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比赛选用《木偶之舞》,德彪西风格作品解析

文 | 老余论史

编辑 | 老余论史


钢琴比赛选用《木偶之舞》,德彪西风格作品解析

一、前言:

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音乐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人们不断地寻找新的出路,以求突破。在德彪西的带领下,一批新一代的作曲家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尝试,最终形成了印象派音乐的新流派。

“印象主义” 这个术语原本是一种艺术的观念。在法国举行的一个艺术展上, 莫奈 创作的 《日出·印象》 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目光。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绘画,通过光影和颜色的变化,来表达对物体某一时刻的感受,因此,这一类型的作品被称作 “印象主义”。

印象派音乐艺术的发展,既有象征文学的影响,也有印象派的绘画,它们在表达方法上与印象派的绘画相似,而音色、声音则是印象派音乐的主要表达方法。音响变化指的是在自然界中,光线照射的强弱的差异,音色变化指的是在光影变化之下,物体的不同形式的呈现,利用音乐的暗示和隐喻,来引导人们去体会作曲家所要描绘的意境,从而建立起了印象主义音乐。

钢琴比赛选用《木偶之舞》,德彪西风格作品解析

德彪西在1906-1908间为他心爱的女儿谱写了一首名为《儿童乐园》的钢琴家套曲。 《木偶的步态舞》正是《儿童乐园》中的一支小曲子,整个曲子滑稽可笑,洋溢着天真与天真,表达着德彪西对她爱女的喜爱之情。

钢琴比赛选用《木偶之舞》,德彪西风格作品解析

二、音乐素材

1889年,巴黎举行了一次特别的交易会,全世界的东西都在这次交易会上展示,让巴黎人感受到一种令人着迷的外国文化。 展销会上,除了印度尼西亚的 “佳美兰” 乐团热情愉快的演奏外,还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 “五重奏” 和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 《罗恩格林》 ,还有其他一些东西,都让德彪西陶醉在了神秘的东方音乐之中。

钢琴比赛选用《木偶之舞》,德彪西风格作品解析

新乐风的不断涌现,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并促使德彪西从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中吸取营养,从而对其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德彪西在《木偶的步态舞》中,对乐曲的节拍做了创造性的创作, 他吸收了美洲黑人民族的民族舞蹈音乐的精髓,将美洲“糕饼舞”中常见的步态舞,也就是切分节拍,八分节拍和停顿节拍,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这个节拍,是美国爵士音乐的经典,使音乐更加生动有趣。

钢琴比赛选用《木偶之舞》,德彪西风格作品解析

三、音乐鉴赏

(一)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与他独特的和声技巧密不可分有关。

在创作中,他运用和声来描摹意象、营造氛围,并在创作中不断地运用不同的音阶组合,以期获得理想的音阶效果。 《木偶的步态舞》 中的和声,没有使用以前作曲家使用的大、小调子,而是建立在全音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不协调和弦、非三度重叠和弦、和弦附加音、省略音等,这些都是一种即兴创作,让和声效果变得更好,更有特色。

钢琴比赛选用《木偶之舞》,德彪西风格作品解析

(二)《木偶的步态舞》是一部有规律的三部曲。

整个曲子由三个部分组成,靠前部分是主题性的两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两节,每一节都有明显的节奏变化,但却有一种强烈的反差,整个音乐的节奏是欢快的,曲调是一种幽默的舞蹈,充满了喜剧色彩 。B级的旋律稍微放慢了一些,节奏由急促变成了舒张,半音阶的伴奏更是充满了一种谨慎和哀求的氛围,整个音色都在变化,让人看得如痴如醉,八分音符与连奏的附点和切分音符混合在一起,让人看起来有些滑稽。接下来,音乐的节奏变得缓慢,到了重放部分,音乐重新回到了木偶舞蹈的阶段,整个音乐以一个清晰的高音收尾。

(三)动因的介绍

在乐曲 B部分,作者引述了德国瓦格纳在浪漫主义时代所写的《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参见第61~64节)中的一个典型的音乐动机,这个音乐动机正是以半音为特征的。

钢琴比赛选用《木偶之舞》,德彪西风格作品解析

德彪西使用这个曲子的音乐动机,把这个曲子和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八分音符组合起来,制造出一种可笑而又荒唐的感觉,以此来讽刺瓦格纳的写作风格。德彪西是一位有着强烈追求变化欲望的印象派音乐家,在朋友萨蒂的熏陶下,他与瓦格纳的“大而无当”、“大而空”和“大而全”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彪西的《木偶的步态舞》是一部有别于“瓦格纳”的小说,其结构严谨,内容鲜活,旨在表达一种反对“瓦格纳”的态度。 一般而言,创作内容上的改变必然导致创作方法上的变革。德彪西努力突破浪漫主义音乐的束缚,对和声系统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对节拍的运用进行了革新,并引进了一些新的音乐动因,这些都反映出德彪西 “为内容而服务” 的音乐理念。

四、弹奏技法

《木偶的步态舞》是一部非常精细的乐曲,从总体上来说,有不同的乐曲之间的强弱对比,以及不同的乐句之间的渐强渐弱,这种节奏表现出了丰富的层次感。 这对弹奏的人来说,要求的是对键盘的敲击,以及对力量的控制。同时,全曲的音色变化多端,许多不和谐的和弦构成了一种滑稽而又有趣的音色。

演奏时要注意不同声部之间的层次感。德彪西创作的切分音,是模仿拉格泰姆的旋律,加上八分音符的断奏,加上音色的变化,让演奏者必须要把握住爵士的切分节奏,才能将木偶舞中的生硬与活泼可爱的乐曲展现出来。

(一)节奏

一首曲子的节奏被标注为“Allegro”,也就是“快板”,这意味着一首曲子的节奏在一开始就很快,但到了 B部分的时候,节奏就变得缓慢了,这和 A部分的气氛有了很大的不同。 另外,在 B部分,八分音型的倚音断续和长连线的断续也有一定的反差(参见第58-67小节),一紧一松,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演奏者应重视长连线和断续的快慢处理,使其恢复到原来的节奏。作品进行到再现段(A段)时,又出现了 TempoⅠ的记号,意思是回到靠前主题速度,速度回归 A段的快板,整曲形成了快—慢—快的速度进行。

(二)力度

在这首曲子中,经常会有一个八分音符的断奏,弹奏这首曲子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切分音的重音,还有断奏的重点。 在《木偶的步态舞》中,乐曲的标记十分详细,有大量的强弱对比、强弱交替、双强和双弱的频繁出现,双弱要清楚,双强要轻柔而不突兀。尤其在 B部分,弱奏较多,弹奏时需精确控制敲击琴键的力量。这反映出德彪西以印象主义音乐家的身份,对钢琴曲中的情感变化进行了细致的把握。

(三)触键与踏板

演奏德彪西的作品要注意触键和踏板。触键是影响作品音色与力度控制的关键。

在浪漫主义音乐阶段,钢琴演奏者在弹奏中往往追求爆发性的力量,以求在感情表现上的波澜起伏,注重歌曲的歌唱性,注重对比的力量效应,表现出很大的情绪波动;而在印象派音乐阶段,其表现形式却变得更加内敛,更注重音色的纯净、柔和和连贯。

在乐曲 A部分,有很多切分音型,带连线,构成了一种“拉格泰姆”风格的节奏感,对乐手的弹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有更快更清晰的琴键; 在 B段中,带有倚音的八分音符,要轻轻地下键,在长连线的乐句中,要慢慢地下键,要用到“抚键”,也就是用手指的背面,以一个轻微的倾斜的角度去触碰键,一般都是缓慢地按下键,按作品的内容来调整触键的深度。德彪西对踏板的处理很是在意。

在乐曲中,有很多次都会用到 PP的音符,也就是“双软音”,可以用“软音”来增加音色。 在 A段的断奏部分,演奏者可以只在重拍重音处轻点踏板,在 B段的长连线乐句,演奏者可以采用延音踏板半踏板的技法,也就是只将踏板踩到一半,产生朦胧悠长的音响效果。

五、创作特征

德彪西的乐曲《木偶的步态舞》,以一种活泼、滑稽、活泼、可爱的姿态,以一种大人的眼光,展示出儿童的世界,显示出作者富有想象力和童趣的一面, 从德彪西的曲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曲名中运用了暗示和隐喻的技巧,来表达画面中的形象,而非以往浪漫派曲风所表现的情感情感。

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那些想要摆脱浪漫音乐束缚、寻找新出路的音乐人,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并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多样化的创作思路

《木偶的步态舞》是一部将美洲黑人民族舞蹈音乐中的一些重要因素加以综合运用而成的作品。 德彪西以其对异域风情和更为新奇的音乐创作热情,努力从丰富多样的民族音乐宝库中挖掘题材,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探索出更多的可能。

(二)音乐观念的创新

《木偶的步态舞》,在音乐题材方面,加入美洲黑人的“糕饼舞”节奏性因素,表现出独树一帜的风格,充分显示出作者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音乐观念。 在和声方面,德彪西没有采用传统的大、中、小调系统,而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全音系统,这是作者在和声方面的一次革新。

在动因的运用上,作者大胆地借用了瓦格纳歌剧中的动因,并加以嘲弄和嘲弄,表现出作者勇于与浪漫派音乐艺术潮流对抗,勇于寻求突破的创新思维。总之,德彪西的作品,不管是对其和声系统的改变、对音乐材料的吸纳运用、对音乐动因的运用, 都以表现作者自己的音乐观念为基本原则,同时也反映出其“形神合一”的音乐审美观念。

结语:

德彪西为女儿所写的《儿童乐园》是一部很短但很有内涵的钢琴组曲,而《木偶的步态舞》则是一部融合了其它民族民乐元素的乐曲。 对于东方音乐的热爱,让他在创作中充满了对异域风情的追求。

从《木偶的步态舞》中可以看出,德彪西所倡导的印象主义对那个时代的音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为音乐的走向带来了更多种可能。

参考文献:

[1]朱秋华.德彪西[M].东方出版社,1997.

[2]李柯.印象主义钢琴作品触键法初探[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1):113-117.

[3]左云瑞.木偶的步态舞[J].音乐创作,2013,(3):72-78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ClikeWa"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fashion/8Vj17v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