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岁中办老同志回忆,邓公南下拍案一句话,子女命运各不同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邓**是**的杰出*导人,对中国的现代化和改*开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邓公自小离家,四海漂泊,因此对家庭和亲人格外地重视、珍惜。

他与妻子卓琳婚后共育有五个子女,虽然孩子们长大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却也都各有所长。

87岁中办老同志回忆,邓公南下拍案一句话,子女命运各不同

长女邓林

邓林是邓**的长女,出生于1941年,正值中国华北**战争的困难时期。

因此在邓**的五个子女中,她是年幼时吃苦较多的。

当时,卓琳生下她后就要转战,只能拜托老乡帮忙照顾。

两年后再回去接她时,孩子已经饿得皮包骨了。

即使回到了父母身边,忙碌的邓**与卓琳也没有时间抚育孩子,邓林只能在延安保育院生活。

她是“公家”的孩子,虽然很少见到亲生父母,但在延安有许多叔叔阿姨的照顾。

像是“独臂将军”蔡树藩和他的妻子陈书莲,就是邓林的干爸、干妈。

1945年邯郸解放,那是她靠前次跟随父母,到*产*人打下的大城市去。

孩子们见了什么都新鲜,邓林却安安静静地盯着一户人家的油画看了很久。

卓琳见了便说:这孩子很喜欢画,将来要是能当画家就好了。

但邓林并不是从小学画的,在那个流动的岁月里,她没有稳定学习的机会。

87岁中办老同志回忆,邓公南下拍案一句话,子女命运各不同

邓林

从邯郸到南京,从上海到北京,她也要跟着父母随军行动,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

直到和平岁月,她才能接受系统教育。

大学时,她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这才正式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1967年,邓林从中央美院毕业。

1968年时,邓林赴河北宣化的部队中接受“劳动锻炼”。

她先是在造纸厂工作了半年,之后又去干农活。

工作多苦她都能坚持,真正叫她承受不住的,是军队的监管和频繁的*治审查。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她要比别人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

她羡慕在农村的弟弟妹妹,更是想念他们。

一个月四十几元的工资,除了生活必需外,她全都买了衣服、棉鞋还有罐头之类的,寄给弟妹。

好在她是天生的老实、坚韧,为她在艰难的日子带来了一层保护。

但因为年幼时的苦难,她一直体弱多病。

小妹邓榕在《我的父亲邓**》一书中回忆道: 邓林从小身体不好,是父母亲最担心的。

从小到大,邓榕几乎没见到父亲给谁写过信,或是去拜托谁帮忙。

可在那个特殊的岁月,他为了孩子们,尤其是邓林,多次给毛**写信。

为了孩子们能生活得好一些,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能想到的、能帮到的,他都竭力去做。

1970年2月9日,邓**在给毛**身边的汪东兴写信,请求他帮助:

“我的大女儿邓林……她本人一身是病,所以在农村是很困难的……如能分配一个技术性的工作,如收发、文书、保管之类,对她的身体比较合适。这件事,在北京时曾向你说过,如有可能,恳请予以帮助,至为感激。”

“再,如能将她分配到同我们靠近些,则更是我和卓琳的最大奢望了。”

回忆起那段艰苦、扭曲的岁月,邓林也只是为父亲感到不公,对于自己所受的苦难屈辱,却并没有什么埋怨。

之后的那些年,邓家也跟着邓**在*治上的起起伏伏而颠簸。

幸好,邓**从江西回京后,邓林也跟着一起回了北京。

生活稍微稳定了一些,她又有机会重新拾起画笔。

直到父亲重新回到政坛,在他的庇护下,邓林终于有了一片安静的天地来创作,继续她的画家生涯。

87岁中办老同志回忆,邓公南下拍案一句话,子女命运各不同

长子邓朴方

大儿子邓朴方出生在1944年。

战乱年代,他从小就随着父亲四处转战,经历了许多变迁。

尽管他是邓**的长子,但在北京十三中学读书时,他总是很低调,很少有同学知道他的家庭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困难时期,面临着内忧外患。

这时的邓朴方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当时有志青年一样,他也关注着国家的富国强兵之路。

于是他刻苦学习,最终以平均分9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大学时的邓朴方立志做一名科学家,因此认真钻研学术。

可是大学快要毕业时,那场影响深远的“大**”就爆发了。

事态愈演愈烈,他还没能想清楚这一切究竟是对是错时,父亲就陷入了这场*治旋涡。

子女们也因此被牵连,在学校受到批判和管制。

邓朴方因此苦闷不已,时常借酒消愁。

有一次,他和同学到颐和园后湖附近散步。

大概是因为喝了酒,他借着酒劲,把心中的苦闷和愤恨都说了出来。

邓朴方酒后吐真言,被造反派知道后,就被打成了反**,进行专案追查。

他被关在北大东门外的一栋大楼里,逼他说出更多东西。

邓朴方知道,自己的言论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很可能会被强加在父母,以及与他们亲近的老**家身上。

87岁中办老同志回忆,邓公南下拍案一句话,子女命运各不同

因此在近五个月的监禁中,邓朴方什么都没有说。

造反派一无所获,就把他往绝路上逼,邓朴方无法忍受,只能以死抗争。

1968年5月,他写道: “我无限忠于党,忠于毛**。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实在无路可走了……”

写完了这封绝命书,他就利用上厕所的机会,破窗而出,从三楼一跃而下。

但是因为被铁丝拦了一下腰,他翻了个滚,背部先落地,摔断了腰椎。

他被送到了北医三院,可也只是住院,没有做手术。

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高位截瘫。

后来,邓朴方担任残联主席,拖着残病之躯为残疾人奔走呼号,争取更多保障。

邓朴方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开拓者,但他也坦言,自己能走到今天,离不开父亲的背景。

“我不能说我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做的,没有父亲这个背景。起码一点,我要去见某个*导人,人家肯见吗?这只能是给你一个背景,给你一个条件,给你一个便利,但你用不好还是做不成事。”

“大管家”邓楠

二女儿邓楠,曾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据说有一年周总理到邓家去,卓琳向总理介绍邓楠时说:这是我们家的大管家。

周总理便笑道:我是国家的大管家,你是你们家的大管家,希望你将来也能管理国家!

邓**在301医院住院时,卓琳也同医生这样介绍邓楠。

邓**听了,只是笑而不语,可见他的认可与赞许。

邓楠只比大姐邓林小四岁,同样也是出生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但好在那时卓琳已在地方中央局机关工作,所以邓楠从小是跟在母亲和姐姐身边长大的。

邓楠自小聪明灵巧,跟着家属院里一群比她大的孩子们上学、玩耍,她总是那个领头出主意的。

她天资聪颖,孩子们同样都贪玩,她却总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卓琳见她很有学习天赋,便有意培养。

在母亲的引导下,邓楠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她也不负期望,实现了父母为她确定的目标,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邓楠在父母的培养下,那时已经算是家中的一位“小*治家”了。

她时常与父母交流这些问题,因此对*治很敏感,对形势也有了自己的判断。

那时候,妹妹邓榕和她的想法对立,卓琳便打电话给邓榕,叫她不要和姐姐争论。

后来也的确证明,邓楠的想法是正确的。

兄弟姐妹们的年龄和思想都有差异,但邓楠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就使她在家中有了一定的权威,得到了家人们的信赖。

当时,哥哥都在外学习闯荡,姐姐醉心艺术,弟弟妹妹年纪又小,所以邓楠必须帮着母亲撑起这个家。

那时候,邓**遭到批判,地位岌岌可危。

邓楠很早就知道了父亲的情况,所以每晚都会和母亲长谈。

卓琳信赖她的能力,也指望她能在关键时刻担起家庭的重任,因此对她从不隐瞒。

出现一些不祥的征兆,卓琳会靠前时间告诉她,并教给她出现问题时该如何处置解决。

邓**随后两次受难,母亲也无法和孩子们联系。

这时的邓楠已经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也如父母期待的那样,成为了家里的“总管家”。

家里还有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妹,可是中南海里不能住后,一家人连住处都没有,邓楠就带着姐妹们去争取房子。

家中经济紧张,邓楠就仔细规划资金安排,想办法攒出备用金来。

一家人想念邓**和卓琳也无计可施,可邓楠却总能想出办法。

她到中办去要父母的工资,可一拿到钱就说工资不准,要见到他们的纸条确定才行。

工作人员就只能叫卓琳给她写个字条,虽然见不到人,但兄弟姐妹们至少能靠着一张纸条以慰思念。

后来邓**下放江西,子女们也要接受再教育。

兄弟姐妹们天各一方,因此邓楠总是频繁地写信。

收集大家的情况向父母报平安,或是催促大家给父母写信。

邓**再度被软禁时,她和抄家的人据理力争,保住了住处。

三度复出时,邓楠已经结婚生子,也成为了党内成熟的国家干部,令父母自豪。

飞飞和毛毛

邓**最小的两个孩子,是三女儿邓榕,和次子邓质方。

1970年,邓**给汪东兴的信中写道: “12月上旬,我的小女儿毛毛回来了。1月初,我的小儿子飞飞也回来了。我们同他们两年多不见,一旦相聚,其乐可知。”

可见他与卓琳对小儿子和小女儿的疼爱。

邓质方和邓楠一样,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

80年代初,他赴美留学,获得了罗彻斯特大学量子物理学博士学位。

而小女儿邓榕,却是知名度*高的。

她是父亲的“史官”,《我的父亲邓**》一书便是她所著。

文笔细腻,感情深厚,让大家对邓**有了更深的了解。

邓榕和哥哥姐姐不一样,生在建国后的她,年幼时没有受过什么苦难。

无忧无虑长大的她,生性活泼,思想也总是很前卫。

她喜欢外语,在陕北插队时也坚持自学。

她在外交部工作过,在驻美大使馆当秘书,回国后还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仕途不错,但邓榕却没有走上*治之路。

父亲邓**曾任**主席,哥哥邓朴方是残联主席,姑姑邓先群任解放军总*治部群工部部长,姐姐邓楠是科技部副部长。

她说: “我们家出了两个主席、两个部长,我就不凑热闹了,我喜欢做实在事。”

邓榕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懂医,又能应酬。

所以邓**晚年时在外行走时,她总是陪伴身边。

邓**在301住院那段时间,医生远远听着病房里的动静,就知道今天是是谁来值班探望。

大女儿邓林和邓**一样,是不善言辞的人,她来了,病房里总是很安静。

父女两人静悄悄地做自己的事,经常是一个看书,一个打毛衣,谁也不打扰谁。

可以说邓**的几个儿女,在这方面都与他很像。

但小女儿邓榕却完全不一样。

她爱说爱笑,见到姐姐们总是有很多话讲,也爱哄着老爷子说话。

只要她一来,病房里立刻就会热闹起来。

进入不惑之年后,邓榕决定写书,尤其是想写关于父亲的书。

邓**了解自己的女儿,知道她常会有些新奇的想法,所以邓榕想做的事情,他一直都很支持。

于是,邓榕大量走访调查,再一点点向父亲核实,完成了一部关于邓**生平的传记。

描写了邓**的早年经历、**历程,以及他的领导风格、家庭生活等方面,塑造了一个更全面、深入的邓**形象。

参考文献

[1]武市红. 邓**为子女操碎心[J]. 新湘评论

[2]邓榕. 我的父亲邓**[M]. 中央文献出版社

[3]*央文献研究室邓**研究组. 邓**与卓琳:相濡以沫五十八年——邓**家人访谈录[J]. 党的文献,2004年第5期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泡芙味的饼干哟"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ent/8kgff67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