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央视开始筹拍《水浒传》,作为四大名着中最晚搬上荧幕的一部,压力巨大。
因为此前三部名着,无一例外都是毁誉参半。《西游记》太短;《三国演义》换角频繁,影响观感;《红楼梦》更是遭到了不少学者的质疑。所以这一部,央视是摩拳擦掌,决定一雪前耻。
首先钦定了张绍林为总导演,张绍林是《三国演义》的分组导演之一,大场面经验丰富,而且是个福将,出道至今,几乎每一部剧都荣获大奖,央视估计也想沾点喜气。
不过张绍林却并不高兴,按当时导演圈的说法,“改编名着等于挖人祖坟”,铁定会骂声一片。
最后思来想去,他把目标定成了“不挨骂”,尽可能用电视语言展现经典,让每个人喜闻乐见。
既然想不挨骂,那么剧本就要出彩,没想到刚开始就遇到了重大困难。
1、剧本之争
民间《水浒传》有3个版本,分别是70回,100回和120回。
区别在于有没有“招安”。
编剧团队吵得不可开交,艺术顾问田连元(评书家)建议拍70回,主讲兄弟情义,到梁山聚义就结束了,结局皆大欢喜,应该没人骂。
有人则要求拍120回,完全按原着展示,有点像后来的《新水浒》,要骂也是骂原着,和他们没关系。
张绍林认真考虑了很久,觉得都不妥。
《水浒传》的核心就是农民起义最终被招安,如果不拍后半段,相当于阉割版,就像《西游记》最后没有取到经书,完全没有意义。
完全仿照原着也不现实,第一经费不足,第二原着主线不明、头重脚轻,用电视剧展现冲动感不大,看起来很沉闷。
例如前40回以人物传记为主,特别精彩,可是之后就是各种战争场面,人数塑造极其粗糙,观感很差。
最终他力排众议,决定大刀阔斧改编,确定5大主演为主线,删除冗余片段,极度浓缩,让整个剧情变得明快且顺畅。
为了保住剧本质量,张绍林把两位编剧“软禁”到了秦皇岛几个月,直到全部审核通过才放出来,编剧之一的杨争光因为压力太大,从那之后就养成了睡前必须吃药助眠的习惯,可谓牺牲巨大。
不过众口难调,因为这段招安的戏,后来湖南有个观众把自家电视给砸了,央视一看这还了得,赶紧送了台新电视,顺便打了波广告。
不得不说,要论蹭热度,都是央视玩剩下的。
2、武术指导必须是袁和平
剧本搞定之后,张绍林又犯难,武戏怎么拍?
《水浒传》讲的是草莽英雄,其中不乏武打场面,武戏拍不好,最终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当初《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就因为武戏粗糙,引起了大量批评,要想不挨骂,武戏绝对不能掉队。
可是当时内地影视业不发达,武打戏普遍偏弱,张绍林和副导演张纪中商量后,决定请袁和平出马。
袁和平又称“袁八爷”,在业内评价很高,被誉为“天下第一武指”,不少香港动作片都是他的杰作,例如成龙的《醉拳》,李连杰的《黄飞鸿》等。
能请到袁和平,张纪中功劳很大。
几个月,张纪中出了一次车祸,“胯骨,髋臼,整个碎了三块,股骨头也碎了一块”,在医院做了7个小时手术才脱离危险,好不容易恢复后,他拄着双拐去请袁和平。
当时,袁和平在杭州拍戏,他去了两次,第一次没见到人,第二次直接被拒绝了。因为袁和平从没拍过电视剧,觉得周期太长了,耽误其他电影。
张纪中没有放弃,又去了第三次。
他打听到袁和平晚上有吃宵夜的习惯,就守在卧室门口等着,结果袁和平一开门,就看到了他拄着双拐的可怜模样。张纪中则一脸诚恳地说到,“古有刘玄德三顾茅庐,今有张纪中三下江南,您就答应了吧”。
袁和平看到这副场面,哪还能拒绝,当即同意了请求。
之后他果然信守承诺,带着袁家班在剧组踏踏实实干了15个月,剧中所有的武戏都是由他拍摄,各种动作及替身,也是由他设计和安排。
袁和平应该是最被忽视的幕后英雄,不仅创造了精彩绝伦的武打戏,而且也帮忙培养了一大批动作武师,这些人现在都成了内地武术指导的中坚力量。
3、选角趣事
剧本和武戏都确定后,张绍林再无后顾之后,他赶紧派出4个副导演,开始全国选角。
当时的风气不同现在,选角从不看名气,也不重咖位,甚至是不是专业演员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形象。
例如阮小五,其实是健美冠军,从没拍过戏,可是导演偏偏看中了他的阳刚气息,还有一副好身材,当即拍板签了合同。
还有军师吴用,本来是军区话剧团演员,名不见经传,可导演觉得他外形朴质儒雅,一下就提到了梁山第三把交椅的位置。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挑几个重点说:
宋江(李雪健饰)
李雪健应该是第一个确定的演员,当时杨争光编剧时,就是以他为蓝本。可是接到邀请时,李雪健却断然拒绝了。
首先他觉得人物太脸谱化,没有创作空间;其次宋江太坏,把兄弟们都带沟里去了,不喜欢。
张绍林赶紧给他分析剧本,宋江其实很复杂,可以“大忠似奸”,也能“大奸似忠”,最厉害的是同时演出两者。
李雪健一听有点意思,再细看剧本果然很有挑战性,为了把角色演好,他做了很多细微的调整,也付出了不少努力。
例如他接圣旨那段,故意把屁股翘得老高,奴性十足,让人看得火冒三丈。后来张涵予版就没这么深刻。
还有浔阳楼提反诗那段,他其实不会毛笔字,特意请教大师,提前练了半个多月,最开始用水在黑板上写,后来在墙上写,显得极其真实。
事实证明,李雪健确实把宋江演得深入人心。甚至上映后,不少老乡放话要打他,太给家乡丢脸了,弄得他好长时间都不敢回家。
鲁智深(臧金生饰)
相对于宋江的钦点,鲁智深的竞争相当激烈,不少人抢破脑袋。
臧金生毕业于北电,科班出身,之前一直演悍匪,演技和气质都没问题,弱势在于体重不足。
当时他才170多斤,可是鲁智深是个体型魁梧的胖大和尚,要求达到260斤。为了拿到角色,臧金生立下军令状,2个月体重不达标,自己走人,无怨无悔。
之后,臧金生就开始了疯狂增肥,每天只喝奶粉和啤酒,每餐一大盆饭菜,还要吃20个鸡蛋,最后吃到看见鸡蛋就觉得浑身鸡屎味。
不仅要胖,还要壮,因为鲁智深是练家子,并不是好吃懒做的胖和尚,所以吃完之后,又要赶紧健身,弄得他痛苦不堪。
最终,臧金生的体重蹭蹭往上涨,每天涨一斤。体重是达标了,可惜因增肥太快,引发内分泌紊乱,换上了甲状腺肿瘤,即使做手术才康复。
孙二娘(梁丽饰)
梁丽一开始要演潘金莲,当初就被导演拒绝了,第一是不够美,第二是不够高。潘金莲必须1米7以上,因为要和武大郎形成强烈反差。
梁丽只好退一步,演孙二娘够格吧?没想到导演又拒绝了,按照原着,孙二娘比较粗壮,他们要找个举重运动员。
梁丽只好回家,可是越想越不对,她给导演打电话,非自己不可,因为孙二娘是开黑店的,肯定要有几分姿色,不然怎么勾人。导演想想也是,就确定了她。
不得不说,梁丽确实很恰当,兼具了妩媚与泼辣的气质,完全演出了外魅内正。
武松(丁海峰饰)
武松的选角,绝对是最传奇的一个。
当时张绍林提出条件:“男人看了要嫉妒,女人看了要喜欢”。结果选角导演跑断腿,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为什么这么苛刻,因为武松太重要了,五大主演之一,43集的《水浒传》他就占了4集。
眼看其他演员陆续就位,重头戏武松始终找不到人,急得张绍林在走廊走个不停,恰好有个房间正在放电视,张绍林偶然看到丁海峰,当场就动了心。
当时,丁海峰刚刚大学毕业,拍过几部戏都不如意,正考虑要不要转行。接到《水浒传》邀约后,他打算最后再试一把,不行就转行算了。
结果到了剧组,张绍林看了几眼就让他去健身,练了快一个月也没找他,而且不断还有穿着武松衣服的人试戏,弄得他特别焦急。
最后他实在受不了,求导演给句痛快话,这才确定下来。
事实证明,丁海峰把武松演活了,也彻底改变了自己命运,《水浒传》之后,丁海峰一跃成了着名演员,不过也彻底固化了戏路,一直在硬汉圈里打转。
李逵(赵小锐饰)
李逵是后期极其精彩的一个人物,说到李逵肯定会想到赵小锐。
其实本来预定他演阮小七,因为他和臧金生一样,都是体型偏瘦,身材不太符合,可赵小锐对李逵实在太喜欢,非他不可,否则就走人。
导演只好答应他的要求,不过体重必须到200斤。
之后他就和臧金生一起增肥健身,两人每天光着膀子在走廊举哑铃,他还刻意瞪眼练眼神,把刚进组的王思懿吓得不行,几天不敢独自出门,这都在哪找的土匪演员?
武大郎(宋文华饰)
宋文华应该最出乎意料,也是最幸福的演员。
谁能想到,他竟然是剧组里功夫最高的一个,毕业于北京工人武术队,擅长多种兵器,还拿过几次武术比赛的冠军。
宋文华最初想演矮脚虎王英,可是导演看他一脸憨态,演不出风流成性,当场就拒绝了,转而建议他演武大郎。
宋文华一开始不愿意,没想到却成了最幸福的人。
导演要求他每天必须和王思懿手牵着手,因为要快速培养感情,而且也不用健身,陪着王思懿蒸馒头就行,弄得全剧组大眼瞪小眼,羡慕的不行。
林冲(周野芒饰)
林冲的选角,绝对是个创举,能看出导演对细节的处理。
原着中的林冲“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也有“小张飞”的说法,不过导演组认为,林冲的内心戏细腻,应该是个儒将,所以要选斯文人饰演。
最初预定的是李强,可是他看了梁家辉版林冲,觉得实在无法突破,最终选择了饰演西门庆。
后来就落到了周野芒头上,周野芒是上海人,也是剧组唯一一个南方人,本来一直演英俊小生。
进组那天,他剃光头戴墨镜,穿着一身精致白西装,与一众糙老爷们格格不入,大家纷纷怀疑,这种细皮嫩肉的“上海小开”也能演林冲?
周野芒也觉得不可思议,自己一不会武功,二不是北方人,完全不搭呀,能演吗?
没想到换上戏服,格外引人注目,所有的怀疑全都烟消云散。事实证明,周野芒的林冲确实无人能力,演出了角色的多面性,将勇猛、憋屈、隐忍和懦弱展现的淋漓尽致。
扈三娘(大郑爽饰)
扈三娘是剧中女性角色中最英武的一个,选角时就定下基调,第一要有武术功底,第二要有姿色,经过层层选拔,最后选择了大郑爽。
当时,大郑爽风头正足,靠着电视剧《武则天》红遍大江南北,容貌不用多说,关键是她毕业于戏曲学院,练过多年京剧刀马旦,而且也演过京剧班《扈家庄》,可谓最合适的人选。
不过在拍摄的过程中,大郑爽却差点被换角开除。
当时大郑爽片约不断,经常出去拍戏,有时候就难以兼顾这边,弄得张纪中大发雷霆,召开批斗会,决定要换角,甚至替换演员都进组了。臧金生是演员队队长,也和大郑爽合作过,赶紧个她发信息,连夜干回来,然后指点她赔礼道歉,这才没有换角。
之后大郑爽就听话了很多,凡事亲力亲为,有一次拍马戏还差点出意外受伤,留下了难得的经典。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有趣的选角故事,限于篇幅就不一一细说了。
总之,感谢导演、幕后,还有这些演员的坚持和复出,才创造了这一难得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