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武夷山,位于今天江西与福建两省的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着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也是首批*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目前武夷山是免门票的,但是由于景区内各景点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远,所以是需要买摆渡车的车票。

车费单日是70元,两日是85元,三日是95元。

武夷山有很多景点,最着名的就是水帘洞和大红袍了。

从北门进去之后,我们需要坐摆渡车去到1.4公里之外的水帘洞景区。

武夷山的摆渡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通的中巴车,一种是火车型摆渡车。

具体坐哪种车,取决于不同的线路,我们这次坐的是中巴车,下期会坐火车型摆渡车。

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摆渡车每天是从早上8点到下午7点,各位来的时候要留意一点。

不过发车的间隔时间倒是挺短的,我没赶上之前的那趟,但也没等多久就坐上下一趟了。

很快我们就来到了水帘洞景区。

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武夷胜境 山不能破坏 水不能污染”,李先念。

从这里下车之后,需要再徒步1.5公里左右,才能去到水帘洞。

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地球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拥有2527种植物,近5000种野生动物。

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鸟的天堂”、“昆虫的世界”、“天然植物园”的美称,是“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

1999年12月,更是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编号911)。

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我国目前的双遗产只有四处,分别是:泰山(1987)、黄山(1990)、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武夷山(1999)。

不仅如此,由于武夷山是很大的一片山脉,不光在福建境内有,江西境内也有。因而在2017年7月9日,江西的铅山武夷山也“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再往后就到了小水帘洞,就这点水啊,跟个小孩尿尿似的。

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之后我们就需要爬一段山路了。

大概要爬300多米后,我们就来到了水帘洞景区。

三百岁大红袍,武夷山珍稀茶树种

水帘洞为武夷山着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章堂涧之北。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

两股飞泉自百余米的岩顶倾泻而下,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xián】,飘洒山间。

等等,水帘洞,水呢?

武夷山我一共来过两次,除了去年这次,2015年在福建读书的时候,清明节和同学也来过,当时的水量也就比这个大一点点而已。当时以为是来的不是时候,毕竟清明节前后,雨水还不是很大。

2022年夏天再去的时候,又遇到了南方普遍的干旱,降雨更是少得可怜了,水帘洞也就剩个洞了。

北宋时期,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求学。学成南归之时,程颢【hào】目送他说:“吾道南矣”。

自此之后,理学南传,形成了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吕祖谦为代表的婺【wù】学,陆九渊为代表的江西学。

其中张栻的湖湘学,主要就在我们之前去过的湖南岳麓书院,而朱熹的闽学主要就在武夷山一带。

北宋时期,“程门四大**”杨时、游酢【zuò】、吕大临、谢良佐四人,上接濂洛学的传统,下开罗从彦、李侗【dòng】、朱熹的理学源头,是道学南传者中的重要成员。

其中杨时、游酢就是当初“程门立雪” 的二位, 他二人不负众望,在武夷山开辟八闽理学。

此外还有刘子翚【huī】,他是位爱国志士,同时也是理学先贤和南宋知名的诗人。 他在武夷山冲佑观精研理学, 教授门人, 讲学传道达17年,朱熹曾拜他为师。

而朱熹作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一生中有五十多年都在武夷山讲学、着书。

朱熹集北宋的濂(周敦颐)、 洛(二程)、 关(张载)学之于一体,以儒家学说为主干,融佛、道二教思想,创立了完整的理学思想体系。

在他的影响下,武夷山声名远播,更被后世称为 “道南理窟”。

之后的这座建筑为三贤祠,原名“屏山先生祠”,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初祀朱熹的老师刘子翚【huī】,南宋嘉泰年间增祀朱熹和刘甫,并更名为“三贤祠”。

建筑目前面阔五间(19.6米),进深两间(7.3米),是南方常见的穿斗式构造。

三贤祠内部正中为朱熹的老师刘子翚【huī】,我们之前介绍过。

其右手边为朱熹,也就是后世尊称的“朱子”了。

其左手边为刘甫,是朱熹的同门师兄弟。他终身不仕,在老师刘子翚死后隐于此地讲学,从者甚多。

之后我们就要去到大红袍景区了。

从水帘洞去大红袍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原路返回,在之前下车的地方重新上车,去到大红袍的下车点。这是最省事,也是最节省体力的路线。

另一条是沿着这条路,继续向西走,花2个小时左右,在山间徒步2.3公里,绕一个大圈,最后去到大红袍景区。

我自然是选择了后一条路线了。

这条路线需要我们先回到水帘洞山下,走路旁的小道过去。

讲道理啊,虽然这一路很远,但是风景是真不错啊。

小桥流水的。

如果各位游览的时候,时间充裕,不妨试试这条山间小路,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章堂涧,是武夷山丹霞地貌中最长的一条峡谷,它发源于章堂岩,自西向东,沿途汇合流香涧、流云涧和水帘洞的水,经霞滨岩、玉华涧入崇阳溪。

其两侧山势犹如城墙一般高大耸立,南北对峙。行走期间,有心旷神怡,烦恼皆忘之感。

再往后就到了武夷古崖居遗构,落款“罗哲文”。

罗哲文先生是梁思成先生的高徒,也是我国古建筑方面的专家。

而武夷山的古崖居遗构,位于丹霞岩间,是景区现存最为完好的人文名胜之一。

建筑恍若双层空中楼阁,上仰悬崖,下临深涧。相传宋代就有山民穴居于此。

据专家考证,古人在修建时,用天车(旧式辘)从岩底起吊木料,至岩腰狭洞之内,再倚洞势架设木楼、厢屋和贮藏厅等。洞内还留有当年架设“天车”用的架子,人们统称其为“天车架”。

据说清末太平军过境后,还有富户岩居于此,但目前已无路可通。

章堂涧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比如这些碇【dìng】步,还是很有趣的。

或者偶遇一条独木桥,这对于一个从小就在北方长大的人来说,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

鹰嘴岩,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山势雄奇,犹如苍鹰昂首东望,故而得名。

之后我们就来到了慧苑禅寺。

寺庙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重建过。院落布局门厅是儒家风格,正殿有佛家氛围,经阁含道家韵味,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宗教建筑。

我去的时候,里面一个人也没有。

大中午的,可能和尚们都在午休吧,毕竟当天*高气温在38℃左右,而武夷山又不像庐山那么清凉,站着不动都会大汗淋漓。

这种天气我怎么会想着出来旅游呢?

寺庙的正殿是一个面阔三间的建筑,两侧高出屋面的墙体叫做马头墙,在南方一带极为流行。

内部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其右手边为普贤菩萨,左手边为文殊菩萨。

这三尊像同时出现的话,也被称作“华严三圣”。

之后我们就要正式前往大红袍了。

大红袍就是武夷山非常着名的一款茶叶,福建一带古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由于土地稀少,又多是岩石,因而这里生产的茶叶也被称为岩茶。

而武夷山的岩茶,一直都是享誉海内的。闽北当地还流传有“药不经樟树不灵,茶不过武夷不香”的俚语。

当地传说,曾有一位自称武夷君的仙人,奉上天玉帝之命降临山中,统治群仙,后发现有药用的茶叶后,为百姓治疗疾病。于是此地便被称为武夷山。

故而当地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说法。

但武夷茶真正有文字记载,还是到了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岭南生福州、建州”,茶叶“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唐建中年间,武夷山茶叶吸收蒸青工艺,改*制茶技术,“始蒸焙为饼样”,这就是闽北最早的“研膏茶”,比从嚼叶而有蒸青 散茶,质量得到提高,属蒸青团茶。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 977年),宋太宗下令“取象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并派茶使来到建州,监制龙凤御茶。

龙凤茶制造就是在茶膏压模定型的模具上,刻有龙、凤、花草图案,使茶饼成型后,饼面上有龙凤图案。

据说,乌龙茶的演变及命名,可能就是由建州龙团演化而来的。

明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明太祖为减轻民间负担,下诏罢造龙团,改蒸青为炒青,“惟茶芽以进”。

建州茶结束了从南唐以来持续四百多年的贡茶历史。

明末清初,武夷茶通过技术改进,首创了“绿叶红镶边”的 乌龙茶。

这种茶条索极富特色,俗称“凤凰头、蜻蜓尾”,卷而匀称。

叶片呈现三分红七分绿,因而被叫做“绿叶镶红边”。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随着海运发展,武夷茶远销海外,更是被西欧、北美、东南亚和南洋诸岛人视为中国茶中的极品,成了中国茶叶的统称。

最后我们也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大红袍景区。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红袍了!

就这么几棵小树苗啊?你不说还以为种了一排葱呢!

大红袍“以嫩叶呈红色而得名”,是一特殊灌木。原栽于九 龙窠【kē】及北斗峰、竹案等处。

目前人们以九龙窠悬崖上的这几株为正宗,据记载已逾340多岁。

传说古时天心寺僧人,专门训练猴子上去采茶青。

民国年间,县长吴石仙上任后,命人凿石为阶,以方便上下,并提笔写下“大红袍”三字。

他原本以为这是方便民生之举,却不想几天之后,茶树的叶子被人盗采去不少。寺僧惊恐,星夜禀报,吴县长急命人将石阶凿平,大红袍才免遭劫难。

新中国成立后,茶树一开始仍由天心寺僧管理,后转给省劳改局所属的崇安湖桃分队管理,采制归天心茶厂负责。

据说当时派有一个班的军队看守,平时也有军人站岗监视。

六十年代初期,管理权又回到县里。

新中国建立时,当地人还依照老传统,将茶叶寄往北京。后来中央叫下面不要“进贡”,茶叶这才改由厂家保管。

但当时想喝一口正宗的大红袍,也需要派专人凭条,才能取上一点。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被赠送了4两大红袍母树茶叶。

尼克松还曾狐疑得问周*来:“怎么只有这么少的茶叶?”周*来总理说:“一点也不少啊,这差不多是给了你半壁江山了。”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工作人员的不断尝试,大红袍终于引种繁育成功,开始小批量上市。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故事,第三届武夷岩茶节时,省、市电视 台播放的武夷风光宣传片里说“大红袍只有三棵,年产七两。”而当时送给台下近千位到场宾客的礼品中,每人就有二盒大红袍,约40克。

这着实是把嘉宾们都整懵了,搞得主持人也很尴尬。

这其实就是当时制片人不知道大红袍繁育成功的事情。

自2006年起,崖壁上的大红袍母树便禁止采摘,被列为名木古树。只有到了每年的春夏之交,工作人员会对大红袍母树进行修剪管护。

好了,今天的旅程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

最后记得点赞、评论、转发!如果你也喜欢我的内容,也对各地的风景名胜感兴趣,也想将来出去玩的时候有的吹,那就赶紧关注我吧!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老兔糖糖"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ent/8kjBfR1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