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菩萨的三种造型,比唐僧更惹魔女心动?

韦驮菩萨的三种造型,比唐僧更惹魔女心动?

成都新津观音寺东壁韦驮**神 (图片来源:北京交大古建筑)

上期《韦驮者,何?》中提到

韦驮 童子玉面,

是整个佛教造像系统里最为英武帅气的。

与其他威严甚重的**形象相比,

不得不说是一个特例。

释迦牟尼的常随侍者阿难,

虽然也是美男子,

却比又比韦驮少了些阳刚之气。

韦驮菩萨的三种造型,比唐僧更惹魔女心动?

清代 阿难尊者 高133cm 浙工 边山艺术收藏

明庄广还居士《净土资粮全集》卷三记:

韦驮尊天......释迦如来会上成道。名童真菩萨。手持金刚宝杵。......顶戴凤翅兜鍪,足穿黑履,身着黄金鎻甲。

如若这还不够生动,

不如来看看

元代杨景贤在《杂剧·西游记》中的描述:

韦驮是如何相貌堂堂,

气宇轩昂,

比之唐僧的模样更好

惹得魔女垂涎

万里韶光应节来三天宝箓彻明开

分明龙女擎珠出疑是仙人带月回

第十七折女王逼配

(唐僧引一行人上,云)贫僧来至女国,梦寐间有 韦驮尊天 来报,有一场魔障来也,龙天未知是何魔障?.......

(女王捉番唐僧科)(唐僧云)谁救贫僧也。 (韦驮尊天上,云)某韦驮尊天是也 。奉观音法旨,去救唐僧走一遭。怎敢毁吾师法体?

【金盏儿】 披金甲貌堂堂,持宝杵气昂昂。莫不是淹蓝桥烧祆庙的腌神将?比唐僧模样更非常。 (韦云)吾神三十老,完为童子身。特来**来。

明早期 韦驮像 北京宫廷御制 边山艺术收藏

边山艺术收藏的这尊韦驮像

颜容端正,面如满月,

眼似星辉,鼻梁高挺,

嘴角微微含笑,

观之既有文人之士气儒雅、

武将之潇洒果决,

又具神佛之慈悲心肠。

后世有“昙花一现,

只为韦驮”的典故流传,

由上可见一斑。

韦驮菩萨的三种造型,比唐僧更惹魔女心动?

昙花(Epiphyllum) 图片来自unsplash

韦驮菩萨的三种造型,比唐僧更惹魔女心动?

战神韦驮天石像 公元8-9世纪 高58cm 印度出土 大英博物馆藏

韦驮源自印度婆罗门所信奉之战神,

具备 无穷法力

后大乘佛教吸收其成为**神之一。

为此还讲述了一个

从罗刹鬼手中夺回佛牙舍利的故事。

据佛教经典《金光明经·鬼神品》所说,

韦驮又名韦驮天,

是二十诸天之一。

作为**天神,

他具备**的健康雄壮之体魄,

又由于其生而聪慧,

早离尘欲,

修清净梵行无淫欲之惑的童真之业,

这同时还表明他护卫伽蓝道场的赤子之心。

韦驮菩萨的三种造型,比唐僧更惹魔女心动?

明代铜韦驮像 故宫博物院藏180×90cm

宗教艺术

是其教义与文化最为直观之视觉呈现。

受韦驮与韦天将军神格混淆之影响,

韦驮形象也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

自唐宋时期开始,

逐渐从源自印度的异域风格

**为中国特有的武将形象。

比较来看,

将这种汉式形象

作为佛陀**似乎更为符合民众心理。

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商喜《关羽擒将图》局部

韦驮菩萨的三种造型,比唐僧更惹魔女心动?

波士顿美术馆藏 明代陆治《二郎搜山图》局部

至明代,

此类型的韦驮**像已经十分稳定。

具体可参考明代存世的画作品,

如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关羽擒将图》

与波士顿美术馆的《二郎搜山图》中

均对当时的武将造型做出了较准确的描绘。

潭柘寺总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葛岭《百丈清规影响下的明清京津地区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型制研究》)

中国寺庙往往依照——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各配殿-藏经楼的传统格式进行布局。

天王殿内两侧立东南西北四大天王,

正冲山门的是弥勒像,

而弥勒佛背后,

面朝大雄宝殿的便是韦驮。

图片来自unsplash

不知从何时起,

韦驮像执金刚杵之姿势

约定俗成地代表了

该寺庙对游方僧人的态度

如清梁章鉅于《浪迹续谈》卷七便记载:

有以手按杵据地者,有双手合掌捧杵者。老僧云:合掌捧杵者,为接待寺,凡游方释子到寺,皆蒙供养。其按杵据地者则否,可一望而知也。

若韦驮像造型为:

将金刚杵被扛在肩或手执,

杵尖向上,

表示该寺庙规模颇大,

可招待云游僧免费吃住三天;

若是双手合十、肘部横放宝杵,

表示该寺庙中等规模,

可招待免费吃住一天;

若宝杵杵地,

一手覆握宝杵

另一手叉腰或覆盖手背

则表示该寺庙规模较小,

不能招待免费吃住,

云游僧见此便只能另安身处。

明晚期 绢本彩绘韦驮像 155×80cm 雅昌艺术网

佛教教义宣扬善德、善缘,

经云:

“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

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又有喜施获福等。

想来,

若寺庙规模与“经营”状况允许,

必会十分愿意为云游僧提供食宿。

所以韦驮造像的姿势—韦驮像

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寺庙的“富裕”程度,

彰显着 “财富”

参考文献:

梁章矩《浪迹丛谈·续谈》(下),台北广文书局, 1969 年;

李冰《浅析双林寺韦驮像的 “旧”与“新”》,传统雕塑,2019 年第 2 期(总 130 期);

陈静《苏南地区佛教寺庙空间结构的视觉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编辑 彧卿

END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like刘刘"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ent/8jqvf0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