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来看英歌“花木兰”
龙年春节,到潮汕追英歌,成了一种潮流。
汕头小公园涌入数十万人,摩肩接踵,等待看一场英歌舞;潮阳文光塔围得水泄不通,只为一睹15支顶尖英歌队“炸街”巡演……
除了官方公布的展演,民间自发的英歌舞巡游同样火爆。
初四下午,距离西门女子英歌队开始巡游还有1个多小时,西龙古庙外已经围了一大圈慕名而来的游客。“从武汉开车12小时直奔潮汕,就想看场英歌舞。”任女士带着女儿早早守在门外,一边向记者打听巡演的路线。
和多数观众看到的“水浒英雄”不同,这是一支女子英歌队,取材于花木兰从军和穆桂英挂帅,身着红衣和绿装。去年春节,“高颜值”的她们在社交平台上“爆火”,粉丝猛涨。 这一年,她们过得如何?
一夜之间爆火
“不能辜负这份喜爱”
临近巡游,西门女子英歌队传承基地内,队长吴燕花正在争分夺秒给队员化妆——一团红色的火,点缀在额头。“ 这是我们西门女子英歌队的标志,代表团魂。 ”
“今年服装‘升级’了!”队员姚嘉璇向记者展示了身上的服装,只见胸口不仅有凤凰,双臂和下摆还新增了虎头饰样。头盔也改了样式,能露出高马尾,更显英气。
一旁的队员举着手机,并不熟练地操作着视频直播,一边和直播间里的网友互动:“我们第一站在西龙古庙”“明天还有的”……
过去这一年,西门女子英歌队有了自己的官方账号,还建起了自己的英歌舞传承基地 ,广州、香港甚至台湾的演出邀请纷至沓来,吴燕花感觉自己从去年正月一直忙到了今年正月,停不下来。
暑假期间,西门女子英歌队“招新”,原本只想招20人,却收到了近百人的报名,最后教练只能“忍痛”留下40名学员参与训练。
今年15岁的郑梓欣就是“幸运儿”之一。她是棉城中学初二的学生,去年刷到英歌舞爆火的视频后,和朋友相约一起入队。甜美的笑容配上干脆的动作,郑梓欣跳起英歌舞来有一种特殊的反差,让网友注意到了她。
一段龙年春节的表演视频中, 她吹着哨子、敲着英歌槌行走在队伍中,在短短几天内收到80多万的点赞。 “表演完第二天我就刷到了自己,很震惊。”郑梓欣颇为意外。
同样的情节,姚嘉璇也经历过。去年双忠文化节巡游时,她有一次小失误——鞋子意外断开,在路上飞了出去,这段画面被观众传上了社交平台,打上了“抛绣鞋”的标签。“当时我还不知道这个事情,直到中午有人喊我‘小飞鞋’,我才发现,自己火了。”嘉璇亲眼见证了自己账号在一夜之间粉丝暴涨。
和梓欣不同,她是一名有着6年英歌舞龄的队员,在队伍中担任尾槌的角色。说话利落,行事风风火火。“2017年我在双忠文化节第一次看到女生拿着英歌槌迎面跳来,当时就觉得好帅!在我之前印象中,跳英歌舞的只有男生。看到女生也可以做男生原本做的事情,就觉得很自豪。”这是嘉璇选择加入西门女子英歌队的契机。
每次穿上英歌舞服,嘉璇都会想象自己就是“英雄”,状态完全不同。“男生豪迈凶猛,女生刚柔并济、柔中带刚,要跳出这种味道。”作为游泳教练、体育教师的她,工作之余就会抓住一切时间练习自己最爱的“对打”,也会不断回看网上自己的视频,寻找每个小失误去改进。
“我很感激有这么多人喜欢我,他们的支持鼓励会让我变得更加优秀,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不辜负大家的喜欢。”姚嘉璇平和地看待自己的“走红”。
一群斜杠青年
“我的生活皆可英歌舞”
在潮汕,英歌是生活的一部分。 教练队员们都有本职工作,跳英歌都是自发的。
西门女子英歌队的总教练陈坍鹏在交警部门工作,时常奔波在工作现场和英歌舞训练之间。队员们的职业更是遍布各行各业,去年“火出圈”的队员绮绮是广东药科大学的学生,今年开始了护士实习,只有偶尔抽空回老家才能摸上几回英歌槌,却一直被粉丝们记挂着。
队长、副教练吴燕花以前是一名幼儿园教师。从2011年加入英歌队以后,她一路苦练,四年间就成为队长、副教练。“幼师只有单休,而双忠文化节大多在周六,一请假就找不到人带班,就干脆和家里人商量出来学个手艺创业。”就这样,吴燕花辞职开了一家美甲店。
对于女子英歌,吴燕花有着一股执着。 “从小看英歌,看到有几个角色是男扮女装,我就在想,为什么不能是女生来跳?英歌是传统文化,不应该只传男不传女。”
终于在2011年,她得知,曾在1952年成立、中途停办的西门女子英歌队重建,她忍不住报了名。也许是有天分,看了几次表演,吴燕花就学会了转槌,天天在家钻研。“ 只要是棍状的,用筷子我也能敲英歌,我的生活皆可英歌舞。 ”
她记得,西门女子英歌队重建时还请来了第一批老队员指导,让“血脉”赓续。80多岁的“头槌”老奶奶挥动着英歌槌,和年轻的“00后”队员面对面,尽管老队员转身已经不便,依然能从挥槌之间感受到当年的飒爽英姿。 她们也很羡慕,女子英歌舞迎来了好时代 ,“我们以前没有这么精致的服装,更没有化妆的条件,女子英歌的打法甚至险遭失传。”
就在去年,潮汕各地的女子英歌队逐渐多了起来。慢慢地,不再有人问:女子也能跳英歌?而是有越来越多的粉丝主动科普:女子英歌1952年就有,距今72年历史了……
这个春节,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员们都只休息了大年初三一天。“英歌服就是我们的新年衣服,是我们的新年战袍。 只要观众想看,我们永远都不会累。 ”姚嘉璇俏皮地和记者说道。
英歌的走红,是偶然,但不突然。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看来,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一个最为显着的变化,是人们越来越能坦然地回归、认同甚至是乡愁式地迷恋中国文化传统。
很幸运,潮汕英歌舞以这样的契机出现在大众面前,又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男水浒,女花木兰,英姿飒爽,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里的惊喜,还会有多少?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黄堃媛 张思毅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统筹】李培
【作者】 黄堃媛;陈文夏;张思毅;李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