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话剧《茶馆》2024年版

2010年,老舍先生诞辰111周年之际,他的短篇小说首度被改编成了话剧《老舍五则》搬上舞台。这是着名导演林兆华复排北京人艺《茶馆》之外,唯一排演的老舍先生作品。14年后,林兆华之子林熙越导演,将这部悲喜交集的《老舍五则》2024版,以新的阵容、新的诠释、新的风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该剧是北京市文联“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精品创作项目,也是纪念老舍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于近期连续演出了五场,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老舍先生集幽默大师与悲剧大师于一身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老舍作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编剧:保持正宗的京味和老舍先生的幽默

当年,《老舍五则》的编剧王翔,在老舍之子舒乙的推荐下,从老舍先生多部短篇小说中,最终挑选了《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断魂枪》《上任》《兔》这五篇。舒乙对此表示,“《老舍五则》在老舍短篇小说的戏剧改编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让更多人发现,老舍的短篇小说同样是一片戏剧的沃土。”

但把老舍小说改编成话剧,最大困难在于,原作中没有足够的对白,常常是以客观叙述,或以大量心理描述推动故事。编剧王翔给自己定了两个原则:“靠前,要改出一部反映老北京市井生活的话剧,语言必须是地道的北京话;第二,要保持老舍先生幽默的戏剧气质。”因此,虽然这几篇小说原作并非都以北京为背景,但话剧《老舍五则》的故事则完全置于皇城脚下,主要人物的对白也都保持了正宗的京味、京字、京韵、京腔。

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表演:北京电影学院重视戏剧舞台艺术实践

此次《老舍五则》2024版排演,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着名演员王劲松担任主演。因《没事偷着乐》《孙武》《赵氏孤儿》《第三军团》等影视作品被大家熟知的王劲松,对话剧舞台一直情有独钟,他曾主演过北京人艺话剧《燃烧的**》,参演过国家大剧院话剧《王府井》,还带着学生们排演了多部原创话剧。此次《老舍五则》2024版中,除了在《兔》中扮演男旦的演员鲁威来自中国戏曲学院,其他十几位演员都是北京电影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和在校生。他表示:“北京电影学院一直有师生同台实践创作的传统,表演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这次由北京文联与北京天桥盛世集团共同来推出这部戏,为我们提供了特别好的实践舞台。我们也特别珍惜这种面向社会大众公演这样的机会,对大家尤其是学生们都是非常好的锻炼。”

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导演林熙越和王劲松是多年好友,合作起来非常默契。不过王劲松也透露,导演的要求很严,“林熙越导演要求我们一律不要戴麦克风,所以为了加强演员们的台词功力,我们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形体训练和语言训练。林熙越导演也有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开拓了演员们的能力。”

林熙越导演带领全体演员花了十天时间认真研读剧本,分析时代和人物。在王劲松看来,老舍先生的文字有很多深刻又平易近人的哲理,震撼人心。王劲松感叹道:“这次的创作实践,不管是我们这些老师,还是学生,普遍反映自己在表演的基本功和创作的意识观念上,有了很大提高!”

导演:努力开掘老舍作品的当代性

对于林熙越导演来说,最看重的是为作品赋予时代特色。和父亲林兆华一样不愿意用太多语言和理论总结创作追求的林熙越,最重视的是作品的“度”和“气质”。“当年的《老舍五则》,给我的感觉更加尖锐,虽然是以黑色幽默呈现的,但是那种悲哀和深沉,特别能够刺激到人们的灵魂。”在林熙越看来,戏剧要服务于当下的观众和时代,要努力把和现代人有关的部分开掘出来,引起当下年轻人的思考。“所以,让演员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表演,让舞台有什么样的视觉呈现,来形成《老舍五则》2024版的‘气质’,就是我们要把握的‘度’了!”

演员们的表演,音乐的运用,还有整体的舞台呈现,都让林熙越非常满意,也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年轻演员们为这部戏注入了活力,他们演出了这部作品不同的味道,有观众说:‘我记住了每一位角色。’”

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林熙越还透露,“老舍先生还有很多短篇小说极具时代性和未来感,甚至很魔幻。所以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再选几个新的老舍短篇小说,排一版全新的《老舍五则》。可以把《老舍五则》作为一个能够常演常新的折子戏,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创作方向。”

刘航摄

茶馆话剧演出

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有人说,老舍的话剧《茶馆》是人生必看的伟大剧作。这部中国话剧史上的巅峰之作于7月5日晚在西湖大剧院与惠州观众见面,数百“茶馆粉”有幸观剧,现场气氛爆棚。据悉,6日晚,《茶馆》将继续在西湖大剧院上演。

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川味《茶馆》别具风味

《茶馆》是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8年由北京人艺首排,历经半个多世纪而经久不衰。该剧曾在国内外多次演出,广受赞誉,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剧中故事展示了戊戌变*、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芸芸众生,都通过一个茶馆揭示出来。

2017年,正值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茶馆》发表61周年之际,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携手李六乙导演创新尝试,打造出四川话版《茶馆》,向经典致敬。

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5日晚上在西湖大剧院上演的正是四川话版的《茶馆》别具“川味”特色。当四川盖碗茶取代北京大碗茶,当四川特色竹椅取代北京长凳,当四川曲艺金钱板融入,取代原版“大傻杨”的数来宝,当“悦来茶馆”“德仁堂”等四川老字号映入眼帘,耳边依稀响起“冰粉儿”的吆喝声……一个闲散慵懒的四川茶馆市井面貌便完美还原到舞台上了。

该版《茶馆》既忠实原着,又具强烈川味儿特色,多种美学风格元素玩转舞台,使经典以更当代的方式重现。

话剧《茶馆》2024年版(茶馆话剧演出)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

话剧《茶馆》演出开始时间是当晚7时30分,不过,6时30分就陆续有观众到场,并在《茶馆》巨幅海报前合影留念。

而在售票窗口前,提前在网上购票的观众正排队取票。据悉,川话版《茶馆》惠州站演出4月下旬已开票,当时已有不少“茶馆粉”预约购票。陈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购买的是380元及以上票价,还享受6.8折优惠。笔者向售票窗工作人员咨询,当晚剧票已售罄。

四川话版《茶馆》采用四川方言演出,不过观众不用担心听不懂,因为现场配有大屏幕显示普通话字幕。剧中,先后出场的人物中有应时改良以求生计的王利发、实业救国的资本家秦仲义、清宫里的红人庞太监、信洋教的马五爷、贫苦农民康六、说媒拉纤的刘麻子、果*当官员沈处长、女招待丁小宝等。虽然人物众多,但通过场景设置和对话独白等,突显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舞台群像,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蕴含着深刻的主题寓意。210分钟时长(不含15分钟中场休息)的演出中,观众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演出终演时,全场观众起立为精彩演出喝彩。

《茶馆》亮相惠州西湖大剧院,是惠城区进一步推广“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为群众引进的又一文化大餐。此前,为进一步提高观众对话剧表演艺术的认识,引导观众更好地欣赏话剧,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茶馆》的时代内涵和艺术特色,惠城区文广旅体局还联合多单位在西湖大剧院举行“惠州市文化惠民大讲堂系列活动之老舍话剧《茶馆》名家观影讲堂”活动。

相关:

今晚精彩继续,《茶馆》亮点在这里

亮点一:独有的序幕

《茶馆》文本本身具有极强的叙事性,在《茶馆》诞生的年代,大部分剧作都还遵循着“情节至上”的教条,而老舍先生摒弃了这种方式,以展现“社会横断面式”(也叫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打破传统结构的情节整一,将众多人物放入作品,使多条线索并行发展,这让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放在当下仍然极具冲击力。

在四川话版《茶馆》中,导演李六乙别出心裁地改变戏的结构,在靠前幕之前增加“序幕”,将三位老人的结局提前告知观众,在消除观众对结局期待的同时,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戏的发展过程之中,并使观众产生积极思考。这种做法大大强化该剧的叙事性,颇有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叙事体戏剧的核心“间离效果”之感。

亮点二:往来的茶客

在原剧中,茶客仅仅只是作为“茶客”而存在,而四川话版《茶馆》中,茶客还充当类似“观众”“看客”“评论者”“乌合之众”等角色。他们游离于剧情之中,又随时从剧情中走出。冷眼看着剧中发生的一切,极具荒诞现实感。

剧中有关影射鲁迅“血馒头”的意象也充满视觉冲击力,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唤起观众对三段历史的反思。

亮点三:先锋的风格

李六乙导演风格所呈现给观众的,是深厚的中、西文化泉源,法古而不泥于古;同时又传递出浓浓的先锋感。他的舞台纯粹且简洁,形式感颇强。

从靠前幕全体观众惊呼的舞台布景到最后一幕接近于“空的空间”,传递出导演对老舍先生意在葬送三段历史的深刻理解。

观众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体会到从光鲜亮堂的生活逐步进入影影倬倬和形单影只,一种人生的幻灭感油然而生。

【记者】卢慧

【通讯员】袁美霞

【作者】 卢慧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高飞3号"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lipbrief.com/ent/3WqeUR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