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谛,活到120岁的得道高僧,诠释生命奥义

佛法真谛,活到120岁的得道高僧,诠释生命奥义

导读:你是否曾经想过,人生存于世界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从自然角度来看,我们人与世间万物似乎都是一样,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会走向灭亡。

这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圆环,时间注定会把我们拉回到最初的起点。那么在生与灭的闭环之间,我们经历这个过程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从一位传奇人物的人生当中,去试着寻找这个问题的真相。

他是近代修行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曾出生于官宦世家,但却并不喜欢追求地位和名利,反而走上了出家修佛的道路。

他这一生中经历过许多困苦与磨难,同时也有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迷茫。

但是在经历过这些波折之后,他也终于参透了自己的本心,于一夕之间顿悟,实现了生命层次的涅槃,找到了属于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而他就是着名的一代高僧 “释虚云”

开启传奇一生

在清朝末年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随着一声惊雷乍响,释虚云出生在福建泉州的府衙内院。

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刚刚出生的释虚云,既没有五官也没有四肢,而是一个圆滚滚的肉球。

随着这个肉球的出现,整个屋子里的气氛也变得异常凝重。他母亲看着自己生出来的怪物,也因为惊吓过度,而导致失血过多,最终不治身亡。

第2天一早,这件事情就在整个泉州传的沸沸扬扬。一位云游到此处的医僧听说之后,便立即登门拜访,随后用一把小刀将肉球剖开,这才露出了里面的婴儿。

对方看过释虚云的面相,临走之前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此子生而不凡!将来必是大贤之人。

在此之后事情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小时候释虚云果然天资不凡,小小年纪便已熟读四书五经。

佛法真谛,活到120岁的得道高僧,诠释生命奥义

对此他的父亲也是倍感欣慰,毕竟自己身为泉州知府,自然也希望儿子将来能够高中科举,入朝为官。

不过与此同时,年幼的释虚云也有一些异于常人的地方。那就是他总喜欢思考一些,在常人看来毫无意义的问题。

一次外出,看见一位落魄街头的乞丐,蜷缩在角落里,眼神中充满了痛苦。他刚要上前施舍,结果一转头又发现,一位衣着华贵的富商,居然也是满脸失魂落魄的表情。

于是他便带着满心疑问,想要找父亲问个清楚,为什么身为穷人的乞丐,和身为社会上层的富商,看上去都是那么的痛苦呢?

可结果刚走到父亲跟前,就发现他的父亲,居然也是满脸愁容的在思索着什么。

如此一来,他心中的疑惑也随之变得更加强烈!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苦楚,整个人间仿佛就是一片苦海。难道人生在世的意义,就是为了面对这些痛苦与烦恼吗?

这个问题似乎成了他心中的一道执念,始终挥之不去。

直到偶然间的一次机会,他在父亲的书房里,看到了一本佛经,顿时被经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因为按照书中所说,世人之所以会痛苦,其实都是因为情欲深重牵绊太多。被各种各样的欲望牵动着自己的内心,得不到的想要拥有,得到的又害怕失去。

总的来说就是受到贪嗔痴的影响,而无法找到那一个真正的自我,所以才会在苦海中沉沦。

于是就从这一刻开始,在他的心中便产生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远离世俗的情欲和烦恼,找到一条寻求真我的道路。

或许也正是受到了这本佛经的影响,释虚云最终还是将自己的求真之路,定在了出家为僧这条道上。

而当他的父亲得知此事之后顿觉不妙,于是便在他16岁那年,给他娶了两个貌美如花的媳妇,想着以此来断绝他出家的念想。

毕竟自己也是朝廷命官,儿子去当和尚说出来,不免让人耻笑。更何况家里就他这么一个子嗣,倘若真的出家,岂不断了香火?

佛法真谛,活到120岁的得道高僧,诠释生命奥义

但是说起释虚云这人倒也十分有趣,本以为他能够在洞房花烛夜折腾出什么动静。可结果他却始终守身如玉,甚至还带着两位妻子,研究起了佛法。

这样的日子大概持续了两年,两年之后的一天夜里,他悄悄留下一封书信,瞒着父亲一个人偷偷来到了福建的一座寺院,正式剃度出家。

中途悟道

然而出家之后的释虚云,却也并没有像其他僧人那样在寺庙里打坐参禅,或者下山化缘。

而是一头扎进了后山的深山老林里,从此隐世不出,彻底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正如他之前所认为的那样,人们痛苦的根源,其实就在于对这个世界,有着太多难以割舍的牵绊。

比如亲人之间的感情,物质生活的欲望,还有那让人扭曲自我的权利和地位。

这一切因素都是他要躲避的对象, 他就是要把自己彻彻底底的,变成一个完全脱离世俗的方外之人。

佛法真谛,活到120岁的得道高僧,诠释生命奥义

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完全在山上封闭自我的释虚云,却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因为他虽然从身体上断绝了自己与世俗的牵连,可内心里却始终难以平静下来。他时常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烦恼,特别是在夜深人静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以前没出家的时候,总想着与世隔绝, 可当他真正远离尘世之后才发现,自己的人生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空虚与迷茫之中,一下子失去了方向,不知到底应该去追求什么。

于是在山上隐居了10年之久的释虚云,决定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红尘世界当中。不过也正是这一个决定,让他找到了突破困境的契机。

因为就在他下山不久之后,遇见了一个名为融镜法师的高僧,经过一番交谈,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这些年修行上的弊病。

原来自己一直陷入了一个执念的怪圈当中。按照融镜的说法, 一个人贪恋世俗是欲望的体现,可像他之前那样,一心想要逃离世俗,其实也同样是一种非常执着的欲望。 两者从本质来讲,本没有什么区别

佛法真谛,活到120岁的得道高僧,诠释生命奥义

真正的修行,并非一味的出世,倘若为了躲避世俗的烦恼,而选择一个人躲进深山老林,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在修行,倒不如说是在逃避。

假如一个人连世俗中的一切都无法面对,那么又如何能够克服修行路上的种种磨难呢?

听了融镜的这一番话,释虚云更加坚定了入世修行的决心,并且开始了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游历。

在此期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国内的名山大川,甚至曾经远赴西*,之后又到了印度,兜兜转转一圈,最终从缅甸回到国内。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尝遍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见证了无数世人的悲欢离合。

渐渐的他对于世俗和红尘,也不再像当初那样抗拒,更不再想要去逃离。 而是开始尝试着接受和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一切。

用他后来的话来说,就是感觉自己的心境逐渐趋于圆满。但或许也是命中该有一劫,在他56岁那年,因为不慎失足落水,结果生了一场大病。

当时他的病情极为严重,人们都以为他恐怕熬不过这次劫难。然而就在众**们将要为他准备后事的时候,他却奇迹般的康复了过来。

而且经历过这次生死大劫之后,他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似乎也在无形中发生了某种变化。

而这种变化,也终于随着一个契机的出现,促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顿悟。

那一日恰好有人来访,**在添茶的时候,不小心将滚烫的茶水倒在了他的手上。刹那间只听啪的一声,茶杯落地摔得破碎。

而也就是在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内心里,似乎也有什么东西被打破了一样。随着往日种种,在心头一一浮现,可他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

因为就在杯子落地的那一瞬间,他的那一颗自我之心也随之被摔的粉碎,而后烟消云散。

此时的他也终于明白,世人的一切痛苦烦恼,其实都源自于那一颗自我之心。

正因为有了起心动念,所以才与外界有了牵连,倘若一个人不在执着于我,那么他与这个世界之间,自然也就没有了因果的牵绊。

佛法真谛,活到120岁的得道高僧,诠释生命奥义

而这种境界,便是佛经所说的“空”。在这种状态下,其实已经无所谓出世还是入世,因为他的人生,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意义和使命。

渡世之道

正所谓自渡而后渡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将自己从世俗的苦海中渡了出来。

因此也深知这份感悟的来之不易,同时他更希望在这个世界上,能有更多的人,能够像他一样真正脱离苦海,找到生命的本真。

而这一信念,也成了他在今后的人生里,唯一践行的核心宗旨,或许到了他这个境界,也只有普渡众生这件事情,才值得他去实行和追求。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一边指导**们的日常修行,一篇竭尽所能的为世人讲经传法。

期间还曾多次阻止各大军阀之间的混战,在那个硝烟起伏的乱世中,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生灵涂炭。

包括蒋介石也曾多次与他会面,探讨天下局势的发展问题,后来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又被推举为佛教协会的名誉主席,负责管理宗教内部事务。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时间来到1959年,此时的释虚云,已经是120岁高龄。

看着身体一天天衰老,他也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于是便在一天夜里将众**叫到身边,嘱咐他们说:

“我与这世间的因果连接就快断了,算算日子,应该就在今晚。

我死后,你们要修行戒、定、慧,以清除贪、嗔、痴。

唯有培养正思维与正念,在面对众人与整个世间时,才能有大无畏的精神,而这也是我最后给你们的告诫。”

说完之后,便对众**挥了挥手道: 你们也累了,回去休息吧!

随后他便不再言语,合上手掌,盘膝而坐,等众**再度打开房门,就发现他已然圆寂,享年一百二十岁。

其实纵观释虚云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分别是出世入世和渡世。他年少时随心而动,率性而为,从繁华的世俗中遁入了空门。

之后又为了追寻人生的真谛,重新回归尘世,去感悟生命存在于世间的意义。而随着后来的一朝顿悟,他的整个人生,也终于得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完成了从自度到度人的蜕变。

至于他这一生修行的核心,则完全体现在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世人留下的“戒定慧”这三个字。戒而生定,定而生慧,慧明而见本性真如。

所谓的本性真如,其实就是破除自我的执念和欲望之后,所获得的那一份从容与平静。但也正是这一份从容与平静,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却显得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like刘刘"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zh-tw/ent/8aUBC6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