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标生的最低分数线统一划定,市区最末流的高中和最顶级的高中,都是这个最底线,比如是565分,各校学生如果通过指标生被招录,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在该校名次够(和本校学生竞争)、达到最低分数线。
某区高中招商学生800名,其中学科特长生30名、指标生570名,统招生200名,很多重点高中指标生名额占比更高,在只要招收本地生源县中更为明显。
然后这570个指标生名额直接分配到各区各学校(大多数指标生名额本区个学校)假设A、B、C三所初中,A是垄断了很多优秀生源的民办学校,生源质量较好,80个指标生名额,B为水平中等的县城公办初中,指标生名额40人,C为乡镇初中,指标生只有15人。
A初中名额虽多,但指标生实际意义不大,因为填报指标生的第80名,往往成绩远高于统招分数线,指标生名额可以会充分利用,不会出现低于统招线成绩而上线的学生。
对于A学校学生而言,能否上线和指标生没有相关性,只和统招线对比。
B初中水平次之,报考指标生的前四十名学生大多也是统招线以上,少部分不足统招线但会高于指标生线,即可能会有个位数的考生不够统招线,但成绩高于指标生线且在前四十名。
B学校学生上线关键则在于校排名,即有几个学生可能统招线不够,但过了指标生线与排名即可。
C初中教学能力最弱,15个名额几乎用不完,就排在第15位的学生即使名次够,但很可能达不到指标生的最低控制线,这个时候就会有名额空缺,释放给统招生。
指标生政策,平衡A、B、C不同水平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异,不然B、C初中录取人数会大大缩减,造成大量生源争相进入A初中。