像也被拉长了。当然,如今再回老家,母亲不必总是一个人。20分钟车程的高铁,是我们共同贪恋的风景。

作者简介: 姜钧兮,本名姜秀娟。辽宁沈阳人。从业二十余年资深媒体人,一线记者。曾供职《华商晨报》《辽沈晚报》等主流媒体。辽宁沈阳大东区作协理事会员。曾发表作品:散文《周末妈妈的列车》《春天的狂想》,小说《亲爱的们》《蓝衣》《夏夜,星星和男孩儿》等。其中,小说《亲爱的们》荣获2020年沈阳市作协“两项”征文小说类三等奖。

投稿邮箱:@163.com

壹点号胶东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没电了叭"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ashion/8aWB1R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